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里,从客户下单,到把货款收回来,这中间的过程可太复杂了。比如报价要算得准,交付要管得好,发票也要开对,一个环节都不能乱。”某工程机械公司管理员小张描述了日常工作的流程。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在企业的日常运营里,从客户下单,到把货款收回来,这中间的过程可太复杂了。比如报价要算得准,交付要管得好,发票也要开对,一个环节都不能乱。”某工程机械公司管理员小张描述了日常工作的流程。
小张说:“以前,公司的领导们为了搞清楚企业到底运营得咋样,得费好大劲儿做报表。先让人到处收集各个环节的数据,再手动跟同行的数据比较,接着一点点抠细节,分析出管理上有啥毛病。这一套弄下来,又费时又费力,还特别容易出错。”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数字化智能技术发展得特别快,正在改变企业管理的老样子。就拿AI技术来说,领导们现在只要下个简单的指令,就能轻松搞定从下单到收款,再到分析数据找出问题的一整套流程,特别方便。”
麦肯锡研究机构曾对数字化转型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IT部门引领了数字化转型,其成功率比业务部门主导的更高。这一结论并非纸上谈兵,在工程机械企业中已得到验证。
如今,工程机械企业借助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一条龙运作,提升了运营效率,还能基于精准数据分析,快速做出科学决策。这一变革,正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柳工分享数字化管理经验
柳工的数字化战略以全球视角为优先级,携手专业管理软件企业SAP公司推进数字化的转型。
现在,工程机械企业纷纷投身于数字化变革之中,并积极探寻契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企业管理新模式。与传统的ERP软件不同,如今参与企业管理的软件功能强大、复杂,可以覆盖规模运营和复杂业务流程,也就是可以满足产品从生产到售后全周期的需求。
在近日的一场交流活动中,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副总裁潘恒亮就企业在数字化管理转型中收获的经验进行了分享。
潘恒亮向记者表示,柳工秉持增长型战略,致力于实现快速、高质量且盈利性的增长,为此提出“三个全面”战略。全面解决方案层面,柳工不再局限于设备售卖,而是围绕客户需求,提供涵盖产品组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电动智能低碳基础方案以及降本增效现场方案,全方位提升客户价值。在全面智能化上,柳工不仅推出智能无人驾驶产品,还通过车联网数据推动制造、服务智能化,并打通管理业务系统,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记者了解到,柳工现在有45%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产品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在海外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在国际化方面,柳工将更加深入地推进包括在海外的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租赁的各个业务形态,而数字化的管理将更有助于其实现盈利性增长的目标。
谈及转型挑战,潘恒亮表示,全球政治经济贸易格局的不稳定,市场波动随时影响战略实施,柳工需与合作伙伴紧密洞察市场变化。业务管理要从以中国为中心转变为全球视角,以适应海外业务的持续增长。新技术投资巨大,如何平衡长期投入与股东对短期利润的期望,是一大难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需借助数据做出更具智慧的决策,在产品开发、定价及运营等方面提升收益。
柳工的数字化战略以全球视角为优先级,携手专业管理软件企业SAP公司推进数字化的转型。在产品价值链上,公司整合研发、采购、制造、营销服务的基础数据。客户价值链方面,贯通客户需求预测、订单、生产到交付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层面,将全球业务系统与数据集中于统一平台,实现自动化分析与运营决策,助力快速解决问题。
同时,售后服务作为柳工战略关键一环,数字化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柳工每年全球销售10万台设备,品种多、批量小且销往多国,售后服务涉及设备信息、维修流程、配件管理等复杂环节。基础数据存储于SAP,目前借助专业系统统一管理全球配件,实现数据与财务实时对接。记者了解到,未来柳工还将结合车联网数据与AI技术,进一步提升售后运营效率与准确性。
龙头企业纷纷打造数字化平台
工程机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凭借技术对接与AI应用、智能制造集群与机器人研发、质量管控与数字化体系建设,展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徐工集团、中联重科和三一集团作为行业巨头,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且各有亮点。
徐工集团把数字化转型当作关键战略。据徐工集团官微消息,2025年2月,徐工汉云已完成与DeepSeek的深度对接,能够为智能车联网、智能制造等复杂场景提供智能化、系统化支持。徐工还依托自主研发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工程机械领域全力打造“AI+制造”标杆。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智能诊断等先进技术,设备故障率降低了40%,服务响应效率大幅提升60%。其“复杂装备远程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更是成功入选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在“2024央视财经跨年演讲”中满怀信心地表示:“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徐工未来的产品,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智能具身工程机器人,它代表的不仅有力量,还有智慧和活力。”
