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雾缥缈 茶韵悠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08:51 2

摘要:南涧县种茶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茶马古道上的明珠。在这片北纬25度的黄金产茶带上,12.09万亩茶园依山势起伏,海拔1700至2500米的高山云雾间,孕育出茶叶独特的鲜、甜、醇、爽风味。近年来,南涧县以“一县一业”茶产业省级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茶产业,并将白

优化制作工艺提升产品价值——

南涧白茶品牌发力

南涧茶农采收春茶。 记者 李丽 摄

初夏的无量山层峦叠翠,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万亩茶园里,茶农们正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垄间,指尖翻飞采收茶叶,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

南涧县种茶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茶马古道上的明珠。在这片北纬25度的黄金产茶带上,12.09万亩茶园依山势起伏,海拔1700至2500米的高山云雾间,孕育出茶叶独特的鲜、甜、醇、爽风味。近年来,南涧县以“一县一业”茶产业省级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茶产业,并将白茶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县白茶产量806吨,产值超过2.58亿元。

“5年前,我们还以晒青毛茶加工、销售为主,现在白茶销售额已占合作社营收的六成以上。”无量山镇德安村委会新旺村42岁的彝族茶农朱建成是南涧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十几年前,朱建成在无量山种下125亩茶园,其中50亩为改良后的大叶种野生茶。

2019年,一场白茶工艺培训改变了他的发展轨迹。在专家的指导下,朱建成试做了几百公斤白茶,市场反馈出乎预料的好。“新鲜采摘的茶叶经过阴干萎凋、渥堆、晒干等白茶工艺处理后,口感兼具清甜与兰花香。”朱建成介绍,白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细,口感也独具风味。目前,合作社加工的单芽白茶售价达每公斤800元,白茶均价达每公斤120元,较传统晒青毛茶价格翻番。2024年,他的初制所加工白茶5吨,销售额近50万元,还带动周边14个村52户社员400余户茶农共同发展。

南涧白茶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科技的有力支撑。2024年9月,云南大邦茶业有限公司与南涧县政府签约,在当地进行白茶开发。“我们在全国调研了3年,最终选择南涧,就是因为这里白茶的氨基酸含量堪称天花板级别。”该企业联合创始人娄自田介绍,高海拔带来的缓慢生长周期,让茶叶有充足的时间积累丰富的内含物质,云雾遮挡下的散射光促进了茶氨酸的合成。经专业机构测算,南涧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达3%以上,古茶树则高达6%,成就了南涧白茶清甜如泉、兰香幽长的独特风味。今年,该企业预计在南涧收购干茶40至50吨,进一步拓展了南涧白茶市场。

在公郎镇杨梅林,无量山北纬二十五度茶庄园已深耕15年。创始人王成印承包了500亩古茶树,通过土壤改良、生物防治等措施重塑茶山生态,让茶树在自然、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里生产的高端白茶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该企业还与云南大学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以科技力量提升茶叶附加值。“这样卓越的白茶品质,离不开南涧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与科学种植。”王成印感慨。

站在无量山藏茶谷观景台远眺,茶山与核桃林交织成林茶共生的生态画卷。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6.67%,土壤富含硒元素,昼夜温差与充沛降雨交织,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生态条件。南涧境内现存3.2万亩古茶树资源,其中千年以上野生型古茶树群超过5000亩,为高端白茶提供了稀缺原料。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南涧县以打造“云南白茶第一县”为目标,着力构建“种植—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体系。在种植端,推行“茶树+中药材”立体生态种植模式,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保障鲜叶品质;在加工端,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引入智能化萎凋设备和白茶制作工艺,并结合云南大叶种茶特点,创新开发“月光白”“云岭银针”等特色产品。设立5000万元白茶产业专项基金,对有机茶园、标准化加工厂等给予补贴。此外,还与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云南白茶研究院和南涧无量山白茶研究中心,开展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规范、新产品研发、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等工作,不断提高南涧白茶竞争力。

