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正在疯狂贬值,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预期的时候了

摘要:最近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国内某银行招聘柜员和客户经理,前去面试的竟然很多都是985和211的研究生,甚至还有伦敦大学这样的海归硕士生抢着去应聘柜员的情况发生,要知道10年以前,本科生是可以随便进银行的,15年前,大专生进银行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结果短短十来年时

最近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国内某银行招聘柜员和客户经理,前去面试的竟然很多都是985和211的研究生,甚至还有伦敦大学这样的海归硕士生抢着去应聘柜员的情况发生,要知道10年以前,本科生是可以随便进银行的,15年前,大专生进银行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结果短短十来年时间,形势彻底发生了转变,学历贬值的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现象。

我在很早以前就给大家提过醒,我说不要执着于去当一名大学生,因为普通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势真的很严峻,但很多人不信,他们坚持认为上了大学就是天之骄子,你说这种话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

但其实这都不算是我的观点了,而是铁一般的事实,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几组数据:

根据统计,2024年中国毕业的大学生总计有1179万人,大约等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如此大规模的毕业生人数,社会如何才能消化呢?

答案是有388万人选择考研,而今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录人数大概是124万人,也就是有264万人最终会落榜。

既然考研不行,那就去考公吧,可公务员考试更卷,今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303万人,但最终录用的人数却只有3.9万人,就业消化率只有差不多1/100,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人报名,最终才有一个人能脱颖而出,你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竞争压力?

既然上面两条路都走不通,那就直接毕业去社会应聘吧,可今年的就业形势大家也清楚,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2024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有惊人的55%,也就是不管工作好坏,工资高低,哪怕你就是搬砖、打螺丝,把这些所有的就业全部加在一起,也才堪堪突破了五成左右的水平。

那些觉得大学生找工作很容易,毕业后随便都能月入过万的人,一定是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或者就是思想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会非常困惑,为什么我寒窗苦读十几年,倾尽整个家庭的精力和财力上了大学,最终却连一份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

其实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

再说直接点就是学校学的,出了校门完全用不上,这是当今中国大多数大学的通病,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从上往下一步步传导的机制。

当上面发现有一个领域急缺人才,比如说芯片领域很缺人才,他们就会开会研究然后出台一个文件,名字可能叫《关于支持半导体芯片行业发展的通知》,这个做法本来是非常合理的,我们挑不出任何问题。

在收到中央精神之后,教育部门就会思考如何去执行,他们最大的可能就是把任务分派到地方,让各地的高校赶紧开设相关学科,这一步也看不出任何问题。

可是你让高校多开一个学科,那就涉及到了资金的问题,为了让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门可能就会提出一些对应的激励措施,比如说只要开设了半导体相关专业的学校,就能多获得50%的教育资金,只有这样,高校才有动力去落实执行。

一听说有钱可以拿,很多高校就纷纷选择开设半导体相关的专业,哪怕学校里面没有一个专业老师,他们也敢先把牌子给立起来,然后赶紧对外招生,于是很多学生稀里糊涂的就被调剂到了某野鸡大学的半导体专业,开启了自己为期4年的苦逼人生。

等到他们大学四年毕业之后,他们就发现了两个严峻的问题:

一个是大学四年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实用的东西,因为老师确实也不行,完全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上课就是纯理论照着读。

另一个则是由于各大高校大面积开设半导体专业,导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多如牛毛,而经过4年的发展,半导体行业可能早就已经饱和,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于是,这群毕业生就稀里糊涂的成了毕业即失业的那群人。

除了这个原因,我说句真心话,还有另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因,那就是如今的很多大学生,的确没有充分利用好大学四年的时间。

在一些顶级985、211高校,学习氛围可能还非常浓郁,比如说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很多专业的课程密集度堪比高中,那里的学生也具备强烈的探索精神,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苦读的人也非常多,在这样的大学待几年,学习能力和意志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可在中国绝大多数二本、三本院校里,逃课、在宿舍打游戏、以谈恋爱为核心任务的情况十分普遍,那里的学生戏称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甚至有些学生大一开始就做各种社会兼职,最终把兼职做成全职,直接课都不上,天天去跑销售,还有极个别学生,进了大学宿舍门就没有出过门,上课由别人代答,考试靠抄袭,吃饭靠室友,我们摸着良心问问自己,就这样的毕业生,你觉得他们有没有能力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所以话虽然难听,但的确就是事实,中国很多大学的学生,不管是知识储备、眼界认知、还是专业技能,都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水平,找不到好工作也是有因果关系的。

