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大学生回乡创业无人支持 老支书却偷借他10万 如今带动全村脱贫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08:40 2

摘要:俺是西沟村的老王,今年五十有八,种了一辈子地,见证了小徐从一个穿白球鞋的大学生,到如今成了咱们县里响当当的”返乡创业先锋”。这事儿说来话长,但凡有人来俺家喝酒,我都爱提这茬,媳妇总说我烦人,可我就是忍不住。

说起西沟村这些年的变化,谁都会说起小徐。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老支书当年那十万块,现在的西沟村,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

俺是西沟村的老王,今年五十有八,种了一辈子地,见证了小徐从一个穿白球鞋的大学生,到如今成了咱们县里响当当的”返乡创业先锋”。这事儿说来话长,但凡有人来俺家喝酒,我都爱提这茬,媳妇总说我烦人,可我就是忍不住。

那年夏天特别热,蝉鸣声吵得人心烦。小徐大学毕业回来那天,正赶上村里打井,一群人围着看热闹。小徐拖着个行李箱,额头上的汗水直往下淌,衬衫都湿透了,可人家硬是一脸笑呵呵的。

“大学生回来啦!”

“小徐这是回来看爹妈的吧?”

“听说在城里找着工作了,月薪八千呢!”

大家七嘴八舌,倒也都是好心。小徐爹妈早些年因病相继去世,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家里条件不好,能考上大学已经是村里人眼中的奇迹了。

没成想,第二天小徐就在村口的小卖部贴了张告示,说是要在村里搞什么”生态农业”,种无公害蔬菜,做果蔬深加工,还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告示贴出来没多久,村里人议论开了。

“城里那么好,回来干啥?”老李家的二婶坐在门槛上剥豆子,嘴上没个把门的。

“我看啊,肯定是城里混不下去了,这孩子估计是被辞退了。”

“种地哪有那么容易,祖祖辈辈都这么干,能有啥新花样?”

天气太热了,俺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纳凉,一边听着议论,一边扇着蒲扇。那棵老槐树的树皮已经裂得像是老人的脸,枝干上晾着几条发黄的毛巾。俺记得小徐小时候经常爬这棵树,有一年还从上面摔下来,缝了六针。

“老王,你说这小徐是不是傻?”村里的张屠户问我。

“人家大学生有知识,说不定真能整出点名堂。”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打鼓。这地方连下场像样的雨都难,农业能有啥出息?

小徐挨家挨户去做工作,没几天就成了村里的笑话。家家户户都婉拒了他,有直接的,也有拐弯抹角的。最过分的是村里的刘二,当着一帮人的面直接说:“大学读傻了吧?城里不好好待着,回来遭这罪?”

那几天,我时常看见小徐一个人坐在他家门口发呆,手里拿着个记事本,不知道在写些什么。有一次下雨,我路过他家,看见他的笔记本被雨水打湿了一角,墨水晕染开来,却还在认真地写着。他家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风吹着,一甩一甩的,像是要把最后一点颜色也甩掉。

奶奶的,一个大学生,难道还真要在这穷山沟里扎根?俺心里嘀咕,却也不好上前打扰。

转机出现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那天俺去供销社买化肥,碰见了老支书。老支书姓赵,今年七十有五,已经退休多年,但在村里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老王,你说这个小徐靠谱不?”老支书突然问我。

“靠不靠谱不好说,不过这孩子是真想干事。”俺实话实说。

老支书叹了口气:“你知道不?他爷爷当年是俺最好的朋友,老人家临走前还惦记着这孙子能有出息。”

俺点点头,没说话。老支书的烟袋锅子敲了敲门框,烟灰落在雨水里,发出”嗞”的一声。

“我去看看他。”老支书说完,就拄着拐杖走了。

后来俺才知道,那天老支书去了小徐家,两人足足谈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小徐拿着一沓材料来找俺,眼睛里放着光。

“王叔,您看看这个!”他递给俺一份计划书,密密麻麻全是字,还有好些俺看不懂的图表。

“这是啥?”俺翻了两页,实在看不明白。

“这是我的创业计划,老支书帮我改进了很多。您家那块地,能不能先租给我试试?我保证一年后给您翻一番的收益!”

我看着他激动的样子,想起他小时候帮俺家割过麦子,虽然没啥力气,但特别卖力。那双手如今虽然白净了不少,但手心还有老茧。

算了,试试吧,大不了就当帮他。

俺答应了,把自家靠东边的两亩地租给了他。小徐高兴得不得了,当场就给了俺2000块钱定金。说实话,俺挺意外的,没想到这娃娃还真有些积蓄。后来才听说,这钱是他在大学里勤工俭学存下来的。

没几天,村里就传开了一个消息:老支书借了10万块钱给小徐搞创业。这在当时简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要知道,咱们村里人口不多,一共也就一百多户,许多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到3万。老支书年纪大了,儿子女儿都在外地,这10万可是他养老的钱啊!

