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1:56 2

摘要: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像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说啊,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尤其是到了成年,就跟定了型似的,想改?难!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像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说啊,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尤其是到了成年,就跟定了型似的,想改?难!

每次听到这种话,我心里就犯嘀咕:真的假的?难道我们成年以后,就只能带着既有的性格标签,一条道走到黑吗?如果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太满意,比如有时候太急躁,有时候又太内向,不善于表达,难道就只能摊摊手,说一句“没办法,我就是这样的人”?

说实话,我以前也挺信这句话的。毕竟,看看身边的人,甚至看看我们自己,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有的人从小就大大咧咧,到老了也还是个热心肠的“话匣子”;有的人呢,天生敏感细腻,长大了也依然心思缜密,甚至有点“玻璃心”。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性格里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任凭岁月流逝,它自岿然不动。

但是,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见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开始对这个“铁律”产生了一点点怀疑。我们真的就那么“无可救药”地被性格锁死了吗?成年之后,我们的性格,真的就没有一点点可以打磨、可以塑造的空间了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好好琢磨琢磨这个事儿,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新的答案,或者说,新的可能性。

一说起性格,我们脑子里可能会冒出很多词儿:内向、外向、乐观、悲观、急躁、沉稳……听起来好像挺玄乎的。其实啊,说白了,性格不是一块铁板,不是说你是什么样就永远是什么样,一成不变。它更像是一个我们为人处世的“习惯性套餐”,里面包含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表达情绪的习惯、待人接物的风格,还有我们应对挑战时候的自然反应。

打个比方吧,我觉得性格有点像我们亲手打造的一个家。房子的地基可能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受到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甚至一些天生因素的影响,打下来了。这个地基可能决定了我们家是“朝南的”还是“朝北的”,是“热闹的街区房”还是“安静的郊区小屋”,这可能对应着我们性格里一些比较底层的倾向,比如你是天生就喜欢跟人打交道,还是更享受独处的时光。

但是,地基打好了,不代表这个家就永远不能动了呀!我们成年以后,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对这个家进行“装修升级”嘛。我们可以重新粉刷墙壁,改变一下家里的色调,让它看起来更阳光或者更沉静;我们可以添置新的家具,扔掉那些不实用或者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旧物件;我们甚至可以改变房子的格局,打掉一两堵不必要的墙,让空间更开阔;或者在院子里种上新的花草,让整个家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些“装修”和“改造”,其实就对应着我们对自身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情绪管理方式的调整和优化。所以你看,从这个角度来说,性格既有它相对稳定的一面(那个地基),也有它灵活可变的一面(房子的内装和格局)。我们不能指望把一个“木结构”的房子瞬间变成“钢筋混凝土”的,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它变得更舒适、更美观、更符合我们当下的心意。

而且,“成年”这个节点,也不是说“咔嚓”一下,性格就彻底定死了。我们的大脑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有弹性”得多,即便是成年后,它也依然在不断地学习、适应和重塑。这就像我们身体的肌肉,就算过了发育期,只要坚持锻炼,照样能变得更强壮、更有型。

道理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但一到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还是会摇头:“唉,知道是知道,可做起来太难了!” 为啥会有这种感觉呢?我觉得有几个坎儿。

第一个坎儿,就是“舒适区”的魔力。你想啊,我们按照一种熟悉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已经那么多年了,早就习惯成自然了。这种熟悉感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哪怕这种模式有时候会让我们自己不舒服,或者给别人带来困扰。就像你常坐的一张旧沙发,可能弹簧都有点坏了,坐久了腰酸背痛,但你就是习惯了它的弧度,换个新的,总觉得哪儿不得劲。改变,意味着要跳出这个“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不熟悉的方式,这本身就会让人感到不适和焦虑。

第二个坎儿,是“我就是这样”的心理暗示。很多人会给自己贴标签:“我天生就不是个主动的人”“我脾气就是急,改不了了”“我这人就这样,学不会拐弯抹角”。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限。当我们一遍遍在心里强化这种认知的时候,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关闭了改变的大门。这就好比你跟自己说“我学不会游泳”,那你可能就真的永远不会下水去尝试了。

第三个坎儿,可能来自我们身边的人。有时候,你下定决心想做点改变,比如以前你是个闷葫芦,现在想学着多跟大家交流。结果你刚一开口,可能就会有人惊讶地说:“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今天话怎么这么多?” 这种反应,哪怕是无心的,也可能会让我们觉得不自在,甚至会打击我们的积极性。因为我们周围的人,也习惯了我们“旧”的样子,他们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我们的“新”面貌。

最后一个,也是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性格里很多外在的表现,其实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比如,遇到事情先发愁,这是一种思维习惯;跟人说话总是不自觉地提高音量,这是一种表达习惯。这些习惯就像河床一样,水流(我们的行为)总是不自觉地往里走。想改变河水的流向,得下大力气挖新的河道,还得持之以恒地引导,不然稍微一松懈,水又回到老路子上去了。

说了这么多“难”,是不是感觉有点丧气?别急,朋友,真正的重点现在才来!虽然改变性格不容易,但它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在于,我们得找到正确的“开门方式”。

首先,你为啥想变?——找到那个“非变不可”的理由。

任何改变的发生,背后一定有个强大的驱动力。你不会无缘无故地想去爬一座很陡的山,除非山顶有你特别渴望看到的风景。改变性格也是一样。你是因为现在的性格让你在工作上处处碰壁?还是因为它影响了你和家人的关系?或者,你只是单纯地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从容、更快乐的人?

