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栋与北京当代:在文化主场触摸艺术真正的脉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0:44 2

摘要:这不仅包含了在2万平米空间中,会有超过130家参展机构,艺术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在此相约与交流,从与多方共建联动全城的“北京艺术季”,到深度游览北京的“北京108小时”,观看艺术的形式不仅仅是进入错落有致的展览空间,也变成了深入地标的行走和探索,在整个城市中

5月的北京,具有天然的一种流动性。

自然、城市文化、创作者与观者,个体与公共,乃至艺术自身,在起伏中相互照见、共振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进行到第七届,每年5月的艺术时刻逐渐成为游览北京以及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这不仅包含了在2万平米空间中,会有超过130家参展机构,艺术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在此相约与交流,从与多方共建联动全城的“北京艺术季”,到深度游览北京的“北京108小时”,观看艺术的形式不仅仅是进入错落有致的展览空间,也变成了深入地标的行走和探索,在整个城市中延伸着艺术的余韵。

5月22至25日,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以“凹凸”(CONCAVE-CONVEX)为主题于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

2023年艺博会现场

同样地,北京当代艺博会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广阔视野和多元品味,艺术总监鲍栋希望能以北京作为文化枢纽,在此创造一个难得的窥探本地艺术生态的时机,令来自全国各地及国际的艺术既产生交流,也融入当下的在地生活。

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推动者,

鲍栋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低迷,艺术创作与收藏的真正价值何在?收藏家们都经历了哪些成长与趣味变化?对于行业艺术生态来说,北京何以重要?

艺博会启幕前夕,《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与北京当代艺术总监、策展人鲍栋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本质与行业信心的深度对话。

鲍栋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中国新一代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的代表之一。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从2000年初进入中国艺术界至今,评论著述广泛见于国内外艺术期刊、批评文集以及艺术家专著;他曾为众多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展览,包括UCCA当代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OCT艺术中心等。2014年,他荣获亚洲文化协会(ACC)艺术奖助金;同年成为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独立视野策展奖候选人,并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

01 让艺术相聚北京

理解世界的凹凸不平

二十余年前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鲍栋在上海做策展人,不久后选择来到北京。当时北京的798艺术区已初具规模,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让他意识到了中国当代艺术里的本土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在随后的实践与探究中,他的感受愈加强烈。

正因此,“凹凸”作为艺博会主题意象的提出,不仅指向艺术的形态,象征着不同本土艺术地方性的、在地生长的经验与表达,互补与契合,在鲍栋看来,某种程度上,它所代表的差异性与起伏不定也代表着世界的真相。也许唯有直面本质的“不平”,才能真正触摸艺术跳动的脉搏。

李易纹 Li Yiwen《纠缠》Entanglement,2024年,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190 × 190 cm ©墨方Mocube

Q&A

BA = 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

鲍 = 鲍栋

BA

“凹凸”这一主题在当下的意旨是什么?

“凹凸”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探讨的是全球化表象下的文化差异性。当我们回溯2006年的时候,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是平的”论断,需要清醒认识到——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仿佛变得平坦并且彼此相连了,背后是自由主义意识、硅谷互联网技术、华尔街的金融辐射以及全球产业链重组,共同营造出文化趋同的假象,但表面的连接性,反而加剧了实质的不平等。

实际上,艺术本就不是平的,艺术生态充满起伏不平的差异性。不存在一种国际化的、统一的艺术,被普遍定义的所谓国际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隐隐出现,本质是金融发展下的产物,“僵尸形式主义”(Zombie Formalism)批判的就是这种现象,金融业需要一种稳定的系统结构,艺术品需要稳定的风格、没有地方性或去政治化——但艺术本质上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应回归地方性经验和差异性,差异才是交流的基础。

【西班牙】胡安·乌斯莱 Juan Uslé《埃尔莫罗》EI Morro,2005/2006年,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56 × 41 cm ©托马斯·舒尔特画廊,Courtesy of GALERIE THOMAS SCHULTE;【德】伊娃·豪普特 Eva Haupt《你好,再见》,2024年,布面坦培拉和油画,Tempera and oil on canvas,90 × 70cm ©Eva Haupt和伯年艺术空间

