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退休前主要干了两件事儿:一个是跟中国企业有关,二是跟国际关系有关系。怎么干的呢?主要用两个方法:一是做些理论探索,二是实践参与。退休以后,我最重要的想法就是把这两个事儿结合在一起,未来十年要做跨国公司与国际关系的研究。
【编者按】本文根据察哈尔学会企业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5月17日在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海外利益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的分组讨论发言整理。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退休前主要干了两件事儿:一个是跟中国企业有关,二是跟国际关系有关系。怎么干的呢?主要用两个方法:一是做些理论探索,二是实践参与。退休以后,我最重要的想法就是把这两个事儿结合在一起,未来十年要做跨国公司与国际关系的研究。
十八大报告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的海外合法权益。”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公共外交是手段,维护海外利益是目的?我认为是可以的。
今天,有三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个就是企业公共外交及其特点。第二个是海外安全保护的主要手段。第三个是究竟中国企业怎么做?
什么叫企业公共外交?学者有很多定义。我认为企业公共外交就是跨国企业在东道国与国际社会所做的非市场行为,这个非市场行为要与国家对外政策相关。非市场行为有很多,比如说公关、企业社会责任、跨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等,那么我为什么这么定义呢?因为我研究企业的,我知道市场行为与非市场行为是工商管理学里头已经有的概念。我们把公共外交这个事情讲给企业的人听,就必须跟他原有的概念体系对接,所以我就下了这么一个定义。
企业公共外交有这些几个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准行为体的一个公共外交。我把公共外交行为体分为三类:一是全行为体,即这个组织的宗旨与使命,就是做公共外交的。例如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全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交流协会等。二是准行为体,该组织的宗旨不是公共外交,但它有公共外交的职能或者公共外交的一些行为。比如说智库、企业、高校等,三是双重行为体,既能作为行为体,又能作为载体,例如媒体、国际组织等。
企业公共外交具有双重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它在不同的国家开展生产经营,在不同的国家都是法律上的企业法人。所以跨国公司做公共外交,它既可以为母国做,也可以为东道国做。请大家注意,这仅是我的一个看法。例如,2000年美国与中国的永久贸易协定,就是靠美国的跨国公司在美国议会游说而成的。
我分享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海外利益保护手段。这是我看到的比较好的一本书写的。保护手段主要有:国际制度参与、软干预、传统外交、公共外交和政治保护。
那么这个中国企业该怎么做?我对企业战略的研究几十年了,归纳为六个字:起点、目标、行动,这就是战略。你的个人战略,你的组织战略,你的国家战略都可归结为这六个字: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行动是什么。
中国企业公共外交的起点是:不了解,不愿意了解。多年前,我参加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一个中央企业的中层干部跟我说,柯老师你不能跟我们中央企业讲公共外交。我说为什么?他说我们是在商言商,现在西方媒体老说我们中央企业跟中国政府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参与政治与外交。我说你中央企业不代表中国国家利益,请问你代表谁的利益?美国的私营企业还代表美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的中央企业还不代表国家利益参与政治和外交?!吉尔平教授早在1975年的书中就指出,美国跨国公司就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与执行者。
还有一个特别我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事情。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个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文件。这个文件定义中国的新型智库有五大功能: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公共外交。2023年,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智库的指导意见文件上,这五个功能前四个照搬,第五个公共外交改为国际合作,这说明什么?照逻辑上说,央企智库是中国新型智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理应与其一致或更具体化。但实际上,国际合作比公共外交更加泛化。这表明,国资委并不接受公共外交的概念。企业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什么?海外利益安全、可持续发展,世界和平。
中国企业该怎么行动?第一,要有公共外交的意识。第二,要整合企业的涉外非市场行为,以共同的要求、战略和意识来整合一下。第三,要提升企业公共外交的能力。提升能力。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总结,有这四个途径:一要学习与培训。企业要学习国际关系,学习外交学。二是实践与总结,总结自己的经验。因为企业有时候不用这个词但干了这个事儿,这个需要总结一下。第三可以聘请专家和有关机构合作。第四个,我强烈建议中国企业未来要设立“首席外交官”。
来源:察哈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