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姚明时代,中国篮球名人堂还有必要继续吗?

360影视 2024-12-10 18:16 9

摘要:作为“后姚明时代”中国篮球名人堂第一次公开活动,它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或许也正因如此,中国篮球协会媒体云集,郭振明、徐济成、蒋健、李元伟……篮球界的头面人物济济一堂,热闹程度不亚于昔日姚明在位之时。

昨天下午,2024年中国篮球名人堂入堂人物名单揭晓仪式在中国篮球协会举行。

作为“后姚明时代”中国篮球名人堂第一次公开活动,它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或许也正因如此,中国篮球协会媒体云集,郭振明、徐济成、蒋健、李元伟……篮球界的头面人物济济一堂,热闹程度不亚于昔日姚明在位之时。

媒体大概很想知道,当“社会人士”姚明引退,“体制官员”郭振明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前任这为数不多且业已成型的“遗产”。

我也大胆猜测,郭主席和他治下的中国篮协,同样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向社会各界亮明态度,否则不会在入堂仪式举行之前,再单独举办一个“名单揭晓仪式”。

“珍珠”和“金线”,郭振明用一个绝妙的比喻阐述了中国篮球名宿与中国篮球名人堂的关系,“名人堂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根金线,聚合成一串价值连城的珠宝呈现给我们的后人,激励我们的青少年,成为他们汲取力量的源泉。”

提纲挈领,掷地有声。

然而,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讨论“后姚明时代”中国篮协的态度,而是试图厘清中国篮球名人堂“合法性”的问题,即中国篮球配不配、应不应该拥有名人堂?对此,人们长久以来无法凝聚共识。姚明在任时,尚可凭借其个人魅力和历史地位维系名人堂的存续,他去职以后呢?

很多人言语中满是讥诮:中国篮球,有名人吗?

这句话,放在男女篮国家队双双走入低谷的大背景下,似乎是那么无懈可击和政治正确。仿佛中国篮球的一切,都不过是国家队成绩的附庸,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言论所表征的功利主义、锦标主义、优绩主义,恰恰是造成中国篮球“巅峰-低谷”周期律的元凶。

为什么一定要将名人堂和国家队成绩对立起来?国家队成绩不够好,就不配拥有名人堂吗?显然不是。

世界上最著名的篮球名人堂有两个,其一是位于美国春田的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其二是FIBA名人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那些为本国、本地区篮球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前辈:

新西兰篮协从2016年开始向那些“为这项运动做出不懈贡献的篮球人”颁发篮球名人堂奖;

菲律宾篮球名人堂2005年创立,每2年举办一届,一直持续到2013年。后来,屡次有菲律宾媒体呼吁重开名人堂,可惜有关方面置若罔闻;

日本篮球名人堂官网

日本篮球名人堂由关心篮球发展的社会人士发起成立,虽是民间机构,却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秘书处、推举委员会等等,他们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发起者小谷究的研究所里。小谷的另一重身份,是日本流通经济大学体育健康科学系的副教授,名人堂的启动经费来自他的稿费和社会捐赠。该名人堂2019年创立,如今已历经6届;

韩国虽然没有篮球名人堂,却有体育名人堂,它由韩国奥委会于2011年创立,女篮传奇球星朴信子是韩国篮球界迄今唯一的入堂者。她于1967年率韩国女篮夺得世锦赛冠军,她本人荣膺MVP。

前不久,我去海口观摩Realeague举办的首届亚太女篮俱乐部邀请赛,有幸与率队夺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篮银牌的韩国女篮名宿朴赞淑有一番长谈。当我说起与她同时代的宋晓波已进入中国篮球名人堂时,她眼神里的羡慕令我印象深刻。

如果篮球弱国不配拥有名人堂,那与美国相比,大概没有任何国家配得上。正如那句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落后性却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菜是原罪”,配与不配抑或菜与不菜,完全取决于你的参照物。

菲律宾媒体呼吁重开名人堂

当你看到那些为建立或复立官方名人堂而奔走的日本人、菲律宾人,你会感到身为中国球迷的幸运,毕竟,我们已经有名人堂了,不是吗?