石冲 Shi Chong《不自然的呼吸·之五》(局部)Unnatural Breath V (Detail),2022年,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40 × 58 cm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及艺术家家属,Courtesy of Fine Arts Literature Art Center & Shi Chong's Family

BA

北京的艺术生态在国内艺术版图中呈现着怎样的状态?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观察。事实上,北京在2004年就已诞生本土艺博会,但后来随着上海、香港艺博会的快速崛起,北京的平台影响力相对弱化。

艺博会创始团队在2018年进行过一些基本普查,计算了几家艺博会和参与画廊的数据——中国的画廊占参与量大约是70%,而其中北京画廊的贡献度超过半数。

这种现实落差与潜在能量的并存,促使我们发起北京当代艺博会——首先要打造与北京艺术地位、底蕴相匹配的平台;其次要构建文化主场,强调本土性、注重中国艺术生态的艺博会,在欢迎国际文化的同时,把中国的画廊安排在最好的位置;更远的目标是为世界提供一个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参照,而不是成为某家国际公司的中国分部。

BA

也就是说,不仅强调艺术来自差异的本源,还强调回归本土,那么艺博会的这种“北京性”是如何被具象呈现的?

首先是城市符号的视觉表达,我们的宣传片拍摄了大量的北京的城市特点,通过艺术与北京的地理、历史联系来建立独特的城市印象,也邀请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化人物朱珠参与,表达体现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魅力。

另一方面从文化中枢角度考虑,北京作为中心是有包容性与全国性的,我们会选择和邀请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画廊,比如成都、杭州、南京、南昌、合肥、乌鲁木齐等,通过跨地域推动画廊间的交流,促进全国艺术生态的互联互通。

再者,我们的“艺述”展览单元会持续梳理本土的艺术演进,比如说第一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梳理,主题“当代绘画地图 | Painting, Mapping ”包含了余友涵、尚扬等当时的艺术先驱;第二届的“85后的八五——中国当代艺术新世代”梳理了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艺术家,去年我们再次做了这个主题的返场;第三届的“金汤”,通过金色符号讨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文化变迁;第四届则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主义。

用这种方式叙述我们的艺术的历程,也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独特身份的体现。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9年艺博会现场

BA

联动全城众多的美术馆、文化机构的“北京艺术季”和艺博会的“北京108小时”,有种特别强烈的在地感,好像在强调对城市的深入游览和类似学者项飙提到的——一种附近生活的建立。

在城市里建立附近的生活,恰是我们试图激活的社会学维度。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地球是平的”的想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的推动,但随着发展互联网的狭义化出现了,在算法机制和信息茧房下,每个人的生活都变成了数字化的个人王国,破坏了对在地的认识跟探索。

“在地”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当时还有一个词叫作“全球地方主义”,1989年巴黎“大地魔术师”展览具有象征意义,艺术界开始意识到了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地域的独特性。策展人马尔丹虽首次纳入中国艺术家,还有黄永砯、顾德新和杨诘苍,但其选择标准仍带有刻板视角——法国人不会用教堂来代表自己的艺术,而是选择最当代的作品,但他们认为中国的艺术需要有东方符号,非洲的艺术需要有木雕。实际上,中国的地域与创作的丰富性是非常大的。

当我们在当代艺术的博览会中开始强调北京的重要性,构建艺术目的地概念时,很多人逐渐会把这段时间预留出来,建立城市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开始深度地游览北京,丰富北京的在地生活。

2023年艺博会现场

BA

最开始做北京当代艺博会的时候团队只有四个人,到现在十几个人,这个过程中摸索出了什么样的方法?

