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信部门近日曝光了一批涉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一些网络账号以滥用AI技术、嫁接拼凑等方式虚构突发事件、编造公共政策、捏造社会民生领域谣言,误导网民,造成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王洋
网信部门近日曝光了一批涉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一些网络账号以滥用AI技术、嫁接拼凑等方式虚构突发事件、编造公共政策、捏造社会民生领域谣言,误导网民,造成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从虚构“四川凉山一烟囱引发大规模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灾情信息,到编造“河南省淅川县发生4.3级地震”的不实新闻,再到荒诞的“AI预测彩票号码百分百中奖”骗局,短视频、社交平台、通信软件的迅猛发展,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流量至上”如同迷雾,蒙蔽了部分网民的双眼。
如今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出高仿真化、技术化的新特征,部分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制作虚假图片、视频,批量生成并发布虚假信息,以此赚取流量,非法牟利。如某机构通过运营数百个自媒体账号,组织团队利用AI工具,达成一天内生成4000至7000篇网络虚假信息的数据量。此外,还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平台,以直播引流、暗语等形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造谣者为谋取流量,肆意践踏法律与道德底线,网络谣言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体失序行为,而是演变为威胁公共安全的系统性风险,需严惩网络造谣行为,以法治利剑斩断“流量黑手”。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除面临行政处罚外,当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严重后果,触犯刑法时,造谣者还可能因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罪名被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谣言的泛滥,严重破坏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损害公众的知情权与社会公共利益。治理网络谣言,亟须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与引导作用。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警示教育,形成震慑效应。网络平台应压实平台责任,强化技术监管手段,利用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谣言预警及处理系统,对关键词实时监控。网民应强化法律与道德约束,培养信息甄别能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推动网络空间在法治轨道上实现从“流量至上”向“质量至上”的深刻转变。
法治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石,唯有以法律划定行为边界,以技术筑牢防御屏障,以共识凝聚治理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蔓延,让网络空间清朗之风常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