名人堂,正如篮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舶来品。但它寄托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即追念往昔、启迪未来的原始冲动。中国篮球名人堂,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恰恰相反,历史为它的诞生留足了伏笔。

1999年5月8日,中国篮协向62位运动员、教练员颁发“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和“新中国篮球运动荣誉奖”。其中,获得“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的有50人,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新中国篮球50杰”。

以我粗浅的认知,“新中国篮球50杰”其实已经有了名人堂的影子,只不过它是一次性颁授,不像如今的名人堂是个一年一颁的大型媒介事件。

中国篮球名人堂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元伟

2005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主任、中国篮协副主席李元伟又在首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上,将篮球文化建设拔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的高度,他在演讲中明确指出,应围绕4个方面进行篮球文化专项建设,第3个方面,正是“启动中国篮球名人堂建设工程”。

作为中国篮球在很长一个时期的掌门人以及CBA早期职业化的主要推动者,李元伟的发言不可谓不振聋发聩。

或许正是因为坚信名人堂在篮球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他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在耄耋之年,以委员会首席专家的身份,不辞辛劳地活跃在中国篮球名人堂的台前幕后。

不难看出,创立中国篮球名人堂,并非姚明一人的执念,而是几代中国篮球人共同的夙愿。

只是从2005年到2023年首届入堂仪式顺利举行,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八年,不少人物、史料、遗迹,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湮灭在了历史长河里。从名人堂切入、抢救历史,刻不容缓。

事实上,中国篮球名人堂并非几张照片、几段视频、几个仪式,它们只是宏大工程中一个截面。它还有另外4项系统性的工作:名人堂品牌建设与传播、《中国篮球通志》编纂、篮球资料库建设以及中国篮球博物馆(名人堂实体化)。

据了解,这几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当中。首届入堂人物产生以后,执行办公室以“名人堂在行动”为名,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

建立了《被举荐人名录》,名宿们第一次拥有了统一口径的官方信息,目前已收录845人;

完成了44位篮球名宿的口述史访谈,完成了人物及团队小传104篇,逾400位1949年前的中国篮球历史人物简介;

而随着2024年名人堂举荐工作的完成,入堂总人数超过了100人,这也就意味着名人堂实体化的工变得非常急迫……

能够清晰地看到,经过前两届的铺垫,“名人堂”这个IP正在迅速具象化。

国人常常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到骄傲,那是因为有无数的古籍、古迹锚定了你的骄傲,当你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的纹样由繁入简、当你看到铁镞取代了铜镞,你知道历史正在你血脉中流淌。

那中国篮球呢?在拥有记忆的锚点之前,什么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不过是飞在天上的海市蜃楼。记忆的锚点,就是名人堂的一个个入堂者以及实体名人堂的一个个展品。一言以蔽之,名人堂不是前人需要,而是我们需要。

一个没有历史的共同体是不幸的,一个有历史却不知敬重爱惜的共同体是不可救药的。

《权力的游戏》中,夜王之所以要杀死布兰-斯塔克,是因为他作为“三眼乌鸦”,是人类所有记忆的总和,杀掉了他,就消灭了人类的记忆。感谢“二丫”,那天终究没有到来。

或许是为了保障中国篮球名人堂不会“人离政息”,姚明这届中国篮协进行了一个特殊的制度设计,即在其麾下成立中国篮球名人堂委员会作为名人堂最高机构。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不朽的从来不是制度,而是人心。

因此,我还是要在文末重申名人堂的必要性,以期转变一些人的观念。而最能完美表达我内心想法的,莫过于日本篮球名人堂官网的这段文字。

“目前,没有机构来纪念我们的前辈、展示历史文物,也没有为人们在思考日本篮球运动时提供梦想的渠道……随着日本篮球名人堂的成立,名人堂可以成为篮球精神的庇护所、为篮球爱好者提供梦想和追求的地方,并为篮球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据信,社会各界已就建立日本篮球名人堂进行了讨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强烈的意识,我们希望每个参与者都能主动‘为日本的篮球运动做出贡献’。这样,日本篮球名人堂将成为篮球运动成长的沃土,从而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地方。”

来源:篮球记者赵环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