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曾是一个经济薄弱村,由陆联村和博儒村合并而来。“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 这句流传于当地的顺口溜,很长时间是全村人心中的痛。
以村庄共富发展、社区联动治理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海宁发布推出《小村社大组团》系列报道, 深度解读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海宁新模式。
在海宁,周王庙镇博儒桥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它曾是一个经济薄弱村,由陆联村和博儒村合并而来。“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 这句流传于当地的顺口溜,很长时间是全村人心中的痛。
改变,源自于“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一举让博儒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博儒桥村美如画,博儒桥人乐开花”。眼下,这句话村民口中的新顺口溜,不仅是博儒桥的真实写照,在“众筹”模式的影响下,博儒桥村周边12个村向内挖潜力,成为城乡融合组团发展的新典范。
发展模式:发展要素众筹型
2014年
乡村发展有了“四共四筹”新模式
乡村禀赋一般,资源较少,普通村庄如何逆袭?2006年,吴清江当选博儒桥村书记的时候,博儒桥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6.5万元,是海宁最穷的两个村之一。
吴清江(左)
怎么打“翻身仗”?“光靠村干部是远远不够的,要让群众都参与进来。”吴清江立志要改变“干部干、群众看”的旧局面。
2014年,正值博儒桥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彼时村里生态环境不佳,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项目推进还面临资金短缺等难题。当时,“众筹”一词在社会上很火,那么,村庄治理是否也能众筹呢?思维活跃的吴清江,动起了“众筹”的脑筋,也开启了集思广益。
党员企业家郁武是第一个支持吴清江想法的村民。村里要治水,他率先出资6.8万元用于陈家浜的河道帮岸衬砌。有了带头人的示范,小组里的村民也纷纷参与,大家出资捐物,很快就筹集到了11万元。
仅仅1个月后,陈家浜不仅水清岸绿,甚至还开工建设起了乡村垂钓园。
有一就有二。村民徐祖庭让出老宅供村里建设书屋;村民徐建定捐资15万元用于徐家白墙里精品园建设……后来,博儒桥村的美丽乡村怎么建、建什么,都是老百姓唱主角。
“村民共同谋划参与,有了归属感,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吴清江说。现在,村里如果要打造精品园等项目,都会跟所在组的村民协商,大家共拟协议出钱出力,完成项目建设。
“群众来做群众工作”成效斐然。截至目前,博儒桥村共有150余户农户出资,筹集资金300多万元;600多户农户无偿提供土地,筹地100多亩,建成19个“口袋公园”,实现村庄保留点全覆盖,真正把公园搬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渐渐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全民众筹”思路变得清晰。2014年,“四共四筹”特色模式在博儒桥村正式形成。“四共四筹”,即为“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群众的“微力量”撬动博儒桥村“大变化”。至去年年底,博儒桥村的村集体经济已经跃居海宁市前列,全年集体经济收入929万元,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088元。
2024年
模式推广带动片区“组团出道”
10年来,“四共四筹” 模式带来的显著变化有目共睹,为海宁城乡融合提升开辟了全新路径。周王庙镇的其他12个村纷纷以此为支点,努力撬动村庄实现新的蜕变。
前段时间,正值葡萄授粉的关键时期,在该镇星火村的葡萄架下,处处可见忙碌劳作的农民身影。“土专家”曹建堂现场授课,耐心为村民讲解葡萄授粉的要点。
对于星火村而言,葡萄产业是支柱产业,也是共富产业。目前,星火村葡萄种植户已超百户,连续举办九届星火葡萄文化节,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年带动葡萄销售近亿元。
“这是‘四共四筹’机制在我们村的最好体现。”星火村党总支副书记王丹妮说。原来,此前为了让葡萄产业发挥出更大的带富作用,一批星火村的爱乡人士充分发挥自身经验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本地葡萄产业发展对接人才、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持,并依托“土专家十分钟微课堂”“葡萄管理交流群”等载体,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服务。
上林村的好风光也有“四共四筹”的功劳。上林村的官弄里是乡村农文旅的特色风景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移步皆景。“公共区域的美景由爱乡人士出钱改造提升,自家房前屋后由自家负责打造。”上林村党总支书记沈英说,全民参与村庄建设的氛围在村里愈发浓厚。
去年,上林村出版了海宁市内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村志《上林村志》,可出版费用一度成为难题。最后,也是全村598户村民自发筹集,金额从几十元到几百上千元不等,保存了珍贵的乡音、乡风和乡思。
如今,“星罗棋布”的乡村串珠成线,周王庙镇名声在外的“优等生”已不是一枝独放,而是满园春色。市外考察团来学习“四共四筹”模式,无论是参观点位选择,还是研学开发,已从单一的博儒桥村发展到全镇,有了片区组团的影子。
2024年,周王庙镇成立博儒桥乡村振兴片区组团发展综合党委,通过“四共四筹”党建联建牵引带动规划联体、产业联动、社会联治,让“化散为聚”的乡村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未来
片区组团发展路在何方?
捏指成拳、一体发展。毋庸置疑,“四共四筹”模式打破了各村以往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状况,让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得以重新整合调配。
当前,这一片区组团在乡村治理方面成果斐然,在产业协同发展上也在慢慢探索中。“我们已经聚焦瞄准现代农业赛道,在建强自身的同时,能够带领片区组团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吴清江坦言。
以博儒桥村为例,2022年,博儒桥村由“村集体+农户+低收入农户”共同出资建设共富大棚2.0版,吸引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创新全民众筹入股,并引入银行为全村农户授信,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共富贷”。共富大棚共发动全村851户农户筹资近2000万元,每年为投资农户提供固定收益回报。
“现在我们正在推进共富大棚3.0版本,跟2.0相比,其中一个区别就是低收入农户群体由本村拓展至全镇,预计有200户左右。”吴清江介绍,升级版的共富大棚扩大了覆盖面,实现了片区组团联动发展。
实际上,3.0版本的共富大棚还是一个产业融合园,不仅涵盖现代农业,还将充分发挥村里农播中心的作用,借助直播形式辐射带动全镇农业发展。
“以前村里就设有农播中心,但直播业务一直未能有效开展。预计今年下半年,绿港的核心直播团队将正式入驻,届时也将为片区内的农产品带货。”吴清江说,借此契机还将培养一批熟悉农业、擅长直播销售的专业人才,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
为了进一步强化各村之间的沟通协作,村村之间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片区发展规划。
胡斗村开通海宁首条市内低空观光旅游线路,解锁乡村文旅新玩法
片区组团发展,依靠某个村的单打独斗难以实现,仅靠行政命令“拉郎配”也无法长久。周王庙片区组团借助“四共四筹”机制,从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一方向重点发力,找到乡村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