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专用型无人机“双尾蝎A”在四川自贡完成首次批量交付,标志着国产大型三发固定翼无人机正式成建制投入气象作业领域。这款“四川造”的硬核装备,凭借超长航程、全天候作业能力,以及过去一年在全国多地抢险救灾中的实战表现,成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领
国产双尾蝎A无人机批量列装!航程8000公里,人工增雨还能灭火
5月20日,据媒体报道,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影响天气专用型无人机“双尾蝎A”在四川自贡完成首次批量交付,标志着国产大型三发固定翼无人机正式成建制投入气象作业领域。这款“四川造”的硬核装备,凭借超长航程、全天候作业能力,以及过去一年在全国多地抢险救灾中的实战表现,成为我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新质战斗力”。
三发动力+超长航程:气象作业界的“全能选手”
与普通无人机不同,“双尾蝎A”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三发动机配置。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飞行安全冗余度,更让这款“大家伙”拥有最大3.6吨的起飞重量、8000公里的超远航程和40小时的超长续航能力。简单来说,它可以从成都起飞,横跨太平洋直抵美国西海岸,中途无需加油。这意味着在应对台风、森林火灾等大范围灾害时,它能快速抵达任务区域,甚至跨省域连续作业。
除了“跑得远”,“双尾蝎A”还是位“多面手”。其模块化设计可灵活搭载24根碘化银焰条、200发焰弹等催化设备,配合高精度气象探测系统和防除冰装置,无论是零下40℃的高空增雪,还是台风外围云系的“贴身侦察”,都能从容应对。用研发人员的话说,“从催化剂播撒到数据回传,从复杂气象研判到应急任务切换,它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
实战一年:灭火增雨护生态,关键时刻显身手
自投入应用以来,“双尾蝎A”的足迹已覆盖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在青藏高原,它化身“空中播种者”,向云层精准投放碘化银焰条,为“亚洲水塔”实施人工增雪。这场“高空芭蕾”不仅增加了冰雪储量,更关系着长江、黄河中下游数亿人的水源安全。
去年3月四川雅江森林火灾中,它又变身“消防尖兵”。面对火场上空气流复杂、有人飞机难以靠近的困境,“双尾蝎A”携带200发增雨焰弹冲入火场外围云系,成功触发人工降雨,为地面扑救赢得宝贵时间。而在东南沿海,它曾连续追踪台风“杜苏芮”48小时,实时传回外围云系结构数据,为防灾部署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出击:气象干预进入“精准时代”
此次批量交付的意义,远不止于装备数量的增加。以往人工影响天气主要依赖有人飞机和小型无人机,前者受空域、天气限制大,后者则存在载重小、航程短的短板。而“双尾蝎A”机队成建制投入使用后,我国首次具备了跨区域、多机组协同作业能力。
例如在应对区域性干旱时,多架无人机可同时在不同云系中作业,催化效率成倍提升;面对突发山火,快速组网的无人机既能监测火场气象变化,又能实时实施人工降雨。专家表示:“这相当于给气象干预装上了‘智能导航’,从‘靠天吃饭’转向‘向天要水’。”
未来想象:守护绿水青山的“空中卫士”
随着“双尾蝎A”批量列装,更多应用场景正在打开。在西北干旱地区,它可对祁连山、天山等“固体水库”实施常态化增雪;在长江流域,通过调节云水资源分配,有望缓解夏季“旱涝急转”难题;甚至在未来,无人机群或能与气象卫星、地面雷达组网,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保护系统。
从扑灭山火到涵养水源,从防灾减灾到守护生态,这款国产重器正在重新定义“人定胜天”的现代内涵——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与万物共生。正如一位参与雅江灭火的机组人员所说:“当无人机穿过浓烟播下雨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中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深理解。”
注意:所有信息均来官方资料、网络公开报道、科技媒体评测,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管理员更改删除!
来源:高科技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