首届艺博会我们组织了30多家画廊,后面峰值达到过150多家,最终实践验证保持在100家左右是最舒适的状态。面对百家画廊、数千名工作人员的,要有非常清晰和标准化的方式。虽然大部分参加艺博会的画廊都是有经验的,但也有很新的画廊,我们有一套详尽的展商参考手册,包含了展览平面图、展商凭证、展位搭建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布展服务和行车路线等各种信息供大家参考。

2024年艺术地图

02 两极与国际

艺术生态的新秩序

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对话始终呈现着超越审美的社会学意义,客观理性的市场数据中,却也包含着模糊难辨的真相迷雾。

当代艺术市场的原始性与前沿性是共存的,在鲍栋看来,其趋向两极分化的同时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背后关乎当下的个体艺术家、藏家内心的保守与开放性,也受到宏观经济与社会文化气氛的影响。

理解艺术市场生态,不仅是透视当前的审美趣味,更是在艺术长河中观看自身的方式。

卞青 Bian Qing《能解集2025037》The Unravelled Collection 2025037,2025年,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200 × 180 cm ©狮語画廊 Leo Gallery

BA

你提到会非常重视中国的画廊,那么艺博会中的国际画廊是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当然非常欢迎国际画廊,但我们的策展逻辑不以地域标签为依据,不会因为某家画廊来自海外而安排在中心位置。

另一方面我们会设计单独的板块,今年会有柏林的画廊群落,3家来自柏林和1家来自慕尼黑的画廊组成了“德国单元”。明年的主题,我们计划聚焦东南亚(特别是东盟国家)和中东地区。很有趣的是,现在中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地区其实是东盟,但我们对东南亚现当代艺术的了解程度,恰似西方世界曾经对我们的认知局限,比如徐悲鸿其实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都待过,所以我们也需要打开自己的视野边界。

BA

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与瑞银艺术市场报告》显示,全球艺术品的销售额同比下降12%,中国市场下滑最为严重,同比下降31%,你怎么看待这组数据?

其实这组数据是存在测算盲区的,去年的数据确实比前年要低,但究竟下滑了多少很难计算——因为国内一级市场(画廊等)透明度不足,二级市场是拍卖行的公开数据,再者现在艺术品的税收统计缺乏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很多艺术家开发票是很复杂的。

另一方面,艺术市场仍然是规模非常小的,即便在2019年艺术市场峰值期,800亿元总成交额中当代艺术仅占15%,约120亿元规模。类比之下,整个国内的当代艺术市场交易总和是低于一部《哪吒》的电影票房的。

BA

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有什么明显的趋势,哪类艺术品在升值,哪类在降价?

现在头部的稀缺作品的交易热度更高了,原来中后段作品的关注度变得更低了,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实际上这是一种“掐尖”。背后原因是这几年经济放缓,导致从画廊到藏家都越来越谨慎了,这种保守倾向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体现,最近看到一份社会心理分析说,现在的90后,尤其95后群体中“躺平”现象很普遍,而00后呈现出更显著的保守特征。

杨心广 Yang Xinguang《红陶20241》Red Clay 20241,2024年,红陶、植物 Red clay, plant,110 × 100 × 70 cm,图⽚与⽂字感谢艺术家与北京公社惠允,Images and texts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eijing Commune;张培力 Zhang Peili《煤气瓶》Propane Tank,2025年,煤气瓶,Propane tank,200 × 100 × 100 cm ©艺术家和马刺画廊,Courtesy of artist and SPURS Gallery

BA

这种两极分化属于什么样的市场状态?

一方面是风险规避的保守选择,另一方面也是行业成熟的必经阶段,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里都会有这样的规律。

简单来说,当藏家购买百万级藏品时,他们看中的是这类作品的保值能力和增值潜力;而选择两三万元作品时,则更多基于装饰性需求,也可能不久后会有大幅的增值可能。市场选择向高低两端倾斜的情况下,中间价位的艺术家的市场空间是被压缩的。

BA

当下最受关注的上一代艺术家也面对过相似情况吗?今天一个95后或00后艺术家初出茅庐时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市场情况?

