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简称“德清珍珠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标志着传承千年的珍珠养殖智慧正式迈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殿堂,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
5月19日,从联合国粮农组织获悉,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简称“德清珍珠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标志着传承千年的珍珠养殖智慧正式迈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殿堂,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文化自信。
千年传承:江南孕育生态养殖智慧
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水质优良,特别适合淡水蚌的生长繁殖,自古便是珍珠养殖的重要地,是全球附壳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早在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在德清的“小山漾”首次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解决了人类无法培育淡水珍珠的技术难题,促使淡水育珠蚌能够稳定生产出品质上乘、数量可观的珍珠。同时,该项技术也经由德清传播至欧洲和日本,促进了珍珠文化在全球的发展与兴盛。
该系统是以鱼、蚌之间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这一立体、循环的复合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维持了生物多样性,能用于育珠的蚌类有10余种,淡水鱼类40多种,并呈现“漾-基塘-耕地-林地-村庄”镶嵌分布的景观空间格局。此外,系统孕育产生了以珍珠文化和渔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江南”的文化内涵,为全球水网平原地区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Aicha Bammoun表示,该系统充分展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持续生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传统养殖智慧与当代的种质资源保护、社区参与、年轻人传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是农业遗产真正‘活起来’的样本。”
寻根守正:46载坚守民族文脉瑰宝
从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到世界遗产,德清的“寻根之旅”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德清珍珠系统”继承与发展者沈志荣在继承叶金扬传统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先后攻克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等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为我国现代淡水珍珠的规模化养殖和深加工技术奠定了基础。1979年沈志荣赴日本考察时,在东京一家珍珠博物馆里,了解到中国最早进行了人工珍珠养殖。这一发现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回国后他便开始四处寻找相关资料,由此,德清就启动了对人工珍珠起源的系统性梳理。此后德清珍珠之源调研小组,先后实地调查了十字港、草塘里、钟管等地。期间,德清县委、县政府组织德清文化界人士,多次召开珍珠之源及小山寺论证会,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最终确定小山、小山漾、小山寺为是文献记录中的“小山”。
2015年,时任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文华院士,秘书长闵庆文研究员一行赴德清考察,一致认为目前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地方就是德清。2016年1月,《德清有名珠-珍珠之源研究成果汇编》正式出版。4月,德清县政府成立德清珍珠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
2017年,该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9月,德清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今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赴德清实地考察评估,最终确认入选。
46年的坚守,从技术传承到文化溯源,从地方探索到世界认可,这份坚持与守护,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文脉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愈发坚定的文化自觉!
活态传承:珍珠全产业链激活遗产价值
申遗不是终点,而是传统智慧“活起来”的新起点。
一直以来,德清注重继承传统生态养殖技术,发展现代立体化珍珠养殖模式,同时,不断提升珍珠附加值利用,衍生产业链,打造出范本式中国珍珠产业链。德清依托欧诗漫控股集团打造“珍珠+”全产业链,融合养殖、加工、研发、文旅等环节,实现农业遗产“产、学、研、游”一体发展。
“德清珍珠系统为中国传统农业智慧走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新的桥梁,具有示范性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表示,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对于该系统的价值挖掘与示范引领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德清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一方面,建立珍珠研究所,用现代化创新科技攻克全新亚微米粉体技术、珍珠多肽提纯技术等珍珠深加工技术,并进一步结合最新的生物工程技术、机械化学技术、酶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精准提取出了珍珠美白、抗衰、修复、保湿等复合功能因子,获得珍珠酵粹、珍白因Pro等核心珍珠成分,不断自主创新突破探索珍珠美肤奥秘;另一方面,德清县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打造浙江省内唯一的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从源头上保护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不断推动珍珠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 100 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 10%左右,每年年产值超过70 亿元,全县珍珠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带动就业人员近2万人,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申遗成功:从“地方名片”到“世界遗产”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德清珍珠系统是中华农耕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华民族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是对德清千年农业智慧的国际认证,更开启了传统农业文化“活态传承”的新篇章。下一步,德清将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完善贝类种质资源库建设,建立德清珍珠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和标准体系,筹建世界珍珠文化研究论坛等,推动珍珠文化走向世界。
珍珠的形成,需数年沉淀;文化的传承,需代代坚守。未来,德清将以此次申遗为契机,让德清珍珠系统成为展示中国生态农业的“金名片”,让千年智慧继续滋养这片水土,惠及更多后人。
来源:蓝媒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