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比较全面、系统的训练方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22:59 3

摘要:虚灵顶劲:头颈仿佛被轻轻提起,保持正直且灵活,如此,身体重心方能稳如泰山。 挺胸不张扬,背直肩松垂肘间:在练习太极拳时,胸部应微微内含而非挺出,肩膀放松下沉而非耸肩,肘部自然下垂而非上扬,整体姿态需保持自然舒展,无紧绷感。

一、太极拳修炼方法

①静心凝神,呼吸自如:修炼太极拳,首要静心专注,思绪如湖面止水,引领动作流畅。呼吸需平稳深沉,如微风拂面,自然而然,切忌憋气强撑。

②身姿中正,动作悠然:身体放松,如松立林间,不偏不倚,动作连贯如溪水潺潺,轻柔且缓,尽显太极韵味。

③弧形轨迹,圆转自如:动作以弧形、螺旋形展现,转换流畅无碍,腰部为轴,上下一体,周身和谐统一。

④连贯流畅,虚实分明:动作衔接如丝如缕,虚实转换清晰,重心稳固,如舟行水面,波澜不惊。

⑤轻灵沉稳,刚柔并济:每一动作都蕴含轻灵与沉稳,外柔内刚,发力完整,弹性十足,力戒拙力。

二、太极拳身形要求

头部:虚领顶劲,仿佛头顶有丝线牵引,保持正直不摇,目光平视,唇轻闭,舌尖轻触上颚。

颈部:自然挺直,转动灵活,无丝毫僵硬之感。

肩部:平展下沉,避免耸肩、前扣或后张,保持松沉状态。

肘部:自然弯曲下沉,避免僵直上扬,保持沉坠之力。

手腕:下沉塌腕,力量贯注,不可松软无力。

胸部:微含舒张,既不外挺也不内缩,保持自然状态。

背部:舒展挺拔,称为“拔背”,避免驼背弓腰。

腰部: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保持中正,不前弓后挺。

脊椎:竖直中正,支撑身形,保持自然端正。

臀部:向内微敛,避免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部:松正含缩,力量下达下肢,避免歪扭前挺。

腿部:稳健有力,弯曲适度,旋转灵活,移动平稳,膝部自然放松,脚掌虚实分明。

三、太极拳精髓要诀

太极拳十大精髓: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沉胯、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动中求静。

虚灵顶劲:头颈仿佛被轻轻提起,保持正直且灵活,如此,身体重心方能稳如泰山。 挺胸不张扬,背直肩松垂肘间:在练习太极拳时,胸部应微微内含而非挺出,肩膀放松下沉而非耸肩,肘部自然下垂而非上扬,整体姿态需保持自然舒展,无紧绷感。

手眼协调,腰为动力源,步履轻盈如猫步,虚实分明:打拳时,上下身需紧密配合,动作源自意念,经由腰部发力,手部随之而动,眼神紧随手势流转。双腿则在弓步与虚步间灵活转换,轻移慢放,悄无声息,腿部力量逐渐增强。

意动形随,力在意中藏:切莫误解为完全不用力,否则拳法软绵绵,练后身体无反应,便失去了锻炼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以意念引领动作,力量随心意自然流露,虽劲道十足,外表却显得轻松自如,此为“暗劲”。

意与气合,气息沉于丹田:练习时,意念与呼吸需和谐统一,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呼气与动作的展开收拢相得益彰。

动中寻静,动静交融:身体在运动,心灵却需保持宁静,全神贯注于拳法之中,外在形态活跃,内心一片平和。

招招连贯,流畅不息:每一动作都应快慢均匀,各招式间无缝衔接,全身肌肉在松弛与紧张间巧妙转换,协调一致。

太极拳,松静自然为要,让大脑得以休憩,同时激发活力,调节情绪。随着技艺精进,“心领神会”愈发重要,长期坚持,大脑功能得以恢复和提升,有效缓解神经系统疾病。其“气沉丹田”之法,通过加深腹式呼吸,促进了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对于体弱多病者,太极拳的轻柔运动能疏通经络,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正因如此,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防治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优选方式。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务必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锻炼。

武禹襄,武派太极拳的鼻祖,在其著作《太极拳论》开篇即强调:“一举一动,全身皆需轻灵,更要融会贯通。”这寥寥数语,深刻揭示了太极拳身法轻灵的至关重要性。

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身法的训练尤为关键。无论是教授还是练习,都必须从身法入手,它是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基石。身法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练习外形,即拳架的身法。此时,需以尾闾的中正为基准,无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转、右旋,都要保持身体的正直。在步法上,要清晰地区分虚实,变换时完全依靠内劲,而非身体的摇晃或起伏来借力。同时,上下肢与身法必须紧密配合,否则将直接影响身法的正确性。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只有通过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八条”(太极拳中的基本要领),全身的肌肉和骨骼才能变得灵活协调,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达到周身轻灵的状态,为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高级阶段,则是练习内形,也就是内劲。此时,要以意识为先导,实现意、气、拳架的完美融合,由外而内,逐步深化。身法在这一阶段起到了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核心作用。因此,在日常练功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由内而外,内外合一,达到“一动皆动,一静皆静”的境界。身法、手法、步法必须相互协调,以内形来支配外形,实现太极拳的真正精髓。