“老赵头糊涂了吧?把养老钱给了个毛头小子?”

“这不是害人吗?小徐要是赔了,这老两口下半辈子怎么过?”

闲话不断,俺也曾犯嘀咕。有一天赶集回来,俺特意去老支书家看了看。老支书正在院子里浇菜,看见俺来了,招呼俺坐。

“老王,你也是来劝我的吧?”老支书笑呵呵地问。

“您这钱…真的借给小徐了?”

“借了。”老支书放下水壶,扶了扶老花镜,“我看过他的计划,也派人打听过,这种生态农业在沿海地区已经很成熟了,咱们这儿环境好,水源好,就是缺资金和技术。小徐这孩子,学的就是农业经济,有知识,有想法,就是缺个机会。”

老支书院子里的葫芦架上爬满了绿藤,地上还放着几个破旧的花盆,里面种着一些俺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俺注意到角落里还有一个生了锈的收音机,不知道还能不能响。

“可万一…赔了呢?”俺还是忍不住问。

老支书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指了指他家墙上挂着的一张老照片。照片已经泛黄,是几十年前村民一起修水渠的场景。

“那年闹旱灾,是小徐他爷爷带头挖的那条渠,救了全村。如今他爷爷不在了,孙子要干一番事业,我这把老骨头,不就是应该搭把手吗?”

老支书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皱纹里好像盛满了岁月。

“再说了,这小子要真能成,咱们西沟村不就有救了吗?”

俺没再说什么,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回家路上,远远地看见小徐在俺租给他的地里忙活。那时已近黄昏,晚霞把他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小徐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第一年,他从外地请来了技术员,改良了土壤,挖了几口深井,搭建了简易的大棚。村里人都笑话他不懂农业,种菜还要大动干戈。结果第一季的蔬菜尽管品相不错,但销路不畅,赔了不少钱。

有人开始说闲话,说他骗了老支书的钱。有几次俺去他的地里转悠,看见他蹲在大棚边发呆,脸都黑瘦了一圈。

“王叔,您说我是不是真的错了?”有一次他问俺。

“干事情哪有不碰壁的?”俺憋了半天,只能憋出这么一句。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第二年春天。小徐调整了策略,开始通过互联网销售他的有机蔬菜。他弄了个什么”微信公众号”,还拍了许多视频放在网上。没想到,城里人对这种”生态蔬菜”特别感兴趣,订单慢慢多了起来。

小徐开始扩大规模,向村里其他人租地。起初没人理他,后来看他真给俺家的地块带来了收益(一亩地净赚了近4000元,比俺自己种高多了),才陆续有人跟进。

到了第三年,小徐已经在村里租了近五十亩地,还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加工车间,生产果蔬干、果酱之类的产品。他雇了村里的十几个年轻人,还专门请了几位老人做”技术顾问”,负责传授传统的腌制技术。

有一次,俺路过加工车间,看见几个年轻人围着村里的老张头请教怎么腌黄瓜。老张头平时话不多,这会儿却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边比划一边讲,脸上乐开了花。

车间旁边的角落里堆着几个废旧的塑料桶,上面还能隐约看到旧标签。车间里的收音机播放着戏曲,有点跑调的女声和着机器的轰鸣,竟也别有一番风味。

最让人惊讶的是,小徐竟然请来了县里的农业专家,成立了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县电视台还来采访了他,说是”返乡创业的典范”。

那天电视台的人来,全村老少都去围观。摄像机支在小徐的大棚前面,闪闪发光。小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显得有些紧张。村里人都惊讶于这个当年被嘲笑的年轻人,如今竟然上了电视。

采访结束后,小徐特意找到坐在人群里的老支书,郑重地跪下磕了个头。老支书连忙扶他起来,两人抱在一起,眼眶都红了。

“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小徐哽咽着说。

老支书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倒是老支书的老伴儿在一旁抹眼泪,说:“值了,值了。”

小徐的项目越做越大,第四年就带动了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参与进来。他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乡亲们不仅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有的人甚至成了股东,每年都有分红。

村里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不再堆放杂物,村道也修整得平坦干净。年轻人回村的多了,村里的小学也从原来的两个班扩充到了六个班。

最让俺感动的是,小徐在还清老支书的钱后,专门拿出20万成立了一个”西沟村教育基金”,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他说,他不想再看到像他那样因为家庭困难而差点失学的孩子。