当然,张晓刚的作品也有几万块钱的时候,那时候他的同代艺术家的作品定价已经很高了。当下新生代艺术家从小的物质生活环境普遍比上一代人富足,两代人在这方面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很多年轻的学生会直接问我:“走这艺术道路是不是有前途?”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系统已经有复杂而严密的运作方式了,早些年代仅凭对创作艺术的纯粹热情,很容易融入北京的当代艺术圈层,兜里只有几百块钱也能生存下来。但当下这太难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必须建立清晰的路径规划,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发展的可能性,单纯的理想主义已难以支撑长期发展。

周越 Zhou Yue《2001年3月3日北京》3 March 2001, Beijing,2001年,35mm 胶片摄影,35mm film photography ©星空间,Courtesy of Star Gallery;邬建安 Wu Jian'an《之后——兔子在一刹那跃向木星》Then: The Rabbit Runs to Jupiter Swiftly,2023年,特种纸激光镂刻、水彩、矿物质颜料着色、浸蜂蜡、棉线缝缀于背绢宣纸,Watercolor paper engraving and mixed media,237 × 195 cm ©偏锋画廊 Pifo Gallery

BA

当代艺术的领域变得更保守还是更饱和了?

这两个情况都存在。一是因为现在大家接收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很多新作品难以真正获得有效关注;二是市场机制会考虑作品的接受度和流通性,比如装置、行为、影像的可购买性往往是低于绘画的。

另外还存在一个新趋势,年轻艺术家开始越来越接触和创作中国特有的事物,尊重本土的自身经验,而且开始注重自己整体创作系统的梳理——所有好的艺术家都应该是这样。

BA

你对文学的偏好怎么影响了策展方面的思维?

文学对我策展时的写作很有影响,我会有意识地锤炼用词,并且用贴近艺术家的语言风格来传递艺术感受与观念。比如去年策划了艺术家蒋小余在inner flow Gallery的个展“朊怪兽”时写的前言,我希望写出大家观看到却难以言明的感受。策展人要有通感力,让文字、空间与作品连接在一起。

03 昨天、今天、明天的

艺术市场

我们应当作何选择?

观看艺术往往比选择收藏一件艺术品容易得多。带着赞美或批判的眼光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如同打开感官的万花筒,总是令人发自内心地产生着愉悦感。然而当欣赏转化为收藏行为时,通常要考虑的维度是更多的,从作品的观感、市场价值到时间性,从微观到宏观,从私人的感知悸动到站在社会现状与艺术史中理解作品。

鲍栋觉得,即使是公认的当代艺术的定义中,也存在微妙的区别,收藏行为更是有着特有的思辨乐趣。当然,每代人的成长过程不同,但同样必然途经一段审美与认知的发展历程。

那些改变艺术进程的作品,有时始于某个藏家在纷繁信息中作出的坚定选择。

刘旭光 Liu Xuguang《衍场 2021》Prime Field 2021,2021年,墨、矿物质颜料、铁锈、骨胶、蛋清、宣纸,Ink, mineral-color, rust, bone glue, albumin on Xuan paper,197 × 256 cm ©東京画廊+BTAP

BA

怎么定义当代艺术?

从全球维度来看,会把二战后艺术革新浪潮中出现的Francis Bacon、Robert Rauschenberg、Yves Klein等等划分到当代艺术的领域,中国一般来说是将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间作为开端。

但反过来说,什么是当代性?比如泰康美术馆的收藏是从1942年开始的——1942年发表了重要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艺术生态和创作研究。这也是一种剖析中国当代艺术的角度,对于不同的国家定义是不同的,每个国家在梳理自己的当代艺术史时都会有微妙的差别。

余友涵 Yu Youhan《抽象 方圆》Abstract - Square · Circle,2013年,布上丙烯,Acrylic on canvas,211 × 171 cm,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ShanghART Gallery

BA

我们形成自己的体系脉络了吗?

很多年前我们讨论过是否能用英文写一本中国艺术史,但是发现当代艺术章节还没有彻底形成,背后的原因很多元,涉及到历史和文化软实力多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需要寻找、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的当代艺术需要有真正的国际贡献。就像今天我们的美院会教授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的画,这类似于我曾见过柬埔寨、老挝的艺术家在学习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BA

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市场是在什么时候初具模型的?国内的艺术市场成熟了吗?

