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丛谈 | 故水情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21:38 3

摘要:当年,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相当活跃。在民族危难存亡之际,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升华为一种同仇敌忾、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迸发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时代之光。

当年,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相当活跃。在民族危难存亡之际,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升华为一种同仇敌忾、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迸发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时代之光。

——家正

一条已经湮没了数百年的河流,可故乡的人们总是难以忘怀,还是心心念念地记着它,想到它。我说的是泗水,准确地说,是泗水的下游,即最早融入中国大运河的淮泗航道。

泗水是一条著名的古代大川,发源于山东省的蒙山腹地,由四处源流汇聚成河,泗水之名由此而来。泗水开始向西,然后向东南方向流去。沿河地域多依泗水而得名,我家乡所在的县位于泗水的北岸,故称泗阳。

徐州汴泗交汇碑亭。

泗水于南下途中交汇汴水,接纳沂河、沭河等众多水系,浩浩荡荡流至淮安的清口汇入淮河。河道长达四百多公里,流域面积七万多平方公里,是淮河一条最大的支流。《夏书·禹贡》有“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记载,可见,泗水在古代就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漕渠,而任何人工工程都难以脱离自然而成就。自然的存在也会因为人类活动的介入,渐而生发出特有的文化意象。中国大运河的开凿,重视依托利用已有的江河湖泊等自然资源,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从而实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完美对接。由于流向的一致和地理位置的吻合,大运河开掘伊始,泗水便融入其中。泗水与春秋时期开掘的邗沟、荷水相联,南接江淮,北达济水,成为中国大运河最早的雏形。隋唐以后,泗水作为贯通南北的重要航道,其地位和作用便更加突出。

大运河航道漫长,统一的名称则出现较晚,各个河段大抵是分别称谓。对于泗水下游的人们来说,流经身边的大运河与古老的泗水,以及借泗入淮的黄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已是浑然一体。人们往往是通过局部而认知整体。家乡的人们就是由身边的泗水,进而了解了大运河以及外面的世界,知道运河连接的远方,生活着许多虽不相识,其实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们。

历史上,黄河决口频繁,对运河威胁甚大。其中较为严重的便是南宋时期。南北政权对立,天灾人祸叠加,作为主干道的通济渠,首当其冲。后人观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年漕运兴盛,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的景象跃然绢面。其实,这幅千古名画完成不久,便遭逢乱世,继而“靖康之难”,北宋灭亡,漕运随之中断。据范成大《揽辔录》记载,乾道六年(1170),他由南宋使金,见到汴河自泗州以北早已干涸,河道内草木丛生,黄土入云。遗民百姓簇拥南宋使者,祈盼王师北上,国家一统,运道重开。河运与国运紧密相关的史实与情景,令人唏嘘浩叹。

大运河入淮有两条主要航道,一条是隋代开掘的通济渠,也称汴河,是运河的主干道;另一条便是古老的泗水。宋代苏轼由徐州南下,在其《江城子》一词中写道:“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隋堤指代大运河,而清泗便是泗水。通济渠中断后,泗水勉力支撑,维系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泗水下游正式纳入大运河的中枢航道。

大运河借黄运行,淤堵日益严重。为保障漕运安全畅通,清康熙年间,实施黄运分开,以人工开凿的中运河替代了泗水。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注入渤海,京杭运河随之被隔断,泗水下游两百多公里的原始河道,便渐渐地湮没在黄河故道的黄土沙丘之下了。南部运河,能够维持行运,进而成为大运河的黄金水道,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外,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淮安和济宁,以及两地之间的中运河,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中运河基本上是依循泗水而建,泗水流域的人们,从理性到情感,都习惯将中运河视为古老泗水的重生。

泗水失去南下的出路,山东南四湖遂成为其最终归宿。众多河流的涌入,使这一地区积水猛涨漫溢,最终在苏鲁交界处形成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江北大泽。铁道游击队的抗日传奇,以及“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歌谣,便源于此间,而闻名于世。此次变更,始为灾难,后成福泽。其间所经历的艰辛与奋斗,自不待言。作为圣人之乡、泗水之源的这方水土,如今,山清水秀,生机勃勃。随着水系的调整,水量充沛的南四湖,以及泗水的固有水系,仍然是大运河的重要水源。2013年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通后,南四湖成为水量调蓄的重要水柜。泗水与大运河,仿佛渊源有自,不离不弃,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泗水流域的人们,热爱大运河,也怀念湮没已久的泗水。人们精心呵护与泗水有关的遗址遗物,一些新建的工程,往往也偏爱以泗水来命名。泗水流经徐州,与西来的汴水交汇,“汴泗交流处,清潭百丈深”,此处一直是文人吟咏、游客流连的名胜之地。宿迁是泗水行运的重要节点,运河文化资源甚为丰厚。泗阳有以泗水命名的公园和大道,在大运河的岸边,还建有一座仿汉唐形制的泗水阁。登阁眺望,泗水遗迹、运河新貌尽收眼底。大运河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满载货物的船队,如长龙在河面从容行进,场景甚为壮观。

