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漫: 健康中国 健康老龄化 澳门之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22:09 3

摘要:2025年5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导、健康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带学生应邀赴澳门开展“健康中国 健康老龄化”学术交流;此次学术访问先后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镜湖医院、菩提长者服务中心的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及从业人员、当地长者进行走访、座谈,实地调研澳门老年健康服务

2025年5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导、健康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带学生应邀赴澳门开展“健康中国 健康老龄化”学术交流;此次学术访问先后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镜湖医院、菩提长者服务中心的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及从业人员、当地长者进行走访、座谈,实地调研澳门老年健康服务现状、医养康养结合模式。交流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与社会发展”主题,重点探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医学社会学教研创新及跨域健康服务协作等议题,为推动长三角与大湾区健康治理研究的协同发展搭建合作平台。

分述学术访问内容:

澳门大学学术对话:聚焦健康中国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

澳门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是一所位于中国澳门的公立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中欧商校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创始成员,也是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C9联盟+)成员。

在对澳门大学访问期间,东南大学健康与社会研究所王红漫教授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卞鹰教授及吴霭琳助理教授进行了座谈与交流,吴霭琳助理教授详细介绍了澳门回归中国后澳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

在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的专题报告中,王红漫教授介绍了长护险在我49个城市试点进展,并基于文献研究与江苏省实地调研和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老龄文明智库)提供的调研报告,重点介绍了江苏省率先实现长护险省域全覆盖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在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课题研讨环节,卞鹰教授课题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分别进行了开题与结题汇报,研究主题涵盖《澳门乳腺癌筛查:女性年龄与筛查结果》《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65岁以上女性的摔倒恐惧现状研究及虚拟预防效果分析》《中国南方肺结节与肺癌相关因素的评估及其优化社区筛查的启示: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健康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王教授在专业点评中充分评价了课题组的选题兼具社会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同时着重指出需强化研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实地调研研究,建议通过规范实证调查、精准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等路径,切实提升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与政策参考价值。

学术交流会后,王红漫教授向卞鹰教授及其课题组同学分别赠送了中国好书《医学的温度》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医学社会学》教材,并寄语青年学子:“医学社会学研究当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既要深耕健康老龄化实践沃土,更要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学理根基,做知行合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这份兼具学术价值与时代使命的赠礼,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医学社会学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作用。

镜湖医院考察:民办医疗机构的老年医学创新实践

澳门镜湖医院隶属于镜湖慈善会,是澳门规模最大的非营利私营医疗机构,创建于1871年,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百余年来,贯彻服务社会宗旨,为众疗疾,坚持赠医施药。澳门特区政府于2016年开始落实推行“长者服务十年行动计划”,镜湖医院同年成立老年医学科,联合康复、中医、药师等多个学科为老年患者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医疗照护,推行老年综合评估、用药安全管理、围手术期管理等特色服务。老年医学科目前通过“全院一张床”模式,动态管理25-30张病床,服务对象多为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最高救治年龄达109岁。

东南大学健康与社会研究所王红漫教授、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卞鹰教授及吴霭琳助理教授与澳门镜湖医院老年医学科彭莉主任顾问医生,药剂科主任曾珞欣等齐聚一堂,就外展服务、管理文化、多学科协作、医疗资助及特色专科建设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1.创新服务模式,延伸医疗关怀范围

为满足澳门老龄化社会的医疗照护需求,为出院患者提供持续优质医疗和护理服务,减轻家属照顾压力,减少反复入院,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医院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社区护理外展服务部,由资深护士为主导,老年科医生、家庭医生提供医疗支持。为不方便出行的病人提供外展护理和上门诊治服务。基础外展服务收费700澳门币/次(含生命体征监测、卫生宣教),特殊护理(如换尿管)另行计费,对于家庭困难者,医院提供部分慈善资助,减免500澳门币/次。该项服务不以盈利为目标,但有效缓解了居家医疗照护压力。这种“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服务模式,为构建连续性老年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2.人文底色赋能医疗,重塑医者价值坐标

镜湖医院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该院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绩效考核模式,实行高级职称医师半日门诊限号30-40人次的接诊制度,确保每位患者享有15-20分钟充分沟通时间。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非商业化运营模式,使医务人员能够回归医疗本质,系统性地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诊疗全流程。王红漫教授在研讨中特别强调,这种制度创新不仅从源头上遏制了过度医疗现象,更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本。

3.多学科协作,共筑老年医学新高度

多学科协作是老年医学科的一大亮点。彭莉主任提到:“我们的团队不仅包括医生,还有药剂师、护士、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特别是药剂师的参与,为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曾珞欣主任补充道:“药剂师会定期参与查房,与医生共同讨论患者的用药方案,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还减少了老年患者的用药风险。”通过医生、药剂师、护士和康复治疗师的紧密合作,老年医学科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镜湖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4.医疗资助与资源分配的创新实践

镜湖医院在医疗资助和社会责任方面展现了显著的创新与担当。医院通过设立慈善基金和社会捐赠渠道,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医疗资助,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体现了医院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此外,镜湖医院与政府合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医院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5.应对未来挑战,共谋学科发展之道

