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解锁“丰收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23:42 3

摘要:连日来,广安市前锋区的田间地头交织着收割机的轰鸣与农人的笑语。从金黄麦浪翻滚的小春丰收,到绿秧如茵的大春播种,再到田间管理的精细护航,一幅“抢收、抢种、抢管”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

插秧现场。

□姜曦悦 赵金彪 文/图

连日来,广安市前锋区的田间地头交织着收割机的轰鸣与农人的笑语。从金黄麦浪翻滚的小春丰收,到绿秧如茵的大春播种,再到田间管理的精细护航,一幅“抢收、抢种、抢管”的现代农业画卷徐徐展开。

机械化助力 小麦高产颗粒归仓

5月16日,前锋区龙滩镇土寨村的麦田里,3台收割机以“回”字型轨迹穿梭,麦粒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装车。农机手何勇紧握方向盘,脸上难掩兴奋:“每天收 150亩,4天左右就能收完!”经测算,这片百亩示范片小麦亩产达470公斤,创下当地新高。

“种了一辈子田,第一次见这么高的产量!”今年69岁的村民孙书建蹲在田埂上,捧起一把麦粒连连感慨。惊叹背后,是前锋区农业技术的全面升级。前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小燕介绍,今年全区推广机械化密播、统防统治和科学施肥。

业主王刚在龙滩镇土寨村、许家村的650亩麦田与专业团队合作,实现“收割—旋耕—播种”全程机械化无缝衔接。“麦收完,秸秆直接旋耕还田,播种机立马下地种玉米,效率翻倍!”王刚算了一笔账:亩产470公斤,产值超千元,650亩总收入预计达65万元。

科技赋能的不仅是产量,还有农民的信心。前锋区植保植检站站长苏明勇举着测量仪穿梭田间:“每月下乡指导十几次,发放资料5000多份,就是要让科学种田深入人心。”

科技来加持 撂荒地“复活”种水稻

5月15日,代市镇大石村的80亩撂荒地重现生机,十余名村民正弯腰插秧。“这片地荒了四五年,去年整治后种油菜,今年终于能种水稻了!”业主李香于的语气中满是欣慰。

撂荒地的“复活”,离不开政府与科技的合力。代市镇农技人员杨文华回忆,去年,通过修建沟渠、提灌站,协调代耕代种,荒地变良田。如今,代市镇500亩整治撂荒地全部种上水稻,全区 大 春 计 划 播 种 面 积 达22.87万亩。

科技“良种”也为大春注入新活力。5月16日,在土寨村,王刚特意请来玉米厂家相关负责人赵阳指导播种。一旁的播种机精准作业,将希望埋入土壤。李小燕透露,今年全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万亩,“一田两收”模式既保粮食安全,又促农民增收。

精细化增效 “吨粮田”梦想照进现实

5月19日,观阁镇观南村的稻田里,十余名村民手持喷雾器防治病虫害,观阁镇农服中心主任李芳蹲点指导:“肥水要配合叶面追施,墒情监测不能松懈!”不远处,工人正检修灌溉设施,确保水路畅通。

“田间管理是丰收的最后一道关卡,马虎不得!”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温秋园介绍,今年全区统防统治面积达0.7万亩。5月19日,在龙滩镇许家村,王刚的麦田刚收割完毕,农技团队便无缝对接玉米田管:“赤霉病防控经验可直接迁移,关键是抓准时机。”

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数据显示,前锋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广绿色防控,预计大春粮食总产量可达10.67万吨,其中水稻7.51万吨、玉米2.32万吨。

从麦浪翻滚到秧苗青青,前锋区的田野正经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机械化提速、科技赋能、管理精细——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让“吨粮田”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