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伦敦未来炮兵会议上,英国国防科技初创公司“提比略航太”(Tiberius Aerospace)推出的“权杖”155毫米冲压喷射炮弹(SCEPtre TRBM 155HG),标志着传统炮兵武器的一次颠覆性突破。这款融合了冲压发动机技术、人工智能制导与
在2025年伦敦未来炮兵会议上,英国国防科技初创公司“提比略航太”(Tiberius Aerospace)推出的“权杖”155毫米冲压喷射炮弹(SCEPtre TRBM 155HG),标志着传统炮兵武器的一次颠覆性突破。这款融合了冲压发动机技术、人工智能制导与模块化设计的炮弹,不仅将射程提升至150公里,圆概率误差(CEP)更压缩至5米以内,其3.5马赫的飞行速度与2000米的巡航高度,使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保持极高突防效率。这一创新不仅填补了传统火炮与战术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更可能重新定义未来陆战场的火力支援模式,甚至对全球炮兵装备发展路径产生深远影响。
“权杖”炮弹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其独特的冲压发动机设计。与传统火箭增程弹依赖固体燃料助推不同,“权杖”采用液体燃料冲压喷射推进,前端进气锥在高速飞行中压缩空气,与JP-8航空燃料混合燃烧,持续产生推力。这种设计使炮弹在飞出炮管后仍能加速,而非像常规弹丸那样仅靠惯性滑翔。
根据提比略公司披露的数据,其射程达到150公里,远超现役M549A1火箭增程弹的30公里极限,甚至接近美国“神剑”GPS制导炮弹的40公里射程。更关键的是,冲压发动机赋予炮弹更高的末端速度——3.5马赫的冲刺能力足以压缩敌方防空系统的反应窗口,而2000米的巡航高度则使其避开近程防空武器的拦截包线,这种“高速+高弹道”组合显著提升了生存性。
制导系统的智能化是“权杖”另一项革命性特征。其搭载的AI导引模块整合了惯性测量单元(IMU)、抗干扰GPS接收机以及多弹协同数据链。在GPS信号被压制的战场环境下,AI可通过惯性导航与地形匹配持续修正轨迹,而“弹间通信”功能允许同一波次发射的炮弹共享目标信息,实现动态火力分配。这种分布式智能与2019年美军“黄金部落”项目中验证的蜂群弹药理念高度契合,但“权杖”将其下沉至炮弹级别,成本却仅为战术导弹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现役主流制导炮弹如俄罗斯“红土地”或美国“神剑”仍依赖卫星或激光照射,一旦遭遇强电磁干扰,精度便急剧下降。“权杖”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在“拒止环境”中仍能保持5米级CEP,这对打击机动导弹发射车或指挥所等高价值目标至关重要。
与现有武器体系的兼容性放大了“权杖”的实战价值。该炮弹完全适配北约标准155毫米榴弹炮,包括M777牵引炮与AS90自行火炮,无需改造炮管或装填系统。这种“即插即用”特性使其能快速列装部队,而液体燃料与模块化战斗部的设计则大幅降低后勤负担——JP-8燃料与现有航空装备通用,5.2公斤装药可根据任务需求换装高爆、穿甲或集束子母弹头。值得注意的是,“权杖”的20年保质期远超传统固体火箭增程弹的5-8年周期,这对战备库存管理意义重大。这种设计哲学明显吸收了美国“多域战”理念中关于后勤简化的要求,与英国陆军GBAD防空计划强调的“效费比优化”思路一脉相承。
从战术层面看,“权杖”将重塑炮兵火力运用范式。150公里射程使其具备跨战区打击能力,足以覆盖现代战场典型纵深。例如在乌克兰战场上,俄军2S7“芍药”203毫米重炮的最大射程仅47.5公里,而“权杖”仅需一个155毫米炮连即可实现对敌后方弹药库、交通枢纽的精确压制。更关键的是,其高速特性可将“发射-命中”时间压缩至3分钟内,相比需要20分钟飞行的“海马斯”火箭弹,显著提升对时敏目标的毁伤概率。此外,多弹协同功能允许6-8枚炮弹同时攻击一个装甲纵队,通过弹道分散规避近防系统,再以毫秒级时间差饱和打击,这种战术对破解俄军“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的拦截尤为有效。
