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崇明区新河镇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镌刻着龚兆奇、龚兆林、龚兆智三兄弟事迹的英名墙。1943年,龚氏三兄弟为掩护抗日队伍转移,在芦苇荡中与日寇激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用热血诠释了“一门忠烈”的誓言,“三烈村”也因此得名。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在这片
走进崇明区新河镇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镌刻着龚兆奇、龚兆林、龚兆智三兄弟事迹的英名墙。1943年,龚氏三兄弟为掩护抗日队伍转移,在芦苇荡中与日寇激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用热血诠释了“一门忠烈”的誓言,“三烈村”也因此得名。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在这片镌刻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上,打造教育阵地、树立核心品牌、发挥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润泽人心的力量。
以“一门三烈士”为根
铸就红色教育新阵地
每年“八一”、清明等重要节假日,老兵们化身“红色导师”,带领青少年重温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还原战场硝烟,将“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火种播撒进青少年心田。今年清明前夕,“红领巾们”在“老兵课堂”上泪流满面,参战老兵沈启能讲述自己的作战经历,将孩子们带回烽火硝烟的年代。“沈启能爷爷说,他的命是‘三个龚爷爷’那样的英雄精神换来的。我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孩子们在老兵的故事里触摸历史,在互动中厚植家国情怀。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依托“老兵课堂”,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已开展红色教育活动12场,覆盖学生300余人次。
为了立体呈现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将荣誉墙、风采墙和展陈区以时间轴铺开,扑面而来的红色文化气息令人肃然起敬。荣誉墙上,退役军人的功勋奖章熠熠生辉;风采照片中,老兵的戎装英姿诉说着忠诚与担当;青年民兵之家的展陈区,龚氏三烈士“一门三英烈”的事迹震撼人心。假日学校课堂上,青少年们跟随服务站站长朱利超的步伐,一边聆听革命故事,一边探寻“红色密码”。“我们服务站不仅承载着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职能,更通过多维度的体验,将红色历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朱利超说道。
树立“老兵港湾”核心品牌
齐心协力筑温情家园
三烈村下设三个网格支部,退役军人服务站充分挖掘辖区内资源优势,打造第三网格“老兵港湾”核心品牌。村里主干道上矗立着富有设计感的红色标识,展示历史战役和英雄人物事迹,寓意“永不褪色的信仰”。这里既是风景秀丽的乡村打卡点,更是承载老兵荣耀的精神坐标。依托“老兵港湾”,服务站组织“红色研学”“帮助老兵”等活动,形成代代传承的温暖闭环。
看着家里新安装的取暖器,老兵握着志愿者的手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始终没有忘记我们这些退役老兵。”寒潮来临前,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关爱功臣”活动,指导老兵们在寒潮来临时做好自我保健,掌握日常生活护理常识。平日里,村志愿者们还上门教老兵做好水管防冻、感冒防治,帮老兵安装取暖设备。“欢聚苑”姐妹微家的志愿者用一针一线传递温暖。她们自掏腰包购置崇明土布和刺绣材料,精心缝制手工手机包送给村里的退役老兵。老兵沈锡生接过精致的手机包时,敬了个军礼:“这份礼物很珍贵!”两年来,“老兵港湾”共交上了很多“温暖答卷”,获得村里退役军人的交口称赞。
发挥党建引领优势
共建共享促乡村振兴
根据党建引领“五个治理”的具体要求,三烈村充分发挥退役军人力量,积极探索“三级联动工作法”,实现乡村自治新格局。通过户联系员、微网格、村党总支,带动基层党员群众、退役军人参与邻里协商、民主自治。在萌芽阶段便将矛盾解决,实现“琐事不出户、小事不出网、难事不出村”,构建全覆盖、精细化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长江堤岸焕新行动”中,党员志愿者与退役军人组成先锋队,清理河道垃圾、修复生态植被,让生态岸线重焕生机,既改善了沿岸环境,又深化了党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开展“党建引领添新绿”植树活动时,退役老兵和青年志愿者在崇明大道北侧种下象征希望的树苗,银发老兵们挥锹培土、青年志愿者扶苗浇水,两代人配合默契,为崇明大道铺就“红色林带”。此外,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还牵头成立“军民共建理事会”,邀请老兵、乡贤共商村务,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真正实现“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从战火纷飞到山河锦绣,从三烈士的赤胆忠魂到新时代老兵的初心如磐,三烈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正以红色文化为桨,以军民同心为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这里,是老兵们温暖的“家”,更是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沃土。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