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布热津斯基的著作《大棋局》中,更是将中、俄、伊直接描绘成了反美大三角,还定义其为美国最为忌惮的局面,足以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重大威胁。
在中东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伊朗一直被视为是,解决诸多复杂问题的关键“钥匙”。
在布热津斯基的著作《大棋局》中,更是将中、俄、伊直接描绘成了反美大三角,还定义其为美国最为忌惮的局面,足以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重大威胁。
按照常理,伊朗在这种关键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理应使其成为中国在中东重点合作与扶持的对象。
然而,现实却让人颇感意外。似乎现如今的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中,似乎更倾向于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与埃及的合作中,对伊朗反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那么,中国为何宁可押宝埃及,也不搭理伊朗呢?还有就是中国做出这样的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犹如一盘宏大而精妙的棋局。
而中俄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自然有着,明确且默契的战略分工。
并且,这种分工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以及长期的战略合作需求,逐渐形成的。
以欧盟为例,法国和德国在欧盟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法国在国际政治等方面较为活跃,而德国则主要致力于,促进欧盟经济的发展。
这种“背靠背”的模式,使得欧盟在国际舞台上,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力,也方便与其他大国或国家集团相竞争。
同样,中俄背靠背的合作模式,也是为了共同应对欧美国家的组团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中俄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互补的战略格局。
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中,中俄的战略分工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俄罗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全球层面上的武力担当”,在俄乌冲突的主战场上身先士卒,与北约支持的乌克兰进行激烈对抗,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关注和军事压力。
而中国则以其独特的外交智慧,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担当起“文攻”的角色。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通过外交途径为俄罗斯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同时在经济上为俄罗斯提供支持,帮助俄罗斯维持经济稳定,撑起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至于,在中东地区,这种战略分工同样清晰可见。
中国积极与以沙特为首的整个阿拉伯国家,开展广泛合作,通过举办中阿培训班、达成北京宣言等方式,促进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合作成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而在中东的另一部分格局中,俄罗斯则主要负责,武装和扶持伊朗、叙利亚等什叶派国家。
近年来,俄罗斯频繁向伊朗派遣大飞机,明目张胆地为伊朗送武器,在军事上给予伊朗有力的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增强了,伊朗的军事防御能力,也使得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影响力。
而叙利亚局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叙利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时,俄罗斯和伊朗表现得极为关切,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危机。
至于中国,虽同样对叙利亚局势表示关注,但由于战略分工的原因,在行动上明显表现出爱莫能助的态度。
这并非中国对叙利亚局势漠不关心,而是基于整体战略布局的考量。
由此可见,中俄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分工明确,各自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
伊朗作为俄罗斯重点扶持的对象,处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不会轻易插手伊朗事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战略冲突和误解。
当然了,伊朗内部的政治生态,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近年来,伊朗国内亲美派和强硬派的争斗日益激烈,双方在政治舞台上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使得伊朗的政治局势愈发错综复杂。
这种内部的纷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也让伊朗在国际事务中的决策,变得犹豫不决,难以形成统一而有力的声音。
就像是,伊朗副总统扎里夫的辞职事件,直接将伊朗内部亲美派与强硬派之间的矛盾,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扎里夫作为亲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主导伊核协议谈判,在伊朗外交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他的突然辞职,以及伊朗经济部长赫马提遭议会弹劾解职,让伊朗亲美派遭受重创,也使得两派之间的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除了内部派别斗争,伊朗领导人的更替,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2024年5月,伊朗总统莱希在直升机事故中不幸遇难,这一意外事件让伊朗政坛,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莱希作为伊朗国内强硬派和保守派的代表,在伊朗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他的离世使得保守派和强硬派阵营,在短期内难以推出合适的替代人物,内部矛盾也因此进一步凸显。
另外,在外交决策方面,伊朗的表现也常常令人感到困惑。
在印巴冲突中,伊朗外长阿拉格齐一边高调表示愿意“斡旋”巴基斯坦,另一边却迅速与印度签署《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
伊朗原本希望通过支持印度,在地区事务中获取更多利益,然而事与愿违,印度在冲突中的表现远不如预期,巴基斯坦凭借中国提供的歼- 10C战机成功反击,使得伊朗的“押宝”计划彻底落空。
可与伊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及。埃及在外交决策上,一直保持着相对的清晰与务实。
埃及深知自身的国家利益所在,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外交政策。
在巴以问题上,埃及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积极推动和平进程,努力维护地区的稳定。
同时,埃及也注重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轻易卷入冲突。
在与大国的交往中,埃及也能够巧妙地平衡各方关系,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这种务实的外交态度,也使得埃及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定的尊重和影响力。
在中东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伊朗不仅是什叶派穆斯林的重要据点,还被赋予了“地区层面上的武力担当”这一关键角色。
同时,它还与俄罗斯的紧密结盟,旨在共同应对来自美国及其代理人以色列的威胁。
然而,伊朗在履行其“武力担当”职责时,表现却差强人意,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与以色列的长期对抗中,伊朗始终畏首畏尾,缺乏果断的行动和坚定的决心。
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导致伊朗在一些关键战略目标上屡屡受挫,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就像是,在叙利亚内战中,伊朗本有机会通过积极的军事介入,巩固自身在叙利亚的影响力,进而对以色列形成战略威慑。
然而,伊朗在战争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军事行动缺乏连贯性和有效性,未能有效阻止叙利亚局势的恶化。
另外,伊朗在面对以色列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出软弱和妥协的一面。
以色列多次对伊朗支持的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等目标发动军事袭击,而伊朗却未能给予有力的反击。
这种畏缩不前的态度,让伊朗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逐渐丧失,也让其盟友对其信任度降低。
在国际社会中,伊朗的这种表现也被视为软弱可欺,导致其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和合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谨慎做出决策。
在支持伊朗的问题上,中国必须看到伊朗在地区对抗中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中国需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寻找更可靠、更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以推动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埃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选择中,“押宝”埃及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俄战略分工、伊朗自身问题,以及伊朗在地区作用的综合考量。
这一选择更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中国在中东地区,实现更广泛的战略目标。
来源:盖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