面对2035年澳门65岁以上人口将达24%的严峻形势,镜湖医院团队正着力推进老年医学理念传播。通过院内培训、病例讨论等方式,将关注老年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评估等理念渗透至各临床科室。澳门镜湖医院老年医学科彭莉主任顾问医生在交流中表示,应对银发浪潮需“两条腿走路”:既要加强老年医学专科建设,更要推动各科医生老年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王红漫教授指出,镜湖医院“慈善为本、患者至上”的办院理念,与内地推进公立与私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深度契合。该院在构建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绩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医疗机构优化服务供给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文化赋能构建人文康养样本

澳门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由澳门社会工作局以设施让与方式委托菩提禅院运营管理,是当地融合佛教文化理念的综合性长者服务机构。2023年,该中心荣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社会服务奖章。该服务中心本着“慈悲喜舍”的精神,以“持续照护”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长者构建一个舒适温暖的家,打造身心社灵全方位照护体系,成为澳门特比行政区人文康养服务的典范机构。

在东南大学健康与社会研究所王红漫教授、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卞鹰教授及吴霭琳助理教授赴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实地调研期间,该中心总监洪霭明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服务中心的整体运营情况和特色。

1.以“生命导师”重塑长者价值,构建精神关怀体系

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构建“生命导师”代际知识传承项目,通过系统化引导长者分享人生阅历、育儿智慧与职业技能,重塑老年群体社会价值认同体系。项目创新推出“长者学士照”拍摄活动,为老人定格“人生毕业礼”,其中“生命导师”年龄最长者达104岁。同时,服务中心将“探访老人”升级为“拜访老人”,打破传统年龄壁垒,重构老年群体社会角色认知。

2.“菩人义工”激活社会支持网络,破解照护者身心困境

面对照护资源紧张难题,中心依托佛教文化设计“菩人义工”公益行动,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疫情期间,项目通过代际陪伴、远程关怀等方式,缓解长者与家属的分离焦虑。中心建立员工压力疏导机制,通过禅修培训、家庭关怀及灵活工时制度,将员工流失率控制在行业低位。这种将组织管理与人文信仰相结合的模式,为护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慈悲猫狗”创新关怀方式,康养与疗愈双轨并行

这些“疗愈助手”可安全陪伴失能失智长者,协助缓解焦虑情绪。澳门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总监洪霭明表示,“动物非语言的情感联结,填补了机械化护理难以触及的心灵角落。”未来可以将动物疗愈纳入智慧康养系统,探索生物-心理-社会照护模式的数字化升级。

中心创新推出“慈悲猫”“慈悲狗”动物辅助治疗项目。这些通过国际动物行为认证的特训“疗愈助手”,在专业督导下为失能失智长者提供情绪安抚服务。澳门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总监洪霭明指出:“动物独特的非语言共情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照护在情感支持方面的局限。”调研师生建议未来可将动物疗愈数据接入智慧康养平台,推动形成“生物-数字-心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照护模式, 这种创新实践既保留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又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可量化的情感干预方案。

4.空间设计践行“长幼共融”,打破年龄隔离壁垒

中心建筑规划打破常规,将青少年活动区置于高层,通过日常动线交叉促进代际互动。王红漫教授在实地考察中指出,“空间即课程,这种设计消解了社会对衰老的刻板恐惧,让尊重生命成为代际共识。”此外,中心推行个性化生活管理方式,在医疗安全前提下尊重长者饮食习惯,引入无酒精饮品替代传统酒类,平衡健康管理与生活品质。

该机构的人文关怀特色:“从‘生命导师’的价值重塑到‘菩人义工’的代际互助再到‘慈悲猫狗’的情感疗愈,这里展现了养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对人的深度尊重。这种以文化为根基、以科技为辅助的创新模式,不仅为长者重建了社会支持网络,更为行业树立了‘有温度的康养’标杆。”

该中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关怀体系:“生命导师”计划重塑长者社会价值,“菩人义工”促进代际情感融合,“慈悲猫狗”提供非药物情感疗愈,三者共同诠释了该机构养老服务最本质的竞争力——对生命尊严的守护。该实践,既为长者重构了多维社会支持系统,更在澳门业界开创了的独特的新型康养范式。

王红漫教授向澳门镜湖医院老年医学科、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捐赠中国好书《医学的温度》时特别强调,“齐心协力把有温度的医养、康养带给老年人和全社会”。她在捐赠仪式总结中指出,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托民办医疗机构的创新运营机制、融合多元文化的特色照护模式等实践探索,与内地医养结合、分级诊疗等改革举措相互借鉴,共同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具有差异化价值的参考。

针对未来发展,东南大学健康与社会研究所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澳门镜湖医院以及菩提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达成了建立常态化区域学术交流合作机制的共识。通过创新性集成京苏澳三地在康养服务体系、智慧养老科技、中医药康疗模式等领域的先行优势,构建跨区域的康养经验协同创新网络,为国家健康老龄化战略体系提供理论与学术支撑。

来源:文化号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