老支书在小徐创业成功的第五年冬天走了,走得很安详。那天大雪纷飞,全村人都去送他最后一程。小徐抬棺的时候,眼泪哗哗地往下掉,但他硬是一声没哭出来。

葬礼上,小徐宣布要把自家新开发的一款果酱产品命名为”老支书”,所有收益将捐给村里的老人福利院。

老支书走后,小徐好像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的项目已经辐射到周边几个村,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县里给他颁了奖,说他是”产业扶贫先进个人”。

有一次,俺和小徐坐在他的办公室里聊天。他的办公室很简单,墙上贴着一张全国地图,桌上放着几本农业技术的书,角落里还有个旧风扇,扇叶上积了一层薄灰。

“小徐啊,你都这么成功了,咋不换个好点的办公室?”俺忍不住问。

小徐笑了笑,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那是老支书和他的合影:“王叔,老支书当年借我钱的时候,也是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他说,干实事的人,不讲究这些虚的。”

我点点头,突然注意到他桌上放着一个上了年头的铁皮盒子,盒子有些生锈了,但被擦得很干净。

“这是啥?”俺随口问道。

“这是老支书给我的第一笔钱装的盒子。”小徐轻轻抚摸着盒子,“他把钱交给我的时候说,不管将来成功还是失败,都别忘了初心。”

窗外,夕阳西下,村里的袅袅炊烟在天空中散开。远处,几个孩子正在田间追逐打闹,欢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俺看着窗外的景象,突然有些感慨。这几年,西沟村变了,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有活力的村庄,而不是过去那个等着年轻人离开的”空心村”。

“你知道吗,老支书临走前跟我说了一句话。”小徐突然说。

“啥话?”

“他说,一个地方富不富,关键要看年轻人愿不愿意回来。”小徐的眼睛里闪着光,“我在城里待过,也知道城里的好,但我更知道,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就该回来报答它。”

俺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心里却想,这小子,不愧是读过大学的,就是会说话。

前些日子,县里来人说要把西沟村的故事拍成微电影。他们找了好多村民做采访,其中就包括我。

“您觉得小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那个年轻记者问俺。

俺想了想,说:“要说秘诀嘛,我看有两条。一是他有知识有眼光,敢闯敢试;二嘛,就是他有老支书这样的贵人相助。”

“那您觉得老支书为什么愿意冒险借钱给他呢?”记者又问。

这个问题把俺问住了。是啊,老支书为什么愿意冒险呢?

我回想起那个下午在老支书家看到的场景,想起他院子里的葫芦藤和生锈的收音机,想起他墙上那张发黄的老照片。

“因为老支书相信,这片土地值得托付给年轻人。”俺最后这样回答。

记者满意地点点头,关掉了摄像机。

采访结束后,俺在村口的小卖部买了包烟,点上,深深地吸了一口。天已经黑了,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那是小徐去年帮村里装的太阳能路灯。

远处的山影模糊,几点星光在天边闪烁。村里的变化,俺看在眼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一切都是从那个夏天,从那个背着行李回村的大学生,从那笔神秘的10万元开始的。

回想起来,俺庆幸自己当初租地给了小徐,也遗憾那么多人曾经嘲笑过他。但又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当初的嘲笑者如今都成了小徐的支持者,甚至是合作伙伴。

小徐常说,他的成功是整个村子的成功。俺觉得这话一点不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小徐回来带领大家走向富裕,而俺们这些老家伙,就负责把这片土地看护好,等着更多的年轻人回来。

前几天,小徐告诉俺说他要扩大规模,准备在县城建一个加工厂,还要申请一个什么”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听得俺直挠头,但俺知道,这小子又要搞出点新名堂了。

说起来,俺最近也有点小心思——俺家那块地,明年合同到期了,打算不租给小徐了。他很惊讶,问俺为啥。

俺嘿嘿一笑:“我要自己学着种有机蔬菜,再找你的合作社卖出去。我这把年纪,也该学点新东西了!”

小徐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使劲拍俺的肩膀。

“好啊,王叔!我等着您的好产品!”

就这样吧,一个村庄的变化,或许就是从一个人开始,然后慢慢感染更多的人。就像那10万元钱,不只是一笔创业资金,更是一种信任和期待。

老支书走了,但他点燃的那盏灯,会一直照亮西沟村,照亮更多像小徐这样的年轻人回乡的路。

夜深了,该睡了。明天还得早起去地里忙活呢。

小徐说得对,这片土地,值得我们付出,也终将回报我们的付出。

来源:默默Mo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