把这个“为什么”想清楚,它就是你坚持下去的“燃料”。我有个朋友,以前脾气特别火爆,一点就着,跟同事、家人关系都挺紧张的。后来他孩子出生了,他看着那个小小的、纯净的生命,突然意识到,他不想让孩子在争吵和暴躁的环境中长大。这个强烈的愿望,成了他改变脾气的最大动力。他开始学着深呼吸,学着在发火前数到十,过程当然不容易,但他坚持下来了。现在,你再看他,温和多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其次,你想变成啥样?——把“大目标”分解成“小动作”。

光有动力还不够,我们还得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劲。这里有个小窍门:别总想着“我要改变我的性格”这么宏大的目标,这太抽象了,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不如把它具体化,落实到一些可以观察、可以衡量的小行为上。

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太内向”,希望有所改变。那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些小目标:这周主动跟三个陌生人微笑问好;下次聚会,尝试主动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并发言一次;每天花15分钟,练习对着镜子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你看,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感觉没那么难了?从“改变内向性格”这个大山,变成了一个个可以踮踮脚就够得着的小台阶。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你就会收获一点点成就感,这种正反馈会激励你继续往前走。

然后,怎么变?——“刻意练习”和“拥抱不适”。

知道了为什么,也知道了是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了。这里没有捷径,只有两个词:刻意练习拥抱不适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实践那些新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就像学开车,一开始你得死死盯着后视镜,小心翼翼地踩离合,大脑高度紧张。但练得多了,这些动作就成了肌肉记忆,变得自然而然。改变性格习惯也是如此,一开始会很不自在,甚至觉得别扭,但你得“逼”自己一下。

这就联系到“拥抱不适”了。改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一个习惯了沉默的人,开始学着主动表达,可能会脸红心跳,担心说错话。一个习惯了抱怨的人,开始学着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这有啥好开心的”。这种不适感是正常的,它是你走出舒适区、进入成长区的信号。别怕它,试着和它待一会儿,你会发现,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再来点“神助攻”——环境和榜样也很重要。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身处的环境,交往的人,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你想变得更积极乐观,那就多和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待在一起,少接触那些总是散播负面情绪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像一面镜子,照亮你前进的方向。

有时候,找个“榜样”也挺管用的。这个人不一定是什么名人大家,可能就是你身边某个你欣赏其特定品质的朋友或同事。观察他们是怎么做的,学着模仿,遇到困惑的时候,甚至可以向他们请教。

如果条件允许,或者你觉得靠自己实在太难,寻求专业的帮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比如心理咨询师或教练。他们能提供更系统、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别忘了,给自己一点耐心和掌声。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路上可能会有反复,可能今天进步了一点,明天又退回去了半步。这都太正常了!别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

重要的是,要学会给自己打气。每当你成功地做出了一点点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也要及时给自己一个肯定,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成功地控制住了一次发脾气的冲动,那就告诉自己:“嘿,你真棒!比上次有进步!” 这种自我鼓励,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聊了这么多“改变”,我还想跟你分享一点关于“不变”或者说“接纳”的思考。

我们追求性格的成长和完善,是希望自己能活得更舒展、更自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不像自己的人。有些我们性格中根深蒂固的特质,可能就像我们天生的发色和瞳孔颜色一样,很难彻底改变。比如,一个天生内敛的人,可能永远也变不成那种特别张扬外放的“社交达人”,但他完全可以学会更从容、更自信地与人交往,在自己舒适的范围内发光发热。

所以,改变的智慧,也包含了接纳。接纳我们性格中那些可能不太完美,但构成了“我之所以为我”的部分。就像一棵树,它可能长得不那么笔直,有些枝丫歪歪扭扭,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构成了它独特的姿态和韵味。

真正的成长,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努力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是可以改变,并且值得去改变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去接纳,并学会与之和谐共处的?

比如说,如果你天生比较敏感,这可能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受伤,但同时也可能赋予你更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那么,努力的方向可能不是去“消灭”这种敏感,而是学会更好地管理它,发挥它的积极面,同时减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学着不把别人的无心之言都往心里去,同时运用你的洞察力去更好地理解他人。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成年之后,性格还可以改变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是那么绝对。它不像换件衣服那么简单,但也不是像愚公移山那样遥不可及。它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和勇气的自我探索之旅。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雕刻师。虽然我们无法选择最初拿到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璞玉(天生的气质和早年经历),但成年之后,我们依然握有刻刀,有机会去精心打磨,去除那些我们不想要的棱角,雕琢出我们更欣赏的纹路。

这个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有些痛苦,但每一点积极的改变,都会让我们离那个更喜欢的自己更近一步,也会让我们的人生展现出更丰富的色彩和可能。

别再轻易对自己说“我就是这样,改不了了”。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惊喜。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也更有可塑性。

那么,从今天起,你想从哪个小地方开始,为自己的“家”添砖加瓦呢?这把“刻刀”,就在你手里。

来源:逆向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