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天津南站旁的教育探索,正在为明天种下希望,深耕未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22:04 3

摘要:“先生,我们该怎样救中国?”百年前,一群新青年用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百年后,在天津市西青区为明学校文化节的舞台上,学生们身穿演出服装振臂高呼,与当代青年展开灵魂对话,让台下的观众心潮澎湃。

“先生,我们该怎样救中国?”百年前,一群新青年用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火种。百年后,在天津市西青区为明学校文化节的舞台上,学生们身穿演出服装振臂高呼,与当代青年展开灵魂对话,让台下的观众心潮澎湃。

2024年西青区为明学校文化节舞台剧《觉醒年代》

西青区为明学校(下文简称为明学校)位于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这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K12学校正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实践,成为京津冀教育圈的热点。

其凭借“素质教育与学业双优”的探索,不仅填补了南站周边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口,更吸引了不少来自附近城市的学生和教师,成为南站地区产城融合的一张闪亮名片。

疾驰的列车带来机遇,深耕的教育留住人才,这所学校如何用素质教育点燃学生梦想?记者走进校园,探寻其背后的育人故事。

童趣设计里的成长守护

走进为明学校,朗朗书声与青春朝气扑面而来。校园内,明德楼与明理楼错落有致,见证着不同学段学子的成长轨迹。

小学部的明德楼充盈着童趣与巧思。一楼入口处的“为明币”兑换处引人驻足,学生们通过课堂表现积攒的虚拟货币,在这里兑可换文具、书籍等实物奖励,形成独特的行为激励机制。作为天津少警示范校,楼梯转角处的安全教育宣传墙,以互动漫画、模拟场景等形式,让安全知识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

小学部一楼入口处的"为明币"兑换处

行至二楼,楼道两侧的“变形柜”引起记者注意,看似普通储物柜,拉开柜门却可延展出折叠式午休床,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的趴睡难题。

每天中午小学部学生躺睡一小时

“目前,一到三年级学生是午休床躺睡,四到六年级学生有了性别意识,我们准备了男女分开的午休教室,配备了折叠床垫。希望通过细节设计,让教育关怀渗透到每个生活场景。”西青区为明学校校长胡军介绍。

平等对话中的成长赋能

步入中学部的明理楼,学习氛围愈发浓厚。在走廊自习区,学生们伏案疾书的身影与试卷翻动的沙沙声,形成独特风景。据胡军校长介绍,这里不仅是自习场所更是“流动答疑站”,每天午休和晚自习时段,各科教师轮值驻守,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在走廊答疑点向老师请教问题

每两周一次的“校长有约”午餐会,更是明理楼里的温情风景。

校长、教师与学生围坐共餐畅谈校园生活。这项特色活动自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29期,话题从日常学习延展到校园建设,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平台。

西青区为明学校“校长有约”午餐会

“起初很紧张,毕竟要直接向校长提建议,但在交流中发现校长和老师们特别亲切,渐渐就敢畅所欲言了。”九年3班学生刘奕涵还记得初次参与时的忐忑,“那时学校现有的羽毛球场长期满员,我就提出能否增设一片羽毛球场地,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去锻炼一下。”令他惊喜的是,暑假返校后,崭新的羽毛球场已然落成。

明理楼中庭增设的羽毛球场

“没有想到校长真的说话算数,这个平台不仅锻炼我们让我们勇于表达自身诉求,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重视和尊重。”刘奕涵说。

“‘校长有约’不仅是师生平等对话的桥梁,更让学生敢说话、会表达。”谈起创办“校长有约”活动的初衷,胡军校长坦言这离不开为明学校“以爱兴校”的底色。“学习中,我们是导师,校园生活中,我们又扮演了家长和朋友的角色。教育需要俯下身来倾听,学校有了温度,教育教学才有了灵魂。”

思维与价值的自主构建

2024年底,在为明学校文化节上,由高二5班与6班学生自导自演的舞台剧《觉醒年代》震撼全场。当百年前的学生呼喊着“还我青岛”从舞台走向观众席,当代学生从幕布后奔跑而出展开对话时,台下师生无不动容。

“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诠释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那种感染力让我确信,教育需要这样的生命力。”胡军回忆道。

高二5班与6班学生自导自演的舞台剧《觉醒年代》

据主创成员高二5班孙晓彤介绍,该剧创作灵感源自语文课本中的《与妻书》和热播剧《觉醒年代》,特别设计了“五四青年演讲”“跨时空对话”等场景。“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救国激情,再对比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孙晓彤说。

另一位主创高二6班节欣笛向记者透露,排练时大家不仅反复揣摩每句话的情感层次,还参考了《觉醒年代》电视剧里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与此同时,大家还将廊坊研学时观摩《只有红楼·戏剧幻城》获得的“朦胧回忆式”手法融入舞台设计,通过虚实结合的历史场景引发台上台下的强烈共鸣。

指导老师从卓青对学生们突破课本的创新尤为感动,她认为,这种沉浸式演绎让未经历危急存亡年代的学生真正理解了先辈的担当。“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意义。”

这种教育理念同样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日前,高二6班节欣笛凭借作品《青梅煮酒论英雄》斩获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正是源于从卓青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指导方式。

高二6班节欣笛与指导老师从卓青

“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容易形成禁锢,只有释放想象力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我鼓励她尽管‘天马行空’。”从卓青认为,这些实践恰巧印证了为明学校“素质教育与学业双优”的教育理念,在老师搭建的创作空间里,学生们不断用艺术表达与文学才华给出令人惊喜的答卷。

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

西青区为明学校创办于2020年,成立4年来,一大批来自京津冀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加入教学队伍,学校骨干教师与硕博教师的占比在95%以上。

为明学校高三年级组组长王二艳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2021年,她从河北省唐山市一所省级示范高中辞职,带着孩子一起转学到了西青区为明学校。身兼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身份,她直言,当初选择这里,除了看好天津的发展前景,也出于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同。

“在这里,学习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思考。学校将社团课、选修课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固定时段+成果展示’的方式确保素质教育不流于形式。”王二艳说,“我们毕业班有一位播音主持的艺考生,学校有专门的播音主持社团,平时的活动中也会为其创造主持实践的机会,前不久他在考试中拿到了全国第五的好成绩,只要保证文化课成绩,一定能考上心仪的院校。”

西青区为明学校第三届体育节开幕式,班级方队身穿56个民族服饰入场。

西青区为明学校第二届艺术节

据胡军校长介绍,天津西青区为明学校以“一体化设计、贯通式培养”理念为核心,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优”培养模式。学校通过科学设计的课程链与特色活动,实现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为丰富学生成长维度,学校构建了“必修+选修+个性成长”三维课程体系,涵盖语言、数学、艺术、体育、科技等八大领域。

西青区为明学校第三届文化节之诗词唱诵大会

西青区为明学校第三届科创节化学学科展示

学校独特的“为明四节”——秋季体育节强化团队精神,冬季文化节侧重文科素养展示,春季科创节开展理科实践,夏季艺术节搭建美育平台。针对小初高不同阶段学生开展的研学实践,覆盖山东、河南等文化名城。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考察与互动体验深化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西青区为明学校小学部此前前往徽州研学

“我们通过课程衔接与活动创新,实现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助力每位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胡军说。

天津南站疾驰而过的京沪高铁,风驰电掣,使命必达,带来了人流、信息流与消费的动力,正在推动着京津冀协同与中国南北之间的全方位交流;

而就在这座车站的不远处,一群胸怀热爱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验与智慧,深耕素质教育,推进学业目标,种下希望,启迪每一个孩子的人生与未来……

来源:津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