摘要:陈连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馆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民间十佳艺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官窑非遗传承人,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将劳模精神融入履职实践和文化传承中,展现了新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紫仪)陈连义,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馆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民间十佳艺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官窑非遗传承人,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将劳模精神融入履职实践和文化传承中,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与非遗匠人的双重使命担当。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履职为民:扎根基层,精准建言
陈连义始终将“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誓言铭记于心,通过多种渠道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常态化参与开封市尉氏县朱曲镇代表联络站和开封市龙亭区四季城代表联络点的接待活动。推动解决安置房片区“上学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在群众中形成“有难就找联络站,大事小事都好办”的良好印象。
闭会期间,他积极列席省、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撰写参政议政课题、议案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参与专题调研等履职活动百余场次,提交的《关于激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的议案》《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等多项议案被省有关部门采纳,切实推动民生改善与文化发展。
非遗传承:匠心坚守,创新突破
作为官瓷非遗传承人,陈连义深耕官窑艺术研究与实践近30年,成功复原北宋官窑技艺,开创性地利用开封本土资源,将黄河泥与煤矸石结合作为制瓷原料,降低成本。研发黄河泥五色釉料,成功烧制出原始青瓷、黑定、紫金釉等多样釉色,极大丰富了开封陶瓷的艺术表现力。在作品创作中,他紧扣时代脉搏,为文化强国奉献力量,既保留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又彰显时代精神,是守正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陈连义的作品获国家奖项30多项、专利37项、著作权47项。他还主持编写《开封官窑瓷》地方标准,出版《瓷说中国:宋代官窑源流考》等专著,为官窑文化奠定学术基础。
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文化传播
陈连义注重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创建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开封官窑教学研学基地、北宋官窑文化编年展示馆等平台,积极开展非遗官窑文化宣讲及非遗体验活动,传承官窑文化及教授非遗制作技艺。这些平台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知和了解官窑。
在2018年,陈连义曾全面和系统地完善北宋官窑的烧制技艺和历史,面对高校师生进行非遗项目传承。与学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大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各阶层,积极开展非遗官窑文化宣讲及非遗体验活动,传承官窑文化及教授非遗制作技艺。累计举办文化宣讲每年近百场。签订“师带徒”协议47份,培养国内外学生超600人次,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学员400余人,2022年获评“河南省师带徒先进”及“开封市师带徒标兵”称号。他多次参加“一带一路”陶瓷高峰论坛宣讲,前往重庆、新疆、龙泉等地参加“一带一路”文化论坛、交流传播活动。
为民之所需,相继开发官窑实用器斗笠杯、官窑养生杯、养生壶系列、推出冰箱贴、潮玩手镯、陶模等让官窑文化“潮”入日常生活。
以泥土塑魂,初心致远。从青丝到白发,陈连义用30载坚守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作为人大代表与全国劳模,以匠人之心履职、以代表之责为民,将非遗传承与民生服务紧密结合。他将继续在平凡岗位上,以文化传承为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根基,以社会公益为担当,在复兴传统技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河南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