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时,英国政府为什么会主动救援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8:59 2

摘要:孙先生伦敦蒙难是其人生中非常坎坷的一段历程。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捕并拘禁,这一事件被称为“伦敦蒙难”。

一、事件背景

孙先生伦敦蒙难是其人生中非常坎坷的一段历程。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捕并拘禁,这一事件被称为“伦敦蒙难”。

孙中山1894年创建兴中会后就从事反清革命斗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挚友陆皓东牺牲,孙先生本人被迫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896年9月,他刚刚抵达伦敦,想在英国发动华人华侨支持自己。然而,在10月份,孙先生就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骗至使馆内拘禁,一度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清政府内部还计划将其秘密押送回国处死。

二、英国政府营救的原因:

1. 维护国际法和外交惯例

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的行为是非常落后且专制的,可以说是严重违背了国际法的精神和一般的外交惯例。

英国方面认为,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的行为非常下作,其私自拘禁孙中山完全是滥用外交特权的行为,并发生在英国的地界上,显然这超越了英国的国家原则。

时任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士勃雷就指出:

清政府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国际法,也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声誉。

故而,英国政府积极介入,想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示人,并以此维护国际法的权威和自身的国际形象。

2. 舆论压力

有时某个人物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孙中山被拘禁的消息后来通过康德黎的努力被披露后,迅速引发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那个自媒体时代还未到来的时候,新闻报纸报道就显得格外重要。

伦敦的知名报纸如《地球报》、《泰晤士报》等纷纷报道此事,谴责清政府的卑劣行径,呼吁英国政府采取行动。

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下,新闻媒体作用很关键,报纸等公众舆论也给了英国政府很大的压力,这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介入,以平息社会的不满情绪。

3. 孙中山的特殊身份

早期孙中山搞革命活动很多时候都是在国外的,这和孙中山的个人身份也是息息相关的。孙中山搞了个“英国公民”的特殊身份证明。

他把自己按照英国子民对待。(他在香港长期学医并持有英国护照)。

这便从法理上让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保护,从自身法律和义务上维护中山先生的权益。

此外,孙中山作为一位革命家,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英国政府意识到,支持孙中山不仅符合法律原则,也有助于提升英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道德形象。

4. 清政府的行为损害英国利益

清政府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国际法,也威胁到英国的国家利益。英国方面担心,如果清政府的行为得不到制止,如果其他国家纷纷效仿,都在英国的地面上去解决本国的乱党问题,这会导致英国国内的政治混乱和局势动荡,也难以给英国国民一个交代。在国际上会损害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因此,英国政府采取强硬态度,要求清政府立即释放孙中山。

三、对孙中山的影响:

1. 革命宣传的契机

伦敦蒙难事件其实从反面去看,为孙中山又提供了一次绝佳的革命宣传机会。事件发生后,孙中山先生按照个人经历写出了《伦敦被难记》一书,在书中其详细记录了自己在伦敦一步步地被诱捕和拘禁的全部过程,让世人看清楚了清政府的专制和腐败。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孙中山的国际声望,让更多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专制,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宣传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

2. 个人声望的提升

孙中山在事件中并未屈服,反而是愈发的坚强,其表现出的坚强品质和机智智慧赢得了包括英国在内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同情和尊敬。

甚至于有英国媒体将孙中山先生描绘为一位富有魅力的革命家,进一步扩大了孙中山先生在海内外的声望,巩固了他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

这种声望的提升为他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革命决心的坚定

伦敦蒙难事件让孙先生进一步看清了满清朝廷的虚伪和腐败,进一步坚定了孙中山推翻清政府的决心。

他在事件后写道:“我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从来没有放弃过斗争。”

清政府这次行为反而起到了激发剂的作用,孙中山由此萌发的顽强斗争精神激励了无数革命志士,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结论:

英国政府在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中的营救行动,既是出于维护国际法和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受到舆论压力和孙中山特殊身份的影响。这一事件不仅使孙中山成功脱险,还为他提供了宣传革命主张的契机,极大地提升了他在国际上的声望。伦敦蒙难事件对孙中山个人及其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来源:黑篮色中性笔28667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