中联重科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同样不遗余力。2024年,公司打造的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集群“中联智慧产业城”四大主机园区顺利投产,成为“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型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标杆。这不仅大力提升了公司的竞争优势,还为未来公司具身智能业务的发展提供绝佳的训练场景和数据。中联重科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4年,中联重科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样机,并计划建立机器人训练场及sim-to-real仿真平台。依托中联重科行业独有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三位一体”技术底座,未来公司的每个产品都有望实现“机器人化”,具备单机智能及机群协作的能力,从而重构行业竞争格局。
三一集团则把重点放在了质量管控与数字化体系构建上。“过度价格竞争终将牺牲质量,而质量才是客户价值的根基。”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俞宏福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新品发布会上强调道。他表示,集团将依托全球33座灯塔工厂的智能制造能力,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将质量管控贯穿研发、生产、测试各环节。
三一集团还构建了以制造运营管理平台(MOM)为核心的数字化体系,该体系涵盖了车间物流管理系统(WMS)、生产计划系统(APS)以及数字孪生等多项技术。这一系列数字化系统的融合,为工厂生产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大脑”,逐步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以三一重工旗下的北京桩机工厂为例,该工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工厂内120余台机器人围绕16条智能化生产线有序作业,成功解决了重工行业品种多、批量小、工艺复杂等离散化制造难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85%、生产周期缩短77%,年人均产值突破千万元。
总的来说,工程机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凭借技术对接与AI应用、智能制造集群与机器人研发、质量管控与数字化体系建设,展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方向。
AI大模型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AI大模型帮助工程机械企业实现故障精准定位与经验数字化沉淀,更能突破传统服务的时空限制,为企业提供多语言智能客服与远程协作工具。
这些工程机械企业在数字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涵盖了从技术创新应用到生产流程优化,再到服务模式创新的多个维度,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着工程机械行业在数字化时代不断前行。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蒋艳对工程机械企业实现产业链高效协同的策略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剖析,核心要点聚焦于借助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精细管控。
蒋艳表示,当下以数据为依托,全力推进其集成打通并深入开展建模分析,不仅能够有力提升各工序间、各业务板块间以及各基地间的协同默契度,更是为后续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升级筑牢根基。一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强化管控,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及时,优化生产计划贴合市场与产能,灵活调配资源实现利用最大化,推行柔性生产满足定制需求,落实精准运营确保决策无误。另一方面,构建质量问题机理模型,搭建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从零部件加工到运维全阶段,实现产品在线检测、精准追溯、动态优化等精细管理。同时,搭建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平台,连通上下游,降库存、提周转率,优化资源配置。
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创新,全方位推进物流、信息流、模型数据的深度融合,打破信息孤岛,畅通沟通渠道,打通产业链数字化脉络,最终达成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微观的企业实践层面,专业企业的前沿探索引人关注。SAP亚太区商务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的企业数字化将更多聚焦在人工智能方向。公司在AI应用领域持续发力,去年发布了130个AI嵌入式应用案例,今年还将新增400个,今后数字有望呈几何级数增长。
AI的加入让企业从下单到收款,涵盖报价、交付管理、开票、收款等环节,均可实现一条龙全自动化服务,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从报表生成到报告撰写,从员工招募到退休管理,各行业、企业及部门都能借助AI简化自动化流程。
他表示,在用户界面方面,用户能通过简单屏幕与之交互,提问题、获取数据、深度挖掘信息,对业务实现深度分析。
可以预见,在企业数字化服务领域,AI大模型能够基于海量设备数据训练,帮助工程机械企业实现故障精准定位与经验数字化沉淀,更能突破传统服务的时空限制,为企业提供多语言智能客服与远程协作工具。
来源:中国工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