然而,“权杖”的技术也面临多重难题需要攻克。冲压发动机对炮弹结构强度要求极高,在火炮发射时承受的过载可能超过15000G,这对燃料管路与电子元件的可靠性构成严峻考验。历史上,美国2010年代开展的“弹用冲压发动机”(ARES)项目就因类似问题下马。此外,液体燃料在低温环境下的燃烧稳定性、AI算法在复杂地貌中的地形识别率,以及多弹通信的抗干扰能力,仍需通过实战验证。成本控制同样关键——尽管提比略公司宣称单发造价“远低于导弹”,但整合冲压发动机与AI系统的炮弹价格必然高于常规制导炮弹(约3-5万美元)。若无法将单价控制在10万美元以内,大规模列装的可行性将存疑。
“权杖”反映了全球炮兵发展的三大趋势:射程延伸化、制导自主化与平台通用化。美国陆军“远程精确火力”(LRPF)计划要求2030年前将火炮射程延伸至200公里;中国在珠海航展展示的“火龙”480型制导炮弹同样采用冲压技术,射程标定120公里;俄罗斯“柳叶刀”巡飞弹则通过电动推进实现40公里廉价精确打击。这些项目共同指向一个方向:传统炮兵将不再局限于“前线火力支援”角色,而是通过智能弹药与网络化指控系统,升级为可执行战略遮断、反舰甚至反导任务的“全域火力节点”。
“权杖”的诞生恰逢全球陆军转型的关键期。随着无人机与电子战装备的普及,传统炮兵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2024年俄乌冲突中,俄军“动物园-1M”反炮兵雷达与“海鹰-10”无人机的组合,曾创下单日摧毁乌军40门火炮的战绩。在此背景下,“打得远、打得准、跑得快”成为炮兵存续的核心诉求。“权杖”通过冲压动力与AI制导的组合,在保留火炮隐蔽性、持续性的同时,获得了接近战术导弹的打击效能,这种“非对称升级”路径或将成为中型国家陆军对抗高端威胁的性价比之选。
提比略公司作为初创企业,其技术路线与美英官方项目存在明显协同。美国陆军“XM1155”冲压炮弹项目因预算超支进度滞后,而英国国防部2023年发布的《火力现代化蓝图》明确要求“2028年前部署射程超100公里的智能炮弹”。“权杖”很可能成为两国“跨大西洋弹药合作计划”的试验平台,甚至引发类似“AUKUS”的技术联盟扩散。若该项目顺利推进,未来十年内,配备冲压炮弹的北约炮兵营或将出现在印太与东欧前线,进一步模糊战术导弹与传统火炮的界限,从而改写陆地战场的规则手册。
乌克兰极有可能向英国提出获取“权杖”155毫米冲压喷射炮弹的请求,这一判断基于当前军事合作态势与战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从现有合作基础来看,英国已成为乌克兰最重要的军事援助国之一,2025年3月双方签署的22.6亿英镑国防贷款协议明确资金将用于强化乌军装备,而3月伦敦峰会期间英国更承诺允许乌克兰使用16亿英镑采购5000枚防空导弹,这种深度军援机制为新型炮弹的引进铺设了制度通道。值得注意的是,英国BAE系统公司已独家供应乌克兰155毫米炮弹,弹药体系的兼容性使“权杖”炮弹的整合具备天然优势。
战场需求的紧迫性进一步强化了乌方的求购动机。面对俄军持续攻势,乌军炮兵面临射程与精度的双重压制——俄军2S7重炮最大射程仅47.5公里,而"权杖"150公里的打击半径可覆盖俄军纵深指挥所和后勤枢纽。更关键的是,该炮弹3.5马赫的末端速度能压缩俄军S-400系统的反应窗口,其AI抗干扰制导特性恰好针对俄军强电子战环境,这种“以技术代差破解数量劣势”的战术价值对乌克兰极具吸引力。
但实际交付仍存三大障碍:成本方面,尽管单发价格“远低于导弹”,但相比常规炮弹仍显昂贵,可能超出乌克兰现有军援资金承受范围;产能方面,提比略公司作为初创企业能否满足乌克兰每月数万发的消耗需求尚存疑问;政治层面,英国国内对"军队装备老化却援乌"的批评声浪可能制约政府决策。不过考虑到斯塔默政府将援乌视为"战略投资",且需维系英国在欧洲防务领导地位,最终可能以限定数量(如首批200-500枚)的试点交付平衡各方诉求,这种“技术验证+政治表态”的折中方案或成为最可能的合作路径。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