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位优化‘黄金法则’:高频货品这样放,拣货效率立省40%!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1:43 2

摘要:货位优化是提升仓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的核心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布局减少无效移动、缩短作业时间。以下是系统化的货位优化方法:

货位优化是提升仓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的核心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布局减少无效移动、缩短作业时间。以下是系统化的货位优化方法:

一、货位优化的核心目标

1. 缩短作业路径:减少拣货、上架时的行走/搬运距离

2. 提升空间利用率:平衡存储密度与作业效率

3. 降低操作复杂度:避免高频商品分散存放导致重复操作

4. 适应动态需求:根据季节、促销调整存储策略

二、货位优化的5大步骤

1. 数据驱动:建立优化基础

分析历史数据:

商品ABC分类(周转率A类>B类>C类) 订单热力图(高频关联商品组合)

动态监控工具:

使用WMS系统记录货位访问频率、拣货路径热区

2. ABC分类与存储策略匹配

A类商品(高频):

存放于靠近分拣区的“黄金区域”(如腰部高度货架) 采用“流动性储位”,按订单波次动态调整

B类商品(中频):

集中存放于次优区域,与A类商品形成互补

C类商品(低频):

存放于高层货架或仓库边缘,采用高密度存储(如驶入式货架)

3. 动线设计与布局规划

U型动线:

入库→存储→拣货→出库单向流动,减少路径交叉(适合中小型仓)

双区制布局:

将存储区与拣货区分隔,A类商品在拣货区设暂存位(如电商仓“快进快出”模式)

垂直空间利用:

使用窄巷道货架+堆高机,提升30%存储密度

4. 技术工具赋能

智能储位分配:

WMS系统根据商品尺寸、重量、关联性自动推荐货位

动态标签系统:

电子标签(PTL)实时指引拣货路径,减少人工判断失误

5. 持续迭代与验证

KPI监控:

单订单平均拣货距离、货位周转率、空间利用率

A/B测试:

对比不同布局方案的效果(如某医药仓测试“按剂型分区”vs“按订单类型分区”)

货位优化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结合数据、技术、业务变化的持续改进过程。关键原则:高频近人、关联聚类、动态调整、技术赋能。

来源:云山快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