当然,除了上面我说的两个原因之外,现在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大学扩招的速度太夸张了。

2000年,当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是95万人。

2024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1179万人。

短短24年,毕业生规模增加了13倍。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中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不断暴增,目前我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5.4%,也就是差不多2.15亿人,而且未来每年还会持续新增1200万人,就这种速度,用不了多少年,中国的年轻人将人人都是大学生,学过经济学的朋友都清楚,不管是什么行业,一旦供过于求,那商品立马就会成为白菜价,如今的大学生,就是正在疯狂跌价的大白菜,话虽难听,但的确就是事实。

我知道有人肯定会提出质疑了,那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其他国家学历贬值的情况就没有这么突出呢?

这个问题我分两个角度告诉你。

首先第一点,其他国家也存在非常严重的学历贬值现象。

比如说日本,90年代研究生大扩招之后,就让日本出现了研究生学历大贬值,导致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日本进入了就业冰河时期,当时日本私立大学研究生的就业率只有60%,有超过4成日本研究生毕业即失业。

还有韩国,也是差不多的情况,高度内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博士生,但是韩国的产业又提供不了那么多高薪的岗位,最后就导致大量的韩国博士生去从事门槛很低的工作,比如说首尔一名材料科学博士被曝光到在奶茶店打工,月收入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开支。

这样的情况在韩国十分普遍,因为韩国几乎实现了人人都能上大学,每个人都是大学生,很多工作岗位也是有手就行,普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没有竞争力,所以求职的要求也很低,但韩国的博士生不愿意降低身价,这就导致他们在面试中甚至还竞争不过普通的大学生,最终只能去便利店或者奶茶店打零工。

而且这个问题不只是日韩和咱们的问题,在欧洲还有美国也是学历严重贬值,当年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就曾经说过: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

你看看,学历贬值不只是我们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很严重,这是从第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然后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个视角,那就是其他国家虽然也存在学历贬值,但情况的确没有我们国内这么尖锐。

原因很复杂,但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发展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有一句话叫做,中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走的路,这句话不仅说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包括人才培养的速度,我们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就储备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工程师总数。

这让我们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十分强势,但却造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后遗症,那就是社会思想的进步完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更形象点说就是,西方国家他们也经历过学历贬值,但是他们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孩子去当蓝领工人,因为他们完成这个思想的转变可能花了50-100年的时间,也就是差不多一代人的生命周期,当上一代人集体去世,下一代人就会根据社会形势进行思想的转变,他们能一步步的接受,蓝领也是一份好工作这个客观现实。

但在咱们国内,很多家长就完全接受不了这种转变,因为20多年前,他们刚刚摆脱了蓝领工人的身份,成功坐进了办公室,结果等到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却又要重走老路去当蓝领工人,他们很难接受这样的客观现实。

当这样的思想形成社会共识,就会让国内出现非常魔幻的场景,一边是大学生毕业月薪3500,大量的人抢着干,另一边工厂招人月薪6000却无人问津,当资源严重错配,就会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当然,我知道有人会告诉我,不去工厂是因为工作环境的问题,的确是这样的,这也是我指出的那个后遗症,经济发展太快,不仅是思想转变不过来的问题,还有法律制度、社会福利的调整也跟不上新的形势,再说明白点就是,改善蓝领工人的工作环境,可能需要30-50年左右的时间,但现在我们发展了20多年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这就让很多矛盾提前大爆发,显得十分魔幻。

这才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核心矛盾。

一方面是他们知道大学毕业当白领竞争激烈、工资还低。

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舆论和工作环境、待遇的原因,又让他们很难去选择当蓝领。

于是不上不下,难以抉择,就出现了尴尬的局面,这才是当下大学生最难解决的困境。

来源:硬核资本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