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最新研判!上海疾控,本轮新冠疫情有4个特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0:04 2

摘要:这次,不声不响,走的却是“快速扩散+轻症多发”的新路子。钟南山院士最新的研判和上海疾控的通报,给我们敲响了新的警钟:新冠并未消失,只是换了个“打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新冠已经“过去式”了?错!就在大家放松警惕、忙着春游赏花的时候——病毒悄悄换了“马甲”又回来了。

这次,不声不响,走的却是“快速扩散+轻症多发”的新路子。钟南山院士最新的研判和上海疾控的通报,给我们敲响了新的警钟:新冠并未消失,只是换了个“打法”。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5月中旬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本轮疫情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人群感染面广泛,临床表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钟南山院士在一次公开医学论坛中指出:“变异株的传播力虽强,但重症比例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因为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这次疫情,上海疾控部门归纳了四大特点:传播速度快、症状表现轻、感染人群广、复阳比例高。这些特点背后藏着哪些医学逻辑?对我们日常生活又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想从我的专业角度,结合日常诊室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来和大家聊一聊这场“看似温柔”的疫情,其实并不简单。

这波疫情的传播速度,用“闪电”形容,一点不夸张。尤其是在一些社区单位、学校、养老机构,几乎是“一人阳,全楼中”。病毒的载量在感染初期极高,使得很多人在症状出现前就已经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李,70岁,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他在家带孙子,孙子从学校带回病毒,三天后李大爷中招,发烧、咳嗽、体力虚脱,送到医院急诊时,血氧已经掉到了90以下。虽然新变异株整体毒性减弱,但对于有基础病的老人来说,依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年4月的数据,老年人群体中,重症发生率仍维持在2.8%左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放在高基数面前,就是一场不得不防的风暴。

这轮疫情还有个“迷惑性”极强的特点——症状轻,容易被忽略。很多人只是觉得嗓子痒、轻微咳嗽、乏力,就以为是普通感冒,甚至坚持上班、出门,结果造成家庭聚集性传播。

我那天在门诊碰到一位白领小伙,说:“医生,我估计就是口腔溃疡。”我一看咽喉,红得吓人,核酸一测,阳了。这类轻症感染者,是最容易成为“超级传播者”的。

更棘手的是,部分患者在康复后出现“复阳”现象。很多人以为自己好了,结果十天后又开始低烧、咳嗽。上海疾控数据显示,本轮复阳比例约为12%,虽大多为病毒残留,但在免疫力低下者身上,仍可能造成再度传播。

近期沪上多家三甲医院急诊接诊量激增,某市中心医院单日急诊就诊人数高达1800人次,其中因发热、咳嗽、胸闷前来的占比超过六成。

这让我想起一个特别揪心的场景。那天夜班,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高烧不退送来急诊,她儿子在外地,老伴也确诊在家隔离,她一个人坐在急诊走廊,瑟瑟发抖。

我们医护人员全程穿着防护服,虽然尽力照顾,但那种“人在病中、心在他乡”的孤独感,令人动容。

急诊资源紧张,医生护士疲惫不堪,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正是本轮疫情带来的另一个隐患:“轻症多发”+“资源挤兑”,让真正需要救治的重症病人变得更难被及时救援。

很多人问我:“医生,我不是已经阳过了吗?怎么又中了?”

这类情况要分清楚是“复阳”还是“二次感染”。

复阳,主要是指体内残留的病毒RNA片段被检测到,并不一定意味着有传染性;而二次感染,则是真的再次感染了不同的变异株。

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报告,目前本地流行的毒株以XBB系列为主,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就是说,即使你之前感染过,也不能保证不再中招。

而对于免疫力较弱者,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即使是“复阳”,也可能带来症状反复,甚至出现并发症。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不能把“轻症”当儿戏,不能把“阳了”当“毕业证”。

有不少人问:“口罩现在还用戴吗?不是都‘解封’了吗?”我想说,口罩不是“政策”,它是“常识”。

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地铁、公交、商场、医院等场所,佩戴口罩依然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手段。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正确佩戴口罩可降低感染风险76%以上。

勤洗手、保持通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往往比“盲目囤药”更有用。

这次疫情的另一个“伪装”是:大多数人症状轻,误以为没事,其实免疫系统在悄悄受损。

我有一位同事,年轻的急诊医生,连续几天上班后感染新冠,自测时只觉得嗓子干、有点累。结果几天后突然头痛、心悸,血压飙高。

病毒的“后遗效应”在一些人身上表现为慢性疲劳、记忆力下降、焦虑失眠等,这就是所谓的“长新冠”症候群。

虽然相比早期毒株,XBB系列毒性减弱,但“后遗症”仍值得关注。尤其是对青壮年上班族来说,长时间的亚健康状态,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新冠已经走向“常态化”,不再是爆发式的“大战”,而是日常里的“拉锯战”。

这对个人的健康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要学会识别症状,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就医;你要懂得如何保护家中老人、孩子,尤其是那些体弱多病的亲人;你还要在心理上学会适应这一切,不恐慌,不放松。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毒,而是你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

钟南山院士在研判中指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指望病毒彻底消失,而要学会与它共存。”

这句话听起来沉重,但也真实。这不是一场你能“毕业”的考试,而是一个你必须长期应对的现实。

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对健康的认知。从“躺平”到“自保”,从“恐慌”到“理性”,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适应。哪怕病毒换了模样,我们也有能力应对。

要记住: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钟南山.新冠病毒感染的演变趋势与防控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5,64(5):321-325.

[2]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上海市新冠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报告[R].2025-05-10.

[3]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会.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指南(第九版)[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5,59(4):389-394.

来源:张文斌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