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蒸湘区:乡村学校的美育突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8:25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新阳小学的排练室里,六年级的雨晴站在合唱队前排,歌声清亮如泉。两年前,这个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还总低着头缩在教室角落。如今,她成了合唱团的“小百灵”,连眼神都闪着光。“是音乐让我变得自信起来。”她莞尔一笑。

清晨的阳光洒在新阳小学的排练室里,六年级的雨晴站在合唱队前排,歌声清亮如泉。两年前,这个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还总低着头缩在教室角落。如今,她成了合唱团的“小百灵”,连眼神都闪着光。“是音乐让我变得自信起来。”她莞尔一笑。

呆鹰岭镇振兴小学在美术课程中加入衍纸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蒸湘区的乡村校园里,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近年来,该区以“五育并举”为纲,将美育作为破解乡村教育短板的关键切口,让剪纸、蓝染、掐丝画、合唱等艺术形式,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乡土养分”。

破局:夯基垒台 点亮乡村美育之光

蒸湘区地处衡阳市中心,辖内有11所乡村小学。这些乡村学校大部分规模较小,曾长期面临艺术资源短缺的困境。

尽管全区财政压力不小,蒸湘区仍将教育投入列为优先项。在各方的支持下,学校的舞蹈教室、美术教室焕然一新,梓木小学的舞蹈室、呆鹰岭镇新阳小学的掐丝画工作室、雨母山镇东阳小学的音乐礼堂等也得以建成。

雨母山镇梓木小学舞蹈室内,孩子们正在练习舞蹈动作。

以美育人,不止课堂。依托蒸湘区奇石文化博物馆、艺术家部落、闰竹艺术院、衡州博物馆等本地艺术场馆,建立古建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等美育实践基地,“校企联动”极大拓宽了乡村学校艺术实践活动场地。

硬件改善了,如何让美育“活”起来?2020年底,蒸湘区按照衡阳市委宣传部的统筹安排,启动“‘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促进文明单位、城区学校对乡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这一工程,为每所乡村小学投入了不少于3万元的帮扶资金,并计划每学期开展艺术送教、走访慰问等活动不少于6次。

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联合长江商学院深圳校友来到雨母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衡阳行”活动。

除了政府主导,蒸湘区还敞开校门,邀请社会公益组织和企业家参与乡村美育工作。

在“2023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20周年关爱盛典”晚会上,蒸湘区“乡村合伙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在接受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时,展示了一幅来自湖南衡阳一所山村小学孩子创作的石头画。

“乡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陈湘波对蒸湘区乡村学校的美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的推动下,全国第一块“陈湘波美育空间”落户雨母山中心校;他还举办了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观深圳活动,数十名乡村教师到深圳进行交流学习。

如今,蒸湘区的乡村校园里,美育不再是“奢侈品”。下课铃响,竹灵小学的孩子们冲向画架写生,东阳小学的合唱团开始排练新曲目,新阳小学的掐丝珐琅画教室里,孩子们埋着头,用金丝细线勾勒出花鸟图案……“让每个孩子都能触碰艺术”,正从愿景变成现实。

赋能:育师强教 锻造美育生力军

发展乡村美育,根本在于教师。如何让乡村学校拥有一支高质量的美育教师队伍,是蒸湘区教育局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许多乡村学校校长在推动学校美育建设时面临的难题。

集团化办学是破局的关键。2023年,蒸湘区以3所名优学校为主导,成立了3个教育集团,推动县域内“美育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

在解决乡村学校艺术师资匮乏问题的同时,蒸湘教育人还在思考,如何促进年轻艺术教师更快地成长?