作为云南白茶品牌中的后起之秀,如今,南涧县“无量山高山白茶”已注册成为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来,南涧白茶生产增长迅速,已跃升为南涧县第三大茶类,80%的茶叶初制所和企业生产白茶。不少茶园还依托无量山自然风光和彝族文化,打造白茶庄园,开发采茶体验、茶艺表演、茶宴美食等文旅项目,不断提升“云南白茶第一县·南涧白茶自然甜”知名度,推动南涧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丽)

从“绿叶”到“金叶”——

科技赋能古树焕新

位于哀牢山南麓的南华县兔街镇,一片片生态茶园,见证着古茶树从“绿叶”到“金叶”的华丽蝶变。

近年来,兔街镇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依托资源禀赋,强化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走向集约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之路。

兔街镇拥有生态茶园2.63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80%以上;古茶园近千亩,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97棵。虽有丰富的茶资源,但长期以来,该镇却因加工粗放、品牌缺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南华县兔街镇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携手,搭建起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合作平台。

2022年起,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以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科技小院为依托,深入兔街镇茶叶主产区,围绕古茶树保护、品质提升、病虫害防治、产业规划等方面,展开全链条科技服务。从田间到市场,从理论研究到技术指导,推动“绿叶”变“金叶”再提速。

“对于茶园病虫害防治、品质提升、功能成分研究等方面,过去农民更多靠经验,现在靠的是科学。”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王白娟教授介绍,团队已完成135份兔街古茶树种质资源及土壤理化指标检测,证实兔街茶叶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和硒,咖啡碱含量相对较低,具有独特的品质优势。

技术赋能,不仅体现在质量把控,更推动了种植模式创新。茶学院团队引导兔街农户探索“茶园+中药材+养蜂+菌类”立体种植新路径,实现茶园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套种滇黄精、重楼,尝试茶园生态养蜂、复合栽培食用菌,兔街茶产业正加快从单一粗放种植向多元经济、多层收益模式转型。

兔街镇结合地域特色,注册打造了“兔乐之”茶品牌,推动茶叶从单一产品向文旅融合、康养研学延伸。根据发展规划,兔街镇还将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力量,继续深化“三茶统筹”理念,挖掘古茶树资源,构建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推动“兔乐之”香飘省内外。(记者 段晓宇)

绿水青山间探索融合之路——

思茅续写茶旅新韵

旅居客体验晒茶。 通讯员 罗嘉 摄

思茅区龙潭乡老鲁寨村连绵起伏的茶山上,嫩芽吐翠、茶香弥漫;茶园里,庄园主手持茶叶芽尖,讲解“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旅居客们背着竹篓穿梭在茶林间,实地体验采茶的乐趣。青叶落入竹篓中的簌簌声、微风拂过松林的沙沙声、林边鸟儿的啾啾鸣叫声、旅居客们互相交流间的欢笑声,成为山间最动听的歌谣。

“我们去茶园采过茶,但采摘古树茶还是第一次。这里的茶叶特别香,闻着茶香心情也变得愉悦。”重庆游客陈女士说。

“我是从北京来的,在普洱旅居两年了,非常喜欢普洱。今天来参加采摘活动,感觉很有意思,不仅能欣赏茶山风景,还能动手参与采茶、炒茶,体验很不错。”旅居在思茅的付女士说。

通过参加采摘活动,游客不仅学习了茶知识和采茶技艺,还更加直观地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体会每一片茶叶背后承载的生态智慧与人文温度。

竹篓渐满,旅居客们循着茶香来到炒茶坊。200摄氏度的铁锅内,青叶翻飞起舞,炒茶师傅以掌心感知温度,演示抖、闷、翻的炒茶手法,蒸汽升腾间,茶叶褪去青涩,舒展成卷曲的墨绿。游客在炒茶体验中感受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奥秘——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是茶叶变幻出多重口感与滋味的关键。

举办采摘茶叶、手工炒茶和茶文化交流等体验活动,老鲁寨古茶庄园让旅居在思茅的游客深度体验、了解普洱茶文化,带动茶园旅游热,不仅展示了思茅独特的茶文化魅力,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玩体验,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活力。