武派(郝式)太极拳的核心在于“起、承、开、合”四法,贯穿整个练习过程。练习中,不应因这四个环节的顺序而产生停顿,而应追求动作的流畅与连贯。首先,要确保尾闾中正,逐步掌握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等要领,同时明确虚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练习腰脊敛气,让气息汇聚于腰间,这样身体就有了主导力量。有了主导,身、手、步法才能协调一致,全身肌肉骨骼也才能更加灵活。当这些要领都掌握得当,气息就能随意念送达腹部,实现气沉丹田。

练习太极拳时,呼吸要自然,切忌憋气。从一开始就要全神贯注,身体放松,这样劲力才能纯正。切记,不可用呼吸来指挥太极拳的开合动作。动作要有气势,有预动之感,眼神要集中,意到则眼到,眼到则身到,转身动作也要随之协调。无论动作看似静止还是运动,都要从精神集中出发,动作有了气势,气息就能贯通至手指。

练习太极拳时,既要沉稳扎实,又要轻盈自如。每个动作都要按照“起、承、开、合”来分解,但这四个环节之间要连贯流畅,不可生硬割裂。练习时要不断自省,检查动作是否到位,要求是否达标,只有不断纠正,才能持续进步。动作速度虽慢,但要避免僵化,保持身体的轻灵。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实战应用,所以平时练习时就应想象正在与人对打,而在对打时又要像在练习一样,这样相辅相成,拳艺才能日益精进。当太极拳练习到一定境界时,身体就会像气球一样充满弹性,行动自如,无论手脚如何动作,都能随心所欲,达到太极周身一体的境界。

太极拳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动作的流畅与和谐,更在于它蕴含的深厚哲理。只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太极拳的精髓便能逐渐融入身心。

太极拳的核心法则

1.中正安舒,全面支撑:保持身体的中正,让力量在全身均匀分布,如同大树根深叶茂,稳固而自然。

2.运劲如丝,步履轻盈:发力时要像抽丝般细腻,步伐则如同猫行般轻盈无声。

3.劲力折叠,进退转换:在动作转换时,劲力要有折叠之感,前进和后退都要有明确的转换点,做到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为主宰,手为延伸:腰部如同旗杆,是全身力量的源泉;手部则如同旗帜,是腰部力量的延伸和表现。

5.根在脚,腰为轴:力量从脚底发起,通过腰部传递到全身,最终表现在手指上。练习时要特别注意胯、腰、腿之间的协调。

太极拳的关键动作

以太极拳中的标志性动作“搂膝拗步”为例,这个动作不仅体现了太极拳的精髓,还包含了丰富的哲理。

1.动作概念:“搂膝拗步”要求一动全身动,一静全身静,上下相随,协调一致。其中,“拗步”指的是右脚左手的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力学结构。

2.动作要领:从“挥琵琶式”开始,先旋腰右转,再打开手臂成前后平衡状;接着重心下沉,左脚跟落地;最后腰从左后方向右前方旋转,带动肩、肘、手完成动作。

3.动作定型:完成动作后,形成左弓步状,左手指第二关节与左膝尖平齐,右手与胸部同高向前伸出。

4.关键要点:腰部旋转要带动全身,上肢下沉要使腿根处向两边胀开,形成前7后3的力学结构(即矛盾桩的歇步)。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铁牛耕地:这是基础阶段,要求练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练出有弹性的劲力。四川李雅轩传的杨式大架中的基本功就体现了这一点。

2.如履薄冰:在掌握了基础动作后,练习者需要更加谨慎地练习,如同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时刻保持警觉和平衡。

3.行云流水:这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要求练习者将太极拳的精髓融入身心,动作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武术,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方式。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领略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杨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

一、推手入门

直接从双推(四正推手)开始,掌握掤、捋、挤、按四劲,目标是练出浑圆的弹簧劲,尤其是向外撑的掤劲。

二、劲力均匀

注重开合与劲力的均匀分布,尤其在动作转换时,要避免断续。合时,百会与会阴成一线;开时,中轴线加粗,向外膨胀。

三、简化进程

传统练法耗时较长,但方法得当可直接进入浑圆阶段,无需按部就班。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应设定合理期望,与自己及相近水平者比较。

