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国立整合设计第1届学生,开学1个月,我拿到了秋招offer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9:38 2

摘要:“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升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竞赛获奖经验,为艺术生提供更

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周三“艺术升学知识共享”栏目,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竞赛获奖经验,为艺术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和大部分同龄人对比起来,我对这个时代适应得并不算太好。

很多人能够在漫天焦虑信息下保持自己节奏,或是早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是早已躺平对外面的声音充耳不闻。可每当看到网络中的消息,我都会被带着跑,恍惚感觉要被时代抛弃了,被焦虑推着不断奔跑。

比如大一期间了解到本科纯艺专业就业难,找到康老师开启交互产品转专业学习;

大三了解到秋招周期短,实习经历很重要,用一整个大四的时间完成多段实习,并在读研前踏入秋招浪潮,于是在新加坡国立开学一个月后,2024年的9月签下了属于2025年的秋招offer。

我讨厌焦虑,却在焦虑裹挟中,确实在康老师这边学到了许多知识,让自己作为一个纯艺的学生却能够跨行进入交互;也确实通过秋招提前布阵于是在25年4月完成学业与25年8月公司入职前,过上了自读大学起最放松的时光。

但在新加坡国立留学,有许多不同的人,有的人人生重在体验、有的人愿意给自己更长的成长时间、还有被焦虑逼“疯”的我。

人生百态,没有正确答案。所以今天的分享主要分两步,分别是我是如何在研究生刚开学就完成秋招,以及在新国立的就读体验,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看完不必太焦虑。

每个人参加秋招都会有自己的策略,有的人喜欢重点突破,目标企业就那么几家,不断地刷面试题目、面试岗位(大公司业务广,有很多业务线可以多次参加不同的面试),通过复盘最终上岸目标企业。

跑来跑去的动物

我选择的则是题海战术,通过9.9元在买了个企业校园秋招时间表,来“刷题”。

不要过买了后发现一分钱一分货,表格时效性有点问题,可以拿来做参考,但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求职需求查漏补缺做出属于自己的秋招表。

又因为个人兴趣是偏设计类的,主要集中于UI视觉、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人因工程几个方向求职。刻意避开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视觉表现这种对基本功要求很扎实的岗位,这几个领域有的卡本科背景,有的技术手绘要求高,大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

最终搜集了100家公司,基于时间有限,只投递了60家。作为一个在steam中游戏时长超3000小时的深度游戏用户,网易、腾讯、米哈游我也投了。

秋招求职有三大流程,分别是行测、笔试、再是面试。

行测有点像考公题目,基本就是脑筋急转弯、阅读理解、算术题、图形题。60家公司考下来,我把一个本子都写满了,期间还买了9.9元考前题库并做完,没想到考时一个都没碰上,只能感慨题库太大、还会更新、大家不要对背题抱有幻想。

写不完的行测题

而到面试阶段,总体感受来看,大厂的体验都挺好的。他们面试官应该是有企业最低面试时长,大部分面试都是1小时左右。因此什么问题都有可能被问到,有时一个方向明显感觉自己答得不太好,他们会主动换话题,继续带动面试节奏。

所以经常出现自己觉得聊得不错,但对方已经默默评估完你整体实力并把你挂了。

面试过程中问题难度不低,比如会问为什么某个小组在交互设计上用虚幻的蓝图代替了 Figma?以及问我作为新加坡留学生,对于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游戏玩家的认知,游戏内经济,如何回收游戏币防止金融游戏崩盘?还会问游戏设计反面案例。

上述都是偏战略层次的,还有实操次问题。

比如突击问软件快捷键来检查求职者的软件熟练度,想做游戏的还会被问自己游戏制作流程是怎么做的。笔试结束后外加一轮抽查根据原画进行小场景制作(考验制作流程规范)也是常有的事。

参观科技中心

而大厂项目太多,未公开的项目要对面试者保密,最多知道产品大概类型,难以得知细节,只能根据现场问题进行回复,想押中题目提前做准备基本没戏。

总体来看,秋招是一场对学生从设计技能、到设计思维、到企业战略想法,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

不过因为题海战术,我没选择更深度复盘,挂了就看下一家,一直到我拿到一家企业offer,签下了协议才终于松口气了。此时距离新国立8月5日开学刚过去1个月。

秋招结束,就是学业了。

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新国立学制,方便大家对求职时间安排有个概念。

前面一直介绍我在研究生开始前就开启了秋招,时间压力大主要是因为我选择的是整合设计1年制进修。而我们这个项目学生可以自行安排选修课程时间,主动调整为1.5年制。

时间上第一个学期为24年8月-24年11月,然后是寒假;第二个学期从25年1月到25年4月,然后暑假;如果想读第三学期,第二学期留下一门课不修即可,把它放在25年8月-25年11月学习。