“我们在庄园里建了民宿,游客在茶园里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体验茶农的生活,学习茶知识、茶文化、茶礼仪,体验从茶山到茶杯的全过程。”老鲁寨古茶庄园主理人李建成对茶文化情有独钟,他们用心打造充满茶香和艺术气息的居所,让每一位来访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鲁寨村种植茶树已有百年历史,目前有以大叶种实生苗、雪芽100号等品种为主的茶地约2000亩。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老鲁寨茶滋味醇厚甘鲜、茶汤色正清亮、香气饱满馥郁,广受市场好评。近年来,老鲁寨村积极探索以茶园、茶叶为主体,将文化、休闲、观光、体验融入其中的茶旅融合新路径,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拓展规模、提升品质、打造特色品牌,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茶香引客来,茶旅融合的新图景正在老鲁寨村徐徐铺开,生态种植守护绿水青山,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昔日的深山村寨正蜕变为茶韵飘香的旅行热门之地。(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张怡 罗嘉)

以茶为媒推动乡村振兴——

永德古茶兴乡富民

忙肺茶山。供图

茶叶飘香,峰峦叠翠。永德县的深山云雾间,万亩古茶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近年来,永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古茶树资源,以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三产融合为路径,走出了一条茶业强、茶农富、茶乡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永德县茶产业的独特魅力,源于千年古茶树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亚练乡,5000余亩古茶园与彝族支系俐侎人的黑衣文化交相辉映。藤子茶是当地茶中珍品,茶汤清甜醇和,花香、果香与野蜜香交织,经传统工艺制成的晒青毛茶可陈化50年以上。近年来,当地以“一棵傈僳古茶树”和“一个俐侎古茶园”为品牌定位,通过“直播带货+文化手册”的创新模式,将茶品与民族文化融合呈现。“藤子茶虽是小众茶品,但在高端市场独具优势。”茗仁韵合作社负责人禹斌介绍,合作社创新推出定制礼盒,将古树藤茶与俐侎人文化相融合,每盒都附赠精美的文化手册,让品茶成为一场文化之旅。

茗仁韵合作社积极拓展电商销售渠道,邀请专业团队直播制茶工艺,通过镜头展现藤子茶的金黄汤色与悠长韵味,配合讲解员娓娓道来的俐侎族文化故事,打造沉浸式的“云品茶”体验。这种创新营销模式成效显著,产品已远销上海、广东等地。2024年,亚练乡古树茶年产鲜叶460吨、藤子茶90吨,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茶农户均增收1.2万元。

在勐板乡忙肺村,“80后”茶农李建兰刚在古茶树前架起手机支架,直播间瞬间涌入数百名茶友。4年前还是传统茶商的她,如今抖音账号已积累3.5万粉丝,2024年带货额超过90万元。

除了搭上电商快车,永德县还持续探索科技赋能。

永德县建立茶产业科技服务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茶树身份认证体系,为4.5万亩古茶园挂牌鉴定。仙人觅茶厂等龙头企业通过QS认证,推动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年产精制茶50至100吨,带动合作茶农户均年收入超万元。

2024年,“永德忙肺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忙肺村产毛茶750吨,年产值9000多万元;户均收入超过9.54万元,创历史新高。

在小勐统镇梅子箐村,古茶园与乡村振兴的“化学反应”尤为显著。作为省级创业村落,梅子箐村通过“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茶旅融合”全链升级,让古茶树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村里的合作社联合企业签订鲜叶收购协议,推广绿色防控技术,2024年全村茶叶产值超过1500万元,户均增收超过3.5万元。

“以前守着宝山过穷日子,现在梅子箐名气越来越大,路也修好了,来游玩的人自然多了。”村民赵贵勇说,看着来游玩的旅客越来越多,他也将自家庭院改造成茶室迎客。2022年以来,梅子箐村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文旅综合收入30万元,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格局初现。

从亚练乡的“一茶一文化”,到勐板乡的“一村一品牌”,再到梅子箐村的“一业三融合”,永德县以茶为媒,探索出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茶山深处,袅袅茶香不仅承载着千年茶韵,更飘荡着共同富裕的希冀。(记者 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 杨代富)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