蒸湘区美育教师参加“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观深圳”活动。

为此,蒸湘区教育局启动了“四个一批”计划:邀请专家名师、公益组织、艺术机构,免费培训一批教师;选拔一批教师,前往长沙、深圳等地参与交流活动;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提升一批教师的专业水平;面向社会聘请一批优秀人才,丰富教师团队。

“四个一批”计划显著改善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为美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同时,各乡村学校也积极行动,努力解决学校美育师资不足,成长较慢等问题。例如,与公益培训组织合作,培养一批兼职美育教师。雨母山镇梓木小学的语文老师彭美玲就是一位优秀的兼职美育教师。

作为“80后”,彭美玲总感慨自己求学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美育,她不希望现在的学生有这样的遗憾。为此,她加入了学校组织的艺术班,学习器乐知识,还自费去进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送去更好的音乐教育。

梓木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插花体验活动。

如今,彭美玲兼任学校口风琴社团的授课教师,她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我希望教他们吹奏更多的乐器,以此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彭美玲说,自己会尽全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资源。

“一幅掐丝珐琅画要花费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学生长时间面对同一幅作品会有疲惫感,但看到成品时眼里全是光。”近日,新阳小学美术老师肖怡馨轻声说着,手中镊子轻挑金丝。

新阳小学美术老师肖怡馨正在指导学生制作掐丝珐琅画。

2024年,她接过了前两任美术教师的接力棒,用“老带新”模式延续非遗技艺的传承。每周三、周五下午,老学员和新学员围坐一桌,指尖传递的不仅是金丝,更是耐心与专注力。

五年级的张琦敏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初学时,她对着复杂纹样直挠头:“精细的地方总怕做坏。”肖老师便让她从临摹简单画稿开始,逐步尝试掐丝、上色。如今,她已是社团中进步最快的学员。

而六年级的张钰敏,曾是坐不住的“小刺头”。初次接触掐丝画时,她撅着嘴嘟囔:“这么细的活,我可不行!”肖怡馨灵机一动,先让她练习制作杯垫、书签等小物件。当张钰敏捧着自己设计的掐丝杯垫时,眼里第一次有了专注的光。“现在她做完掐丝笔筒还会追着问:‘老师,我做得好看吗?’”肖怡馨笑道。

绽放:以美润心 见证成长蝶变

中平小学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近日,在中平小学的剪纸教室里,四年级的诺伊正伏案剪一幅“立体中国结”。2019年的一场车祸让她失去了右小腿,治疗期间,她无法佩戴假肢行走,母亲总是弓着身子背着她一级级攀上教室。来到剪纸兴趣班后,她从未落下一节课。“剪纸时,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诺伊抿嘴一笑,手中的剪刀未停,纸屑如雪片般落下。

与她同在剪纸兴趣班的同学凌轩,则将思念刻进了剪纸。这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的男孩,总在作品中融入“全”“金”字纹样——“金”是妈妈名字里的字,去年妈妈生日,他在剪纸课上为妈妈精心准备剪纸作品当作生日礼物。“全”则表达了他对团圆的渴望,“我希望全家人都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教室另一角,四年级的许彦歆正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只见她手指翻飞,剪刀在红纸上轻盈游走,不到十分钟,一幅纹样繁复的团花剪纸便跃然眼前。“看!这次的图案像雪花!”她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

不远处的新阳小学,相似的蜕变正在发生。

新阳小学“阳光”合唱团的成立,曾让校长忐忑:一群零基础的孩子能唱出什么名堂?但音乐专职教师陈铭君坚信,“音乐能替孩子们将说不出口的情感表达出来”。

五年级学生小萱的转变印证了这一点——从最初的嗫嚅跟唱,到如今大声歌唱时挺直的脊背,这个曾内向、害羞的姑娘,在合唱团的训练中,逐渐找到了自信和勇气。如今,小萱已经成为合唱团中的佼佼者,多次在比赛中担任领唱。

经过孩子们的努力,新阳小学“阳光”合唱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多次参加市、区级的合唱比赛和演出,并取得佳绩。而比荣誉更珍贵的,是那些怯生生的目光逐渐变得灼灼发亮。

多次赴深圳参观学习后,竹灵小学教师盛思思开设了“童诗配画”课程。不久,她发现这群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们有了显著变化——调皮的孩子不再逃学,淘气的孩子减少了违纪,当师生们去户外采风时,田野里总回荡着欢声笑语。趣味十足的诗歌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珍贵的情感表达渠道。