这样既能有一个寒假、一个暑假参与实习,后续也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参与秋招,压力就不会这么大了。

课程安排上,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主要是由一门studio、两门理论课、一门专业选修课组合而成。

核心课程是与企业合作的 Integrated Design Studio,上午涉及方法论的学习或者邀请企业导师分享工作经验,下午则开始组队实践。

第一学期有人做动物园旅游体验升级、有人做未来旅行里的难民项目;第二学期有孕妇分娩与可持续食物,方向很多可自行选择。

理论课,有design research method,(罗列调研方法的,作业包括考一些理论的认证证书);emerging topics,介绍“新兴”设计理念流派(以反转课堂形式进行);design strategies and leadership(类似海外版马原思政课);codesign,讲的就是关于协同设计伦理与历史。

结课后有大餐可以吃

选修课的可选空间则极广,本科生、研究生都能一块选,我选了一门stem方向的课程。

新加坡8月就开学了,于是第二周上stem课程时,上课时间与我的两个面试冲突了,为表歉意提前完成了课程作业。巧的是课程作业与即将面试的岗位,软硬件结合,匹配度很高。

于是我把作业展示给了面试官,那一刻至少觉得自己做的作业还是有意义的。有时求职与求学,或许只是需要一些对自我的肯定,让自己能一直坚持下去从而等待成功的来临吧。

当时展示的作业

这门stem课程由一位美国回来的博士负责,也是新国立交互材料实验室的负责人。

课程本身研究生本科生都能选修,门槛很低内容也很基础,更多是带着我们了解都有哪些交互硬件软件,然后一起去参观新加坡的科学中心

而如果是想学东西,最好通过接触老师,加入交互材料实验室中做项目。

读研期间我成为了交互式3D设计实验室的研究助理,做了些基于空间计算的沉浸式用户体验设计与原型开发的项目,还跟着老师去新加坡的苹果总部与 Vision Pro 团队交流,感受了一下国际级大厂的食堂。

新国立食堂

大部分时候,新国立的知识与资源都不在课堂之中,需要多关注一些实验室。

同时海外留学通过社交建立个人人际网络是很重要的,而学校作为一个平台,让你拥有接触一些企业项目的可能,但能否把握机会还是要看个人综合能力。

虽然前面的分享中,好像无论秋招过关斩将,还是后续新加坡就读成为研究助理,看起来都那么志得意满。

但去到一个陌生国家留学,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候都难以躺平的人,面对困难,尤其困难中的适应期我总有些难以调节。

仍然记得本科去往大城市学习时,一边充斥着对大城市的新鲜感又恐惧着诸多陌生事物;如此经历在我海外求学再次上演。

回家的路

新加坡是我第一次出国,甚至是人生第一次坐飞机。

陌生的标语与路况让我更难记住路标,迷路总是常态。而新加坡的雨很多,独属于热带雨林的暴雨,当雨水倾泻而下时眼前一片模糊,光是走对上课的路已经是莫大的挑战。

刚留学那会,雨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加上除了雅思考试几乎没有太多语言实践的经历,更让我在找人问路时退怯,事情因此变得更糟。当雨伞完全无法阻隔大雨,雨水打在脸上时,就像流下来的眼泪。

回想一下,在这个巨大的适应期,从气候、语言、环境、文化全体冲击的时段,我很感谢极其忙碌的秋招,短短30天我参加了19场面试,人忙起来就没空瞎想,让我熬过来这段适应期。

如果大家压力比较大,不妨也试试用我这个方式度过适应期(bushi。

永远的雷暴雨

当然,直到现在我也并不太适应新加坡的气候,尤其是深夜的雷阵雨时常把我惊醒。

但或许是完成学业又手持offer,心态变了。夜里下雨我还能深夜打游戏,第二天没什么事爱几点睡就几点睡。

完成签订合同的那会,还和同学一起去泰国玩,那里很热闹、很放松,同是异国他乡却让人过得很开心,有种雨过天晴的感觉。

哦对了,签订企业招聘条约后,陆续还有企业秋招推进中,不少公司直到十月中下旬甚至十一月才能出结果,每一次和HR说抱歉,不好意思已经签订入职企业时,都会小小开心一下。

岸边看雨

后续也了解到我入职的这家公司,在半年一对一导师带教与新人绩效保护外,还能到点下班。

未来只想好好工作,下班自己学点喜欢的新软件,仅此而已。

感谢曾经找到康石石从纯艺转专业、努力学习、考语言、用200%付出求职的自己,也祝愿各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节奏。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