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北极下起了“塑料雪”?

摘要:北极,不仅以绚丽的极光和威武的北极熊著称,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资源宝库。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雪逐渐消融,其丰富的石油、煤炭、矿产及渔业资源逐渐显露。而北极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促使着无数科学工作者投身于极地考察

北极,不仅以绚丽的极光和威武的北极熊著称,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资源宝库。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雪逐渐消融,其丰富的石油、煤炭、矿产及渔业资源逐渐显露。而北极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促使着无数科学工作者投身于极地考察之中。

北极圈内,太阳的余晖给高空的薄云染上炫丽的色彩,这种景象叫贝母云,是极地地区特有的大气现象。博物 2010年10期

在极地考察的征途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蔡明刚教授带领团队先后10多次深入南、北极,研究海域涉及中国近海、全球大洋及两极地区。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在雪龙极地考察船上,他们身着厚重的防寒服,坚守在刺骨的寒风中,进行着一项项精密的测量与采样。蔡明刚教授的一次科考经历,便深刻展示了考察过程中的艰辛与惊险。正当科考团在小木屋内紧锣密鼓地工作时,一只北极熊悄然逼近,打破了周遭的宁静。尽管营地周围设有严密的警戒,但北极熊还是突破了防线。紧急关头,直升机轰鸣而至,驱散了这位不速之客,最终确保了所有人的安全。

采样深海中的海水 摄影/王少青

北极熊闯入科考范围

在极端环境下,生物拖网作业更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科考队员们驾驶着船只,在冰冷的海水中缓缓拖行着特制的网具,捕捉着那些潜藏在海水中的特别生物,这不仅是海洋生态多样性的缩影,更是极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分析这些生物的种类、数量及生活状态,科考队员们能够洞察极地生物群落的特征,进而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作出更为准确的预测。

生物拖网出水瞬间 图源/新华社

近年来,塑料污染悄无声息地渗透至北极这片遥远而纯净的领域。废弃的渔网与散落的塑料瓶,这些人类活动的痕迹,在这片无瑕的自然画卷中显得格外突兀。它们不仅侵蚀了北极原有的自然美感,更威胁着北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当塑料在海洋中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破碎,它们逐渐演变成了更微小的颗粒——微塑料。这些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如同海洋中的尘埃,无声无息地遍布全球。这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与富集,最终可能影响人类健康。

北极冰芯样本中的微塑料

蔡明刚教授主要开展极地环境保护,海洋有机化学和海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他指出,尽管中国在微塑料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中国的科研力量已迅速崛起,目前已在海洋生物、河口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甚至极地生态系统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然而,微塑料的检测和研究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科研人员们持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本周四19:00,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极地探秘系列《我在北极看世界》,蔡明刚教授将带你领略北极的风景,展示极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分享极地科考的挑战与经历,讲述新污染物调查对于北极治理的重要性。对北极生态,科考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预约直播间,我们不见不散~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

第752位讲师 蔡 明 刚

教育部思政教育名师,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闽江科学传播学者,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海洋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副校长(挂职);福建省杰青、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十佳科学传播人物(2021)、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先后主持包括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近100篇。

一起突破未知边界,探索奇趣星球~

参考文章:

从大气到极地雪冰:微塑料无数不在 中科院之声

看到这一幕,他激动地冲到房间拿起相机...... 新华社

蔡明刚|我在北极看世界 不懂实验室

编辑:依依、好一

制图:柿子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景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