“我们不是在培养诗人,而是在播种感受美好的能力。”盛思思道出教学初衷。当思念因病去世的爷爷时,银熙乐会写下:“夜很黑,我一点儿也不怕。天空中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在为我照亮。”当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美好的春日里去油菜花田写生时,王露露写下:“太阳温柔地微笑,看着我和同学们坐成一排……”

孩子们写诗的过程也是观察、表达,甚至构建自我的过程。五彩斑斓的画面和真情流露的文字创作让乡村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

雨母山镇东阳小学的童声合唱团、群益小学的黏土画,呆鹰岭镇振兴小学的衍纸美术、梓木小学的插花与书法……目前,蒸湘区各个乡村小学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教育如同一束光,指引着孩子们探索艺术世界,让他们在色彩、旋律、节奏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出圈:特色纷呈 共绘美育百花谱

去年教师节,一场特别的演出震动了蒸湘区教育圈——作品通过舞蹈和服装展示,将剪纸和蓝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孩子们身着蓝染的汉服,撑着蓝染的纸伞,在曼妙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而当表演者身穿3米多长大红剪纸衣服“凤袍”在舞台亮相时,节目达到了高潮,现场掌声雷动。

这场“红蓝遗韵”展演让许多孩子发现:美,从来不是城市的专利。

西站路小学学生表演戏曲节目。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西站路小学的戏曲教室里,五年级的张婧可踮起脚尖,指尖轻捻作兰花状。两年前,舞蹈老师教的一段京剧《卖水》选段,让她迷上了戏曲。如今,她已是校戏曲社团的“小台柱”,每逢演出总被推至C位。

这所“戏曲特色校”的美育之路,藏着副校长李小雁的执着。1996年,她从戏曲班毕业,兜兜转转29年,最终将戏曲种回校园。“农村娃学戏难,但戏曲里的忠孝仁义,正是他们需要的根。”

音乐老师张入今的课堂,总充满笑声。2019年入职以来,她带着零基础的孩子“玩”戏曲,鼓励孩子们从简单的一两句开始学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常举着手机录下学生的即兴表演,“瞧,这眼神多灵!”由她精心设计的黄梅戏《打猪草》一课,也荣获第三届湖南省小学戏曲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衡钢小学美育成果展示。

造型别致的花瓶上,人物、花鸟彩绘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像,生动逼真的表情让人惊叹……近日,走进衡钢小学陶艺教室,记者被眼前形态各异的陶器吸引了,这些作品制作精细,形态逼真,让人挪不开眼。

2002年,社团负责人刘章群偶然翻开一本陶瓷图册,从此踏上拜师学艺之路。从湖南界牌釉下五彩瓷大师凌文武门下出师后,她带着对陶艺的痴迷走进校园。

衡钢小学学生正在上陶艺课。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在揉泥时感受泥土的质感,在塑形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课堂气氛活跃。

目前,刘章群的学生已能独立完成炼泥、拉坯、上釉、烧制等全套工序。“看着泥巴在孩子手里活过来,比得奖更欣慰。”

石头在乡村随处可见,竹灵小学因地制宜开设“石头画”特色课程,学生创作的《红心向党》《雨母荷香》《大美雨母》等系列石头画,虽然“土味”十足,但也给孩子带来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如今,蒸湘区的每一所乡村小学,都开设了1至2门校本艺术特色课程。几年来,这片土地上的美育实践愈发丰盈,孩子们的世界里,有云彩、花朵、鸟叫、虫鸣,还有动人的音符、丰富的颜色。

一场《太平女儿鼓》表演展现了乡村孩子们的活力与自信。

从怯懦到自信,从沉默到歌唱,从笨拙到精巧,美育的微光正照亮孩子们的童年。当教育不再囿于课本,当艺术化作春泥,滋养稚嫩的新芽,那些曾被光芒抚过的灵魂,早已学会在风雨中吟诗,在裂缝里生花。(王新凤 刘跃进)

来源:直播城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