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说,伟大的德国,这过分吗?德国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地方,在老蒋时期,中德的关系就不错;在今天看来,中德关系也满可以的。德国人哲学家出的很多,是一个内敛、严谨、安静,喜欢深度思考的民族。但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希特勒为什么在德国诞生?德国为什么成为两次世
我说,伟大的德国,这过分吗?德国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地方,在老蒋时期,中德的关系就不错;在今天看来,中德关系也满可以的。德国人哲学家出的很多,是一个内敛、严谨、安静,喜欢深度思考的民族。但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希特勒为什么在德国诞生?德国为什么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挑起国?
研究一下“希特勒现象”,对于我们应该没有坏处,而似乎大有好处。
一、希特勒崛起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使然
按照一般理解,德国人一直是守旧、内敛、严谨和冷静的,怎么会选择希特勒?让他崛起呢?这是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使然。
一战失败之后,德国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飙升等经济问题。《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经济制裁,使得德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马克大幅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种经济上的动荡和困境使德国民众对现政府和社会制度产生不满,渴望出现能改变现状的力量。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德国经济造成了进一步打击。于是,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再度攀升,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德国民众对摆脱经济危机感到绝望,此时希特勒和纳粹党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复兴计划,承诺解决失业问题,恢复德国经济,给民众带来了一丝希望,从而赢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
二、希特勒的成功
一战之后,德国新建立了魏玛共和国,政治体制存在缺陷,宪法设计不够完善,比例代表制导致政治碎片化,政府更迭频繁,难以形成稳定的政策和强有力的领导。这使得德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时,政府应对乏力,民众对其失去信心,为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政治空间。
德国在一战中的战败以及《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款,激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复仇心理。希特勒和纳粹党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情绪,宣扬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将德国的困境归咎于外部势力和国内的“叛徒”,承诺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收复失地,这种民族主义宣传吸引了众多德国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和青年学生。
一战后德国社会阶层发生了较大变动,传统的中产阶级经济地位下降,工人阶级面临失业和贫困,而大资产阶级则试图寻找新的政治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不同社会阶层都对现状不满,希望通过改变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希特勒和纳粹党通过宣传和组织活动,迎合了各阶层的不同诉求,将他们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
再加上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导致德国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上升,民众缺乏安全感。希特勒和纳粹党以“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强调纪律和权威,承诺恢复社会秩序,这种主张得到了许多渴望稳定的民众的支持。
希特勒这个人极具出色的演讲天赋,能够用富有激情和煽动性的语言打动听众。特别善于利用民众的情绪,将自己描绘成德国的拯救者,为民众描绘美好的未来愿景,使无数德国民众为之狂热,进而追随他。在希特勒的运作下,纳粹党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拥有众多的基层组织和成员,能够有效地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纳粹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包括海报、广播、集会等,广泛传播其思想和主张,塑造了纳粹党的形象,扩大了影响力。
此外,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对希特勒的崛起产生了一定影响。英法等国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希特勒的扩张行为,使得德国国内的极端势力更加猖獗。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
三、希特勒对德国的改造和改革并非乏陈可指
希特勒因为经济大萧条而上台,因为经济大萧条而受宠,因为经济大萧条而自我膨胀。在全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德国是重灾区,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希特勒果断提出了多项经济改革计划,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1、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加了国家税收,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扩大了国债,1932 - 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实行通货膨胀,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 - 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 - 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高额利润。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犹太人确实是欧洲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较封闭和排外,并且通过各种办法集聚了大量的财富,过着富庶的生活。希特勒等人上台后,根据民众的普遍观感,大力开展了“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约60 - 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及淘汰中小企业
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一切卡特尔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大量中小局外企业被迫合并入垄断组织。1937年,希特勒颁布“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新设立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同时,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通过这些举措,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
5、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如帝国经济部、全德经济院、德国经济总委员会等。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协同下,对国民经济进行双重交叉控制。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机构对农业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包括播种面积、作物类别、农产品价格等各个方面。
6、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与国有财产私有化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同时执行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政策。政府把在经济危机期间收购的柏林各大银行和大工业公司的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加强了垄断企业与政府的结合。
7、兴办公共工程
1933 - 1934年是希特勒执政的头两年,政府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主要用于建筑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等,同时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
8、对外贸易政策调整
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停止“外汇自由”,即不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一国移到他国。
9、社会福利政策调整
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休假旅游;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上述这些政策虽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速改善了德国经济,德国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希特勒因此被当做了民族英雄,被一些人认可和崇拜。
四、希特勒的贪婪、自我膨胀,使希特勒走向了不归路
希特勒虽然采取了一些过激的措施,但德国却奇迹般地恢复了活力。军事力量已经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对于一战战败后不满已经可以用武力来威胁和说话。在这种情况下,世界领袖大英帝国来了一个绥靖政策,就是适度满足希特勒的胃口,以争取世界和平。因此有了莫尼黑,德国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满足,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回了一战失去的领土和权益,这使希特勒非常的振奋,甚至亢奋。甚至连整个德国都亢奋起来。
独裁成为德国社会的共识。制衡机制没有了,政治异己被清除掉了,反对的声音被压制了。德国开始走向法西斯的大狂妄之中。于是在一九三九年入侵了波兰,随后又占领了德国,又不惜两线作战,对苏联进行了偷袭。
正是希特勒的这种好大喜功、贪得无厌和自以为是,害了德国,也害了他自己。希特勒给德国造成的灾难,是德国人自己找的,是有自作自受的合理成份的。
但愿历史能够铭记一切历史教训,不再倒希特勒的覆辙。
来源:国福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