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铃铃——"清脆的车铃响彻街巷,永久牌自行车后座叠罗汉似地坐着三口人。那年头谁家要是有辆"二八大杠",绝对比现在开保雷捷还拉风。百货大楼橱窗前乌泱泱的人群,九成九都是来过眼瘾的——毕竟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才够买条"的确良"裤子。
镜头里补丁摞补丁的衣裳、掉了漆的搪瓷缸子、土墙上歪歪扭扭的毛笔标语,把多少人瞬间拽回了那个粮票当钱用的年代。
为啥总有人在朋友圈刷"想穿越回70年代"?是真觉得那个连冰棍都限量供应的年代更幸福?今天跟着这批外国摄影师镜头,咱们扒开滤镜看真相!
【第一章:骑着凤凰牌逛县城就是顶级凡尔赛】
"叮铃铃——"清脆的车铃响彻街巷,永久牌自行车后座叠罗汉似地坐着三口人。那年头谁家要是有辆"二八大杠",绝对比现在开保雷捷还拉风。百货大楼橱窗前乌泱泱的人群,九成九都是来过眼瘾的——毕竟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才够买条"的确良"裤子。
还记得供销社玻璃柜里摞成金字塔的水果罐头吗?橘子瓣泡在糖水里泛着金光,售货员大姐的搪瓷勺"铛"地敲在玻璃瓶上,那声响能馋哭半条街的孩子。可别说买了,闻着味儿都算开荤!
【第二章:全村围着一台收音机听天气预报】
"社员同志们注意啦!"大喇叭突然炸响,蹲在墙根抽旱烟的老汉们齐刷刷抬头。公社广播站那个扎麻花辫的播音员,简直是全村的偶像。当年谁能想到,五十年后人人兜里都揣着能看视频的"魔盒"?
说个扎心的:1978年全国电视保有量不到20万台,现在随便找个城中村,收废品的三轮车上都能摞着五台旧电视。那年头看场《地道战》得摸黑走三里地,现在躺着刷抖音就能看4K修复版。
【第三章:水泥纸包书皮的秘密往事】
"哗啦"撕开装化肥的牛皮纸袋,小学生们小心翼翼裹住课本。铅笔用到捏不住才舍得扔,橡皮擦得只剩黄豆大还揣在裤兜里。现在家长给孩子包书直接网购进口书皮,却再难见到当年那种把课本当圣旨的虔诚眼神。
据教育部档案记载,1975年全国小学升学率不足60%,现在这个数字是99.8%。当年趴在土坯桌上做题的孩子,如今正在直播间教网友解微积分——这魔幻现实,70年代的人连做梦都不敢想。
【第四章:漓江山水寂寞了千年】
桂林象鼻山下,竹筏子孤零零漂在江面。哪有什么网红打卡点,连个卖矿泉水的小贩都没有。如今这里日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当年拍照的外国摄影师要是穿越回来,估计会被遍地自拍杆吓出表情包。
我们怀念的究竟是被滤镜美化的旧时光,还是那个简单到一根冰棍就能快乐的自己?当手机相册取代了墙上的全家福,当网购送货上门代替了赶集的期待,消失的到底是贫穷,还是某种闪着微光的珍贵?
翻完这些老照片,我盯着桌上凉透的外卖奶茶发了会儿呆。要是真能穿越,你会拿现在的智能手机去换当年的军绿水壶吗?评论区等你来掰扯!
来源:伤感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