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市围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增收”总体要求,协调推动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对接,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模式,促进更充分的高质量转移就业,让更多人端稳“金饭碗”。去年,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29.35万人,脱贫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38.84
本报记者李琳娥
近年来,我市围绕“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促增收”总体要求,协调推动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对接,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模式,促进更充分的高质量转移就业,让更多人端稳“金饭碗”。去年,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229.35万人,脱贫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38.84万人。
多方联动,下好精准摸排“先手棋”
我市突出扩岗稳岗,强化督促指导,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多方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模式,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县、乡、村、组五级联动作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春风行动”“百日攻坚行动”,统筹基层力量进村入户,开展全链条就业服务;组建就业岗位收集小分队,精准对接、收集、储备就业岗位,扩大岗位增量,满足用岗需求;搭建劳务合作平台,畅通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轮驱动”就业通道,开展就业稳岗拓岗行动,主动邀请曲靖籍农村劳动力输入集中地区的人社部门和优质企业到曲靖市开展全方位精准对接工作。
精准服务,送出安心就业“大礼包”
我市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落实岗位推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为劳务工作者提供“保姆式”服务,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平安就业、安心就业。抢抓春节黄金期,联合优质劳务协作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推动就业服务进村入组,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组织近300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2万余个,接受现场咨询7.2万人次,开展线上“直播带岗”活动16次,访问量高达30万人次;开展“劳务输出法治同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解读法规政策。共印发宣传资料50余万份,在60余家企业设立普法联络员,将普法宣传纳入技能培训必修课程;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方式,实现“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厂门”;实行“一免一补”临时性补助政策,对组织化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活动免交通费,并给予交通、生活补助。
定向培训,描绘技能就业“新图景”
我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转移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开展“订单式”“双证式”培训,促进务工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实施“技能曲靖”行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帮助各类就业群体提升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9021人次。
品牌引领,打造稳定就业“助推器”
我市以打造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服务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劳务品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特色资源、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等优势,围绕宣威火腿、沾益辣子鸡、罗平生姜、潦浒陶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手工艺,挖掘优势工种、专业机构和专业匠人,大力开发并培育一批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劳务品牌;甄选能体现劳务品牌精神内涵、能代表本行业劳动者精神风貌的典型个人,扩大其在促进就业增收、致力技艺传承、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力,推广典型性、示范性的劳务品牌形象,形成可学、可做、可推广的良好氛围;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劳动力需求旺盛地区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加强用工信息对接,促进精准供需匹配,形成“政府市场两手抓、供给需求两对接、市内市外两协同、线上线下两互动”的工作模式,打通劳务品牌长期稳定劳务输出渠道。全市劳务品牌直接关联企业18.76万家,直接从业29.23万人,间接带动就业139.19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472亿元,劳务品牌建设取得量的提升、质的提高。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