运河之畔泗水阁。

中国大运河自开掘以来,泗水作为一条自然的河流,经历了相应的疏浚整修、功能提升以及文化浸润,早已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泗水流域的人们,因为泗水的缘故,对于中国大运河的情感,更多了一份亲切与绵长。在民间,有关大运河与黄河、泗水的传说,世代流传。我小的时候,就听老人讲过“孝子湾”的故事。黄河决口,沿着泗水,铺天盖地涌来,人们惊恐万状,争相逃命,有个男子因母亲生前畏水,便冒死逆行,迎着洪水,奔到母亲的坟前守护陪伴。那洪水快到墓地时,水流的前端突然改变方向,同时轰鸣发声:“后水注意!前方有孝子守墓,全体绕道而行!”于是,在广阔的苏北平原上,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孝子湾。小时初听,只知说的是孝道,其实,它也反映了故乡人们对于故水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自古以来,水利与水患同在,人们既得河流的灌溉之利,又屡屡遭受水患带来的灾难与困扰。抗洪抢险,惊心动魄,治沙改土,艰辛备尝。人们在抗争与奋斗的同时,始终不曾忘记,人类是自然之子,河流有养育之恩。正因为如此,中华儿女对黄河、长江等河流,满怀感恩,由衷地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泗水流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孔子创建的儒学思想,如水远播,影响遍及华夏。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千年回响,往往让人联想到历史、文化与人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结晶,也是开放包容、借鉴消化外来有益文化的结果。在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之间交流激荡,熔铸升华,逐渐成就为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和包容开放的辩证体系,最终超越学派、地域、宗教、族群和历史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脉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在世界文化史中实属罕见。追根溯源,有其深厚的地理、历史、人文原因。其中,汉字的规范统一和有序流变,居功甚伟,而根本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使然。中华文化具有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和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消化再造的熔铸力,具有百折不挠的自信和坚守,同时也具有反省自觉的清醒与奋发。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的历史凭证,也是中国人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

泗水流域也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中国共产党在淮泗地区创立了淮海抗日根据地,从而使苏北、鲁南、皖东、豫北的根据地守望相助,连成一片,为八路军、新四军纵横驰骋,抗战杀敌,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徐扬淮海空余子”“泗上蜂屯子弟兵”(李一氓)就是抗日战争最艰难岁月,根据地人民奋勇参军参战的生动写照。当年,以团结抗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相当活跃。在民族危难存亡之际,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升华为一种同仇敌忾、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迸发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的时代之光。

根据地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离我老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抗日烈士陵园,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氓为陵园题名“爱园”。新中国成立后,陵园迁至县城的大运河畔。前年清明,我回乡探亲,前去陵园祭奠先烈,凝视“爱园”二字,直觉肝胆俱热,温暖充盈。以爱的名义纪念革命先烈,真是深邃贴切,直抵人心。无数革命先烈、志士仁人、无名英雄,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不就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大爱么!

泗阳烈士陵园爱园。

李一氓是资深的革命前辈,也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热爱老区这片热土,怀念这里患难与共的父老乡亲。他于1990年去世,遗愿能将自己的骨灰撒在这片老区大地。当年,工作的机缘,我陪同料理此事。当我从空中俯瞰广袤而美丽的苏北平原和纵贯其间的中国大运河,艾青“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的诗句,不禁涌上心头。

1963年夏,我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当时,苏北与许多老区一样,比较贫困和闭塞。我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近二十公里到达县城,然后,乘坐那种旧式小火轮,沿大运河南下,经淮安、宝应、高邮,从扬州渡过长江,再由镇江乘火车到达南京。现在高铁两个小时的路程,当年竟用了近三天的时间。船行大运河,与航道大致平行的方位,往往可以见到一些断续绵延的沙丘、湿地或水面,那大抵就是古运河黄河的故道,而故道下面的基础河床就是古老的泗水。

当年小火轮行驶的淮泗航道是明清开凿,新中国成立后全面修复提升的中运河。运河之侧的黄河故道、泗水遗存,经全面保护和建设,现已成为一道绿色的生态长廊和珍贵的文化景观。淮安至扬州之间的里运河,经全面整修改造,更是面貌一新。六十年代新建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宏大,效益卓著,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也是大运河水域璀璨的明珠。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革命文化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方面,老区人民受益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为这种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每次回乡,家乡乃至整个苏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优化,文明风气的兴起,以及人们精神的焕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大运河是地理的概念,也是历史的概念。面对大运河,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情景,便会浮现眼前。大运河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斗、进步与崛起。怀旧,因为心存感恩,顾后意在瞻前。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4月28日,淤堵干涸断流一百五十多年的大运河,经全面整修,恢复全线通水。2022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重新通航。消息传来,人们特别是大运河沿岸人们的欣慰和喜悦,难以言表。

2500多年以来,中国大运河历经曲折磨难,兴衰沉沦。频繁地淤堵阻碍,不断地疏浚开拓,旧道湮没,新渠遂成,一直处于顽强地延续流传、更新再造之中。自然与人文相交融,历史与未来相衔接。大运河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稀世物证,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象征。这就是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也是大运河文化给予中华儿女不竭的生命滋养和精神激励。

作者:家正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