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平均住院日是国考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缩短平均住院日过程中,容易出现为了达到目标而牺牲医疗质量的问题,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缩短呢?
问:#平均住院日是国考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缩短平均住院日过程中,容易出现为了达到目标而牺牲医疗质量的问题,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缩短呢?
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但盲目追求缩短可能导致推诿疑难患者、降低CMI值,影响医疗质量。因此,科学缩短平均住院日,必须聚焦减少无效住院日,同时确保医疗安全与效率。以下是5点关键优化策略:
不过,缩短平均住院日仅是#医院运营管理的冰山一角,若想实现医院全方位、系统性发展,还需掌握运营管理的全流程知识。
1. 优化术前流程,减少无效等待
术前检查是导致住院日延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院前准备中心,将心电图、B超、抽血等检查前移至门诊阶段,可大幅缩短术前等待时间。
例如,部分医院采用“预约手术+提前检查”模式,患者仅需在结果正常后入院手术,避免无效滞留。
2. 推广加速康复外科(ERAS)
ERAS通过多学科协作(外科、麻醉、营养、康复等)减少手术应激,加快术后恢复。
例如:微创手术减少创伤;精准镇痛降低并发症;早期康复介入预防“压床”。
多医院实践表明,ERAS可显著缩短住院日并降低费用。
3. 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术后康复期患者可转入社区或二级医院,避免占用三级医院资源。
需建立标准化转诊流程,确保病情稳定患者顺利过渡,减少慢性病“压床”现象。
4. 信息化助力效率提升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实现检查结果实时共享,缩短报告等待时间;
床边结算优化出院流程,减少滞留;
临床路径信息化确保治疗流程标准化,避免随意性延误。
5. 强化临床路径管理
将平均住院日控制嵌入病种临床路径,明确每日检查、治疗、康复节点。例如:
设定标准住院日,按时间轴规划诊疗;通过信息化系统监督执行,确保流程落地。
结语
科学缩短平均住院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在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把控。
来源:医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