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音响上亿,李积回畅谈他的音响发烧感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0:32 2

摘要:在广东珠海的一栋别墅里,藏着一个让全球发烧友眼红的「音响博物馆」——200多套顶级音响系统错落有致,从百万级的德国MBL到千万级的荷兰Kharma,随便一套都能换辆超跑。而它们的主人,是惠威科技创始人李积回,一个在音响圈被称为「听音疯子」的男人。有人算过,他收

收藏音响上亿的男人:李积回的「听音哲学」

在广东珠海的一栋别墅里,藏着一个让全球发烧友眼红的「音响博物馆」——200多套顶级音响系统错落有致,从百万级的德国MBL到千万级的荷兰Kharma,随便一套都能换辆超跑。而它们的主人,是惠威科技创始人李积回,一个在音响圈被称为「听音疯子」的男人。有人算过,他收藏音响的总价值早已破亿,但他却说:「这些不是冰冷的器材,是能让时光倒流的魔法盒。」

一、从「收音机少年」到「音响帝王」:一场跨越40年的听觉朝圣

1978年,16岁的李积回在旧货市场淘到一台二手收音机。当电流声混着邓丽君的《甜蜜蜜》飘出来时,他突然觉得「空气都变甜了」。为了修好这台收音机,他啃完了《无线电原理》《音响设计手册》,甚至把家里的闹钟拆了研究齿轮传动——这个举动差点被父亲打断腿,却埋下了日后「音响帝国」的种子。

「那时候不懂什么HiFi,只觉得声音能让人上瘾。」李积回回忆,80年代他攒三个月工资买了台日本山水功放,每天下班后就关在出租屋里听《加州旅馆》,「第一次听到吉他弦的震颤声从左音箱传到右音箱时,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原来声音真的有画面感。」

1991年创立惠威后,他的「听音野心」彻底爆发:别人做音响追求「能响就行」,他却带着团队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录声波,花百万买顶级母带做参照。「音响是门遗憾的艺术,永远差0.1%的完美。」他摸着一台价值300万的英国天朗音箱说,「但发烧的乐趣,就在这0.1%的折腾里。」

二、上亿收藏背后的「听音玄学」:好音响能让人「看见声音」

在李积回的听音室里,最震撼的不是那套价值1200万的美国Wilson Audio WAMM Master Chronosonic,而是一面「声音记忆墙」——上面摆满了他30年来收藏的黑胶唱片、开盘带,甚至早期的CD碟片。「玩音响到最后,玩的不是器材,是记忆。」他随手抽出一张1976年的《当铺爵士》黑胶,「这张碟里,乐手碰酒杯的声音,在我的音响系统里能听到6种不同的折射回声。」

他指着墙角的一对德国ACAPELLA「启示录」音箱(售价800万),讲述了一个「声学奇迹」:「有次听《月光奏鸣曲》,弹到第三乐章时,音箱的钻石高音单元突然让我『看见』了月光——不是眼睛看到的,是耳朵『感受』到的,那种清亮通透的感觉,像有人在眼前撒了把碎钻。」

这种「声音可视化」的体验,源于他对器材的极致苛求:

- 电源系统:单独拉了三条专线,用特斯拉电池做稳压,避免电网波动影响音质

- 声学装修:墙面用意大利进口扩散板,夹角精确到172度,让声波反射延迟0.01秒

- 线材玄学:信号线用纯银镀金材质,比普通线材贵50倍,却能让中频人声更「贴脸」

「很多人说我傻,花几千万买堆金属箱子。」他笑着摇头,「但当你听到张国荣《沉默是金》里的换气声,清晰得像他就坐在你对面时,就会明白:好的音响不是播放音乐,是还原现场。」

三、发烧30年悟出的「听音大道」:越极致,越简单

在外人眼里,李积回的收藏之路是「从万元到亿元的狂飙」,但他自己却说:「真正的发烧,是从做减法开始的。」

- 弃繁从简:早年他也曾沉迷「堆器材」,试过用12台功放推一对音箱,结果声音乱成一团。现在他只用「音源-功放-音箱」三件套,却能调出更纯净的声音。

- 回归本真:收藏的顶级音响里,有一套1958年的英国广播之声LS3/5A音箱(现价值150万),「这箱子用的纸盆喇叭,材质比现在的碳纤维差远了,但听人声就是有股『松润感』,像老茶一样耐泡。」

- 放下执念:曾经为了找一根「能让低频更凝聚」的电源线,他花半年时间跑遍全球,最后发现用一根普通铜线调整摆位,效果更自然。「音响是为人服务的,别让器材玩了你。」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听音响就像喝茶,新手追山场、追工艺,老茶客反而在意喝茶时的心情。」现在的他,每天最爱做的事,是用一套30年前的老音箱,听女儿小时候录的童谣——那些略显失真的童声,比任何Hi-End器材都更让他心动。

四、给普通人的「听音指南」:发烧不是烧钱,是烧心

很多人问李积回:「我月薪5000,怎么入门玩音响?」他总是摆摆手:「花300块买对木质书架箱,接手机听无损音乐,比花3000块买蓝牙音箱靠谱。」在他看来,发烧有三个境界:

1. 听响阶段:别碰「低音炮套装」「多功能音箱」,优先选2.0声道书架箱(如惠威D1090),把音箱垫高20cm,离墙30cm,音质提升50%。

2. 听清楚阶段:花2000块买个二手CD机,买几张正版唱片(如《民歌蔡琴》《渡口》),对比手机音源,你会发现「原来歌手换气声这么清晰」。

3. 听味道阶段:玩到这步再考虑升级器材,优先换功放(如雅马哈A-S801),其次换音箱线(秋叶原无氧铜线足够),最后换音箱(如KEF Q350)。

「别信『线材玄学』『煲机神话』,」他掏出一对百元级的耳机,「用这耳机听《海阔天空》,只要你闭着眼用心听,一样能听出黄家驹的热血。」

五、结语:当音响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声音相册」

在李积回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1985年,年轻的他蹲在收音机前,耳朵几乎贴在喇叭上,眼里闪着光。「40年了,我还是那个追着声音跑的少年。」他说。

有人算过,他收藏的音响每天开机1小时,电费都要几十块,但他说:「这些器材不是投资品,是我的『声音相册』——听到某段旋律,就能想起第一次创业失败时,是音响里的《英雄交响曲》陪我熬过去;听到女儿的童谣,就觉得这辈子赚多少钱都值了。」

或许这就是发烧的终极意义:不是用金钱堆砌听觉的金字塔,而是用声音记录生命的重量。当我们在深夜按下播放键,让那些比手机更温暖、比耳机更自由的声音漫过全身时,我们收藏的不是音响,而是活着的时光。

最后提醒:玩音响就像种树,别想着一夜成材。从一副好耳机、一对书架箱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耳朵审美」——毕竟,能打动你的声音,从来不在价格标签上,而在你心里。

来源:HIFI音乐试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