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犯罪史沦为流量密码:法律的缺位与突围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0 22:25 3

摘要:近日,人民日报刊文《“问题”主播成网红,违法犯罪经历岂能作流量密码》,直指当下网络生态中的畸形乱象。在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狂飙突进的时代浪潮下,部分曾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活跃于网络平台的主播或网红。他们精心包装不堪的过往,将犯罪经历作为吸引流量的“制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问题”主播成网红,违法犯罪经历岂能作流量密码》,直指当下网络生态中的畸形乱象。在短视频与直播行业狂飙突进的时代浪潮下,部分曾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活跃于网络平台的主播或网红。他们精心包装不堪的过往,将犯罪经历作为吸引流量的“制胜法宝”,打造所谓的“独特人设”。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冲击社会公序良俗,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网络空间治理中法律体系的滞后与漏洞,亟待法律制度的革新与强化。

一些主播为博取流量,将服刑经历改编成充满猎奇色彩的“江湖故事”,在镜头前大肆渲染犯罪细节,满足部分受众的窥私欲;还有些人以“逆袭者”自居,刻意淡化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传递扭曲的价值观。这些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犹如一场“网络瘟疫”,迅速蔓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不良内容极易被视为“酷”与“个性”的象征,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从而埋下误入歧途的种子。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此类不良示范严重侵蚀社会风气,削弱公众对法律权威和道德准则的敬畏,动摇“违法必究、犯罪可耻”的社会共识。

现行法律在应对这一乱象时,暴露出明显的滞后性。虽然《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对主播资质有所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细化标准和强有力的惩戒机制,法律的约束力大打折扣。违法犯罪者在接受原有法律处罚后,依然能够凭借“黑红”路线在网络世界中收割流量、谋取利益,法律的监管链条未能形成有效闭环。因此,建立一定期限(如5年或10年)内禁止犯罪嫌疑人在社交平台注册账号的制度,显得尤为紧迫且必要。这一举措犹如网络空间的“剥夺政治权利”,能够从源头上切断违法犯罪者利用网络平台不当牟利的途径,增强法律惩戒的威慑力和延续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然而,新规定的落地实施并非易事,诸多细节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在适用对象的界定上,是将所有犯罪行为一律纳入限制范围,还是根据犯罪严重程度进行区分?其次,如何打破平台与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高效的跨平台、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防止违规者通过更换账号、转换平台等方式逃避限制?此外,对于那些已经积累大量粉丝的违规主播,如何妥善处理其账号内容和粉丝群体,避免引发舆论风波和次生问题?这些都需要立法者与监管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和统筹考量。

将违法犯罪经历当作“流量密码”的行为,是对法律尊严与社会道德的公然挑衅。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法律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对网络空间的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畸形现象。通过增设禁止注册账号等具有针对性的处罚措施,不仅能够净化网络环境,更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而坚定的信号:任何试图以违法犯罪经历博眼球、谋私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不容触碰。

来源:寅虎侃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