四、求实求真

太极拳重气势而非架式,不求形似,但求神意。保持求实态度,不迷信名人,只追求真理。

五、练拳五要

1.学拳: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招数。

2.修拳:在老师指导下,修正身法和要领,此阶段耗时可能远超学拳。

3.练拳:拳打千遍,其义自见,多练是关键。

4.内外合一:中级阶段需将开合、伸缩、起落与呼吸结合,力量源自丹田和腰肌,通达四稍。

5.随心所欲:高层次境界,拳法舒展流畅,内劲呼吸畅通无阻,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

六、太极步的重要性

太极步是太极拳的基础,包括前进、后退和左右移动。太极拳要求动作连绵不断,劲力源自腿部,因此正确走好太极步至关重要。只有练好太极步,才能达到太极拳的高境界。

首先,保持正确的体态是关键。身体需保持上虚下实,不前俯后仰,也不左右歪斜。行走时,应如鸭子游水般,上身中正、安稳、沉稳,仅下肢进行运动。

其次,迈步时需缓缓转移重心。先将重心移向一侧,胯部内收,腹部充实,确保重心稳固。然后,缓缓提起另一侧腿,大腿带动小腿,脚跟自然下垂,再慢慢迈出。足尖由下垂转为上翘,足跟轻触地面(如猫行般轻盈),再过渡到足掌和足尖。此时,身体需有意识地下沉,重心稍压前腿,随后再移至后腿,为下一步动作做准备。动作过程中,速度需保持一致,无论是下落还是上翘,都应有阻力感,不可随意,以达到运动如抽丝、如履薄冰的境界。

再者,后腿向前迈步时,需确保重心已完全移至前腿,并向下沉实后,再缓缓提起后腿。避免重心未移到位就急于蹬地提腿,以确保步伐稳健。

对于初学者而言,太极拳是一项极佳的体育活动。它不受性别、年龄、场地和体质的限制。尤其对于脑力劳动者、长时间坐着工作或学习的人,以及中老年人、体弱者来说,太极拳都能带来显著的身心改善。它能放松身心,锻炼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神经类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此外,太极拳中的平衡动作能增强腿部力量,提高骨密度,使骨骼更加坚固。而慢速走圆及弧、屈腿半蹲式运动,以及重心交替变换等动作,则能提高肌耐力,增强腰腿关节的柔韧度。太极拳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等要领,更是让人在运动中体会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能通过含胸拔背、收腹敛臀等身法锻炼全身肌肉,塑造良好体型,还能借助正确呼吸提升心肺功能。多方科学研究已证实,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均有改善作用。

许多朋友对太极拳感兴趣,却担心难以入门。其实,一旦认识到太极拳的益处并产生兴趣,入门并不难。以下是我的一些学拳心得,希望能帮助您更快上手,少走弯路:

初学者应从简单的套路入手,如24式简化太极拳。这套拳动作少、时间短(4-5分钟),且动作全面,设计科学,既符合人体运动生理,又能有效锻炼且不易受伤。待掌握后,再逐渐学习更复杂的套路。在练过几套拳之前,建议先别急于练习器械,待基础扎实后,再学习刀剑枪棍会更为轻松。学习要循序渐进,切勿急躁。

学习方法同样重要。可购买教学碟片和书籍辅助学习,若能找到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指导,进步会更快。多看、多学,注意观察老师或碟片中手、足、身的动作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最重要的是多练,“拳不离手”方能出真功。过去常说“太极十年不出门”,意在强调耐心练习的重要性,但现在有了更多学习资源,如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书籍、碟片,练习效率已大大提高。

此外学拳时还需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以增强韧带弹性和腰腿力量。正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习前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放松活动,压腿、踢腿时切勿过猛,以免受伤。 练拳时,务必注意保护身体,避免韧带拉伤。练拳过程中,膝关节弯曲方向应与脚尖一致,且膝盖前弯不可超脚尖。其他体育运动的保护措施同样值得借鉴。记住,我们练拳是为了强身健体,而非增添伤病。

恒心是练拳的关键。许多人半途而废,并非不愿练,而是惰性作祟。一旦放下,再拾便难。因此,要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无暇时也可琢磨一两个动作。

学拳应结合太极理论,明了拳式用法与攻防意识,动作方能正确优美,兴趣也会随之浓厚。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广为人知,简洁全面,涵盖了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领。

太极拳的精髓,概括为四字:正、圆、活、松。正为根基,即立身中正,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圆为要领,拳式动作轨迹须呈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熟练后圆劲内旋;活指动作灵活,头项、腰胯、手足皆需灵动,避免僵硬;松则要求全身放松,这是状态也是意念,需始终追求。

初练者务必遵循这些原则,从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循序渐进,方能领略太极拳的奥妙。 太极拳的松,并非松懈无力,而是意识主导下的自然放松。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松的要领至关重要;

简而言之,学习太极拳,关键在于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来源:梅西走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