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非机动车因为其便捷、环保等优势,成为了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随着非机动车数量的不断攀升,乱停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给城市交通秩序和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么,目前北京非机动车停放的整体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本期的交通大家谈,邀请到
导 读
如今,非机动车因为其便捷、环保等优势,成为了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随着非机动车数量的不断攀升,乱停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给城市交通秩序和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么,目前北京非机动车停放的整体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本期的交通大家谈,邀请到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丰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交通综合科科长杨亚楠、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王永泽共同关注“非机动车停放”。
北京非机动车治理再升级
50轨道站点+40重点区域整治启动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作客北京交通广播《交通大家谈》时介绍,目前北京市非机动车保有量非常高,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增长迅速,保持着每年增长100万辆的速度。此外市民骑车出行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如上班、去公园、购物等等,这类在中短途出行里占比较高。
2025年,计划再推进50个轨道站点和40个学医景商重点点位的治理工作。在城市整体范围内,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存在停放设施不足、分布不均以及乱停放现象。非机动车乱停放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学校、医院、景区、商圈周边。
破解共享单车潮汐困局
精细管理+多方共治成破题关键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王永泽作客北京交通广播《交通大家谈》时介绍,当前,共享单车的潮汐式停放现象,本质上是城市出行需求与精细化管理的协同课题,需要多方共同探索优化路径。
首先,部分重点区域因短时大量骑行需求,容易出现车辆“潮涨潮落”现象,建议企业通过智能调度系统预判高峰时段,在用车潮汐形成前提前部署弹性清运力量,缩短从问题发现到处置的时间差。
其次,运维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不同区域的管理力量投入可进一步科学配比,避免资源重复投入或覆盖盲区。
最后,全社会共育文明停放习惯,针对部分区域存在“见缝插针”式停放现象,既影响通行又加剧淤积,一方面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引导规范停放,对高频规范用户给予骑行优惠奖励,同时在人流密集区设置智能语音提示装置,逐步培育有序停放共识。
非机动车停放需双向奔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办公室副科长王永泽作客北京交通广播《交通大家谈》时介绍,非机动车停放秩序优化本质上是市民停放习惯与城市服务双向奔赴的过程。当前部分区域出现的停放压力,既与瞬时用车需求集中相关,也反映出规范意识培育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部分市民存在“短暂停留无需规范”的思维定式,尤其在接送、取物比较着急时,容易降低自我约束。还有人群的从众效应,当个别斜放、越线车辆未被及时纠正时,易引发群体模仿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正向激励,用思想观念和获得感驱动行为转变。
北京交通部门倡议市民“停好车”
学医景商创造停放设施“好停车”
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欧阳松寿作客北京交通广播《交通大家谈》时倡议,如果骑个人的电动自行车,或者骑共享自行车出行,请您“停好车”,做“绿色出行,文明停放”的践行者,停车时给我们的爱车找个合法合规的地方,停车入位,车头朝向一致,不占盲道,不挡消防通道,别让爱车“流浪”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其他地方影响通行和安全的地方。
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对非机动车使用者和相关企业起到约束作用。非机动车使用者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停放规定,企业也会更加注重车辆的管理和调度,避免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对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质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您是地铁站、学校、医院、景区、商圈的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设置更多的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创造“好停车”的出行环境,增强非机动车停放的便利性、友好性。同时,严格遵守“门前三包”管理责任,楼宇大厦的物业保安人员,协助引导停车秩序,友善提醒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停放风尚,传递“停放有序、城市更美”共识。
文明骑行有序停放口号征集倒计时!
近期,市交通委联合北京交通广播正在线上征集“文明骑行有序停放”宣传口号,口号征集阶段到本周五。本次活动将评选出一批优秀入围口号,入围者将获得“文明出行大礼包+骑行卡”作为奖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安全、便捷、文明的首都交通环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