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意安全高度”“看好吊具姿态”……从北京领完全国劳模荣誉后,黄华第一时间回到了他最熟悉的岗位上。他踏着环形走廊完成第无数次360度巡视,熟练地叫出每一位远程操作员的名字,指点着每一台自动化桥吊的远程装卸,嗓音里裹着十年如一日的熟稔。玻璃幕墙外的巨型桥吊群正以
全国劳模黄华:以匠心为帆,助力无人码头驶向创新深蓝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
“注意安全高度”“看好吊具姿态”……从北京领完全国劳模荣誉后,黄华第一时间回到了他最熟悉的岗位上。他踏着环形走廊完成第无数次360度巡视,熟练地叫出每一位远程操作员的名字,指点着每一台自动化桥吊的远程装卸,嗓音里裹着十年如一日的熟稔。玻璃幕墙外的巨型桥吊群正以厘米级精度吞吐着集装箱。
在这条连通世界的深海航道里,黄华的脚步又走得铿锵且迅速,从桥吊操作的全国冠军,到桥吊远程操控核心技术的“业界灯塔”,钢索的摩擦声中镌刻着他日夜坚守的努力和汗水,堆积的演算稿里记录着他技术攻坚的困惑与顿悟,他用创新密钥解锁智能码头的未来图景,将一线产业工人的智慧转化为全球适用的“中国方案”,驱动着承载航运梦想的巨轮,破浪驶向智慧港口的新纪元。
藏在无人码头的“创新密码”
站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远程操控室俯瞰,科幻感扑面而来:百米巨轮旁,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AGV)如棋子般穿梭,轨道吊精准抓放集装箱,桥吊远程操作员在500米开外的控制室内轻点按钮,集装箱便如搭积木般稳稳码放。这一切有条不紊,现场听不到工人的码头号子,更听不到设备引擎的轰鸣声,这座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等能力均居全球自动化码头之首,全电力驱动确保零污染排放,在解决了人身安全这一传统码头痛点问题的同时,更大大改善了劳动环境,是中国港口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而黄华正是解锁其“创新密码”的关键人物。
“做中国人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这是黄华的初心。
2017年洋山四期开港时,传统桥吊司机出身的他凭借高超操作技艺,入选全国首批远程操作员。面对“看不到现场、听不到机械声”的全新挑战,他像重新学步的孩童,每天对着监控屏幕练习18小时,手写10余本操作笔记,在300多个日夜内攻克视觉差异、延迟响应等难题,将集装箱着箱成功率提升至100%,主小车单循环时间压缩至90秒。他边操作、边思考、边总结,经过上千次的模拟、校对、调整和修正,形成标准化“操作说明书”,并总结提炼成《自动化码头桥吊远程操作法》,荣获了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
但黄华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发现船侧装卸仍需人工介入,没有办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于是便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展开攻关。经过5个月上千次测试,成功开发岸桥全自动作业功能,让“机械臂”自主完成集装箱装卸。他更大胆设想,“如果一个司机可以远控多台桥吊,是不是装卸速度会更快?”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黄华将设想照进现实,首创“岸桥ROS台一对多操作功能”,目前已实现自动化岸桥ROS台二对三自动切台作业功能,向真正实现“无人化”作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这些突破,使洋山四期装卸效率提升30%,人工成本降低70%,技术成果在国内外14个码头推广应用。
从“全国冠军”到“数字工匠”的蜕变之路
时间拨回2004年,刚成为桥吊司机的黄华在45米高空苦练“一箭中的”绝技——用吊具锁头精准套住4个仅有火柴盒大小的集装箱锁孔。为练就这项本领,他在寒冬酷暑中反复操作,终在第九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技惊四座,在来自全国30多个港口的138名选手中,以全场最高分摘得桥吊操作冠军。
传统技艺的臻至化境,并未让黄华安于现状。当上海港跨江入海、智慧迭代的改革浪潮袭来时,他毅然选择从“高空舞者”转型“数字工匠”。“远程操作不是简单的手柄替代,而是需要重构人机交互逻辑”,他始终将自动化操作工艺革新这件事情放在心里、落在实处,创新性地优化桥吊触摸屏、CCTV变焦等辅助操作设备,将传统操作经验转化为数字指令,使桥吊远程操作员更好地适应视觉差、更快地读懂系统指令,桥吊着箱准确率提升100%,并编写出100余万字的《桥吊远程操作手册》,为后来者铺就“转型指南”。
这种开拓精神贯穿其职业生涯,他带领着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投身全自动化码头工艺瓶颈的攻坚克难中,先后制定轨道吊收箱双箱吊、桥吊边装边卸等自动化流程,自动化轨道吊收箱率提升50%,自动导引车周转率提升约12%,助力码头桥吊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他首次尝试引入F5G技术,开发岸桥超远程操作功能,实现在百公里以外的市中心操控洋山港桥吊“隔空取物”,开创港口机械超远程控制先河,实现新一代智慧港口运营模式的重大突破。24项科创项目、3个中国港口协会团体标准、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黄华用入微的观察与大胆的创新,将“工匠经验”转化为“智能算法”,一路伴随和见证着我国智慧港口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历程。
“劳模工作室”里的育才方程式
在黄华远程操作创新工作室的书架上,《自动化岸桥远控五步带教法》的流程手册页面格外卷曲,内容图文并茂、清晰易懂,学前准备、集中带教、进班一对一、试独立上岗、进阶操练,五步流程成为了上海港所有桥吊远程操作员培训、考试、带教、上岗的“进阶指南”,这套他提炼的培训体系,将远程操作员培养周期缩短3个月,成为上海港的“标准教案”,并荣获“2024年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奖”。
“新时代港口需要既懂操作又懂系统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全国首批桥吊远程操作员,黄华带教着一批又一批港航业新生代产业工人,“黄华远程操作创新工作室”成为他项目育人的大舞台,由他领衔的“示范性上海职工学堂”以及“百师百徒”成为他送教送培的主阵地,桥吊远程擂台赛成为他以赛促学的练兵场。他积极带领团队与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他编写的4万字模拟机使用手册,让学员在虚拟场景中培养专业技能。如今,他培养的130余名徒弟已成为上海港远程操作的核心骨干,有9人参与以色列海法港、秘鲁钱凯港等国际国内自动化码头建设,将“上海标准”输出海外。
在洋山四期现场,他远程起吊洋山四期开港第一箱;上海港装卸第4000万集装箱时,由他远程操作;2024年,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座谈会上,通过视频直播,他报告了上海港第5000万箱的装卸全程。上海港许多里程碑的时刻中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身影,他也以高超本领实现技能报国,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真正的无人码头不是替代人,而是让人站在更高维度驾驭技术。”黄华指着未来蓝图,继续奋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他与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一起,正将更多“科幻场景”变为现实。夜幕下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上灯火通明、运转不息,黄华依旧伏在工作台上紧紧盯着六块监控屏幕,与每一位海港产业工人一起,以微末之躯,汇时代之流,继续在世界航运版图上书写着壮丽的东方大港传奇。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