国外的市场主要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发展的,但艺术画廊是20至30年代就有了。国内画廊从90年代开始零星出现,2004年前后开始出现大批画廊,北京公社、麦勒画廊、星空间、马刺画廊到现在都差不多到了二十周年,嘉德拍卖行和保利拍卖行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后相继成立。

我们的艺术市场现在是很成熟的。其实在运转中,很多画廊开业又关闭,很多艺术家出现又消失,但新的画廊和艺术家也会出现,这就像一个生物群落一样,在不断更新发展。

2023年艺博会现场

BA

中国的艺术市场有什么特殊之处?

第一,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按照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联合发布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中国交易额在很多年里都位居全球的第二或第三名;第二,中国的近现代和古代古董的市场交易占绝大部分,当代艺术作品大约占比15%,至多不超过30%,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中国历史的延续和保存非常完整,而近代社会动荡导致很多文物流失并产生交易,国外的古董大部分都在博物馆的仓库里,流通在民间的是相当少的;第三,就当代艺术部分而言,我们的时间跨度短,还未历经传承和艺术遗产的考验。

BA

现在出现了很多网红艺术家,除作品外,其本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经常也会作为大家的关注点甚至营销点,你怎么看待这类创作者?

首先网红和艺术家这两点要分开看待,社交媒体也是一种艺术媒介,具有强传播性的本质特征。但判断这类创作者是否真正的艺术家,在于离开了互联网后,这个人的创作是不是仍值得观看?如果他只在网红领域是艺术家,就说明他的艺术能力还不太够。

要知道在任何时代,大部分艺术都是平庸的。

王依雅 Wang Yiya《游宴霄庭》 Banquet in the Celestial Court,2024年,绢本水墨设色 Color ink on silk,185 × 113cm ©艺术家和索卡艺术

BA

从收藏趣味上来看,你遇到过因艺博会或其他原因而产生偏好变化的藏家吗?

有太多这种例子了,很多藏家初期爱好收藏潮玩,但随着认知深化会完全产生转向。有人会逐渐觉得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思考是更有趣的,甚至收藏的过程也是在参与艺术创作的思考,当发现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参与艺术的历史叙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BA

这是年轻藏家的成长方式,那老一代藏家有什么特点?

每代人的成长过程不同,有的早期只收藏一些水墨丹青,也有的喜欢写实主义油画,还有的会通过作品阐释来决定是否收藏,慢慢地大家在后期都有收藏维度的拓展。

刘小东 Liu Xiaodong《手指头》The Finger,2011年(2025 重画),油彩/画布 Oil on canvas,150 × 140 cm ©誠品畫廊 ESLITE GALLERY

BA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作品值得收藏,它和人怎么建立良性的关系?

有三个维度:首先是情感共鸣——你觉得它美,能触动你;其次是投资价值——作为理财方式,有升值空间;最后是历史意义——考虑这件作品能否被载入艺术史。三者兼具当然最理想,既满足审美愉悦又获得经济回报,但第一性原则永远是选择真正打动你的作品。

卞少之 Bian Shaozhi《光合》Photosynthesis,2025年,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05 × 140 cm ©逸空间 Courtesy of EAST GALLERY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期

2025.5.22 - 5.25

地点

全国农业展览馆的11号馆

2025年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将于5月22至25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的11号馆举办,以“凹凸”(CONCAVE-CONVEX)为主题,延续对于当代艺术价值纵深性和差异性的观察与发掘。

本届艺博会不仅融汇来自全球不同文化与地域的画廊,更把不同类型与层级的艺术生态进一步连结在一起,从世界到本土、从经典到潮流,从水墨到数字,从架上绘画到公共装置,让观众集中领略到最开阔和最纵深的艺术生态光谱。今年参展机构的阵容反映出北京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的历史性定位。常青画廊(北京空间)、星空间、马刺画廊、站台中国、北京公社等都在今年迎来了成立20周年的重要节点,他们也将齐聚在今年北京当代艺博会的现场,共同展现北京画廊发展史的一种切面。

图片来源:北京当代艺博会

总策划:徐宁

编辑:Guannan Liu|撰文:王萝Lynch

设计:张晓晨|编辑助理:三岛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