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年前的一个清晨,攀枝花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和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民警在巡逻时发现,多名老人提着印有“特供保健品”的黑色塑料袋,从一家名为“忠粮优选生活馆”的门店走出。
3年前的一个清晨,攀枝花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和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民警在巡逻时发现,多名老人提着印有“特供保健品”的黑色塑料袋,从一家名为“忠粮优选生活馆”的门店走出。
“这家商店里摆放的全是粮油生活用品,可是从里面走出的老人提的袋子里没有粮油,反而露出了保健品包装的边角。”攀枝花市盐边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教导员张如伟告诉记者,这种反常现象让民警提高了警惕。对之前接到的异常线索进行整合后,攀枝花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和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在全市范围展开了暗中排查。
随着案件侦办的深入,一个以“低价入局+话术围猎+劣次充好+花钱心安”的养老养生诈骗链条浮出水面。警方在收网行动中查扣伪劣保健品超万盒,发现其通过混淆食品、保健品概念,夸大、虚构产品功效等手段牟取暴利,抓获犯罪嫌疑人31名,涉案金额超500万元,仅攀枝花市,涉案老年群体就达1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是体制内的退休职工。2024年3月,案件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诈骗团伙在隐蔽场所举行娱乐活动,吸引老年人加入。(图由该案办案人员提供)
一场猫鼠游戏的破局
周大妈从单位退休后过着菜市场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在一次买菜途中,她收到了一份传单,传单上写可以凭此去“忠粮优选生活馆”领鸡蛋,到了店铺后,周大妈在店员的指引下办理了会员,并填写了个人信息,其中还包含她每月可领取的退休金数额。鸡蛋领到了,此后也一直有店员给她打电话邀请她到店铺参加体验活动,甚至有聚餐。
在聚餐中,有关人员开展了一场关于糖尿病的讲座,周大妈从中听到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只能截肢,本就有此病的她感到很惊恐,于是询问起讲座中的“专家”有什么解决办法。“专家告诉我,糖尿病只要吃药就能得到控制,如果我有需要的话,他们可以帮我拿到效果很好的控制糖尿病的药。”周大妈回忆道,当时的她被截肢吓到了,在恐惧中,加深了对“专家”的信任,迫切地想要得到这款具有奇效的药物。
没过多久,周大妈再次收到店员的邀请,对方告诉她药已买到,但需要到店里才能参加厂家活动。满心欢喜的周大妈到了“忠粮优选生活馆”后被带进了墙后的隐蔽会议室,在店员的“帮助”下,“厂家的人”把价格一降再降,甚至现场下单就能享受买一送三,并附赠小礼品。本就治病心切的周大妈当即购买了五千元的产品,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她离店时提着的黑色塑料袋,成为了这场跨省追查的导火索。
在攀枝花市区,有3家“忠粮优选生活馆”,店里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米面粮油,周围的商家反映,这家店经常会举行“1元秒杀”的街头促销,吸引老年人办理会员卡。会员不仅能以“市场价7折”购买粮油,更可免费参与“内部养生讲座”。
办案民警向记者描述了犯罪团伙的狡猾:“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去检查时,店里摆放的只有粮油,保健品被藏在墙后的仓库中,老人们进入隐蔽的房间听课后再提货,神不知鬼不觉。”
随着侦查深入,一个横跨多省的特大产业链逐渐清晰。该团伙由幕后老板出资订制专门用于会销的保健食品,再对“讲师”就如何将该类产品虚构成“灵丹神药”进行培训,最后由各地门店组织会销,形成“产—供—销”闭环。经过长期缜密取证,攀枝花警方联合多地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了这个以“健康养生”为幌子,把体制内退休职工列为重点被实施诈骗人群的犯罪网络。
诈骗团伙在讲座中给老年人“颁奖”加深他们的信任。(图由该案办案人员提供)
精准施骗的“科学”链条
在警方获取的一段会销视频中,密闭会议室里坐着几十个老人。自称“退休教授”“医药专家”的人轮番登场,同时有人在现场冒充观众带头鼓掌喝彩,营造氛围。
“他们卖的免疫球蛋白益生菌羊乳粉、千年容颜复合阿胶块、茶色素、海豹油紫苏籽油软胶囊等食品、保健食品,被包装成具有预防、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药物。”盐边县公安局桐子林派出所副所长谢李科告诉记者,成本不足50元的产品被诈骗团队打上4980元的价签,“他们甚至编写了《控场手册》。”谢李科透露,手册要求团伙成员每5分钟必须鼓掌、喊口号,“老人根本来不及思考。”
不过4980元不会是最终的成交价。“讲师”公布了这个虚构的价格后,店长、店员就按照事前培训要求,引导、带领现场老年人进行砍价。“他们有很多降价名目,比如厂家活动、限购名额等,从原先的4980元一下子被‘砍’到2980元,不明所以的老年人就以为买到了实惠,争先恐后地交钱拿货。”
78岁的张大爷最初只为“1元秒杀”5斤面条而来,却在店员热情邀请下,登记了家庭住址、病史和子女情况。“他们说办会员能免费听课,还有专家看病。”张大爷不知道,这份登记表会被录入犯罪团伙的“客户管理系统”,将他标记为“A类目标”——独居、高血压、从某国企退休、退休金丰厚。
在犯罪团伙电脑中,警方发现一套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不法分子通过“上门家访”“电话回访”等方式,逐步套取老人健康状况、子女情况、经济能力等信息,将受害者划分为A(独居高收入病患)、B(有基础病中等收入)、C(健康老人)三类。其中,A类老人会被重点推送高价“抗癌保健品”。
“诈骗团伙为了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会定期召开内部视频会议,就如何给老年群体提供情绪价值、提高产品销量进行经验交流、提升技能、传授手法。比如:对丧偶老人重点打感情牌、定期上门慰问、针对性提供情绪价值等。”令张如伟印象最深的是,公安将团伙打掉后,他还看到有受害老人给骗子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询问,“为什么不回我啦?之前买的药都吃完了,你再给我发两盒。”
王大爷也是攀枝花一家大型国企的退休员工,亲人都在外地。他在攀枝花独居,因为腿部之前受过伤,行动不便,诈骗分子主动上门充当起了“外卖员”,经常帮他买一些生活用品送到家中。长此以往,王大爷对这些人深信不疑,在参加了讲座后,王大爷一次又一次地购入几千元的产品。“王大爷这种情况的老人就是诈骗团伙的‘优质客户’,他们会花很大的精力来维护关系,取得信任。”张如伟说。
该案犯罪嫌疑人现场指认保健品存放仓库。(图由该案办案人员提供)
易被收割的银发群体
攀枝花警方破获的保健品诈骗案并非孤例。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打击诈骗行为,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却依旧屡禁不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不法分子屡屡得逞,而老年人又频繁陷入这些诈骗陷阱?
甘肃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协会会长周志玲表示,老年人频繁遭遇诈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少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内心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对陪伴和关心有着强烈的渴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先是通过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等看似温暖的陪伴方式,赢得老人的信任,随后再诱导他们陷入投资、消费等各类诈骗陷阱之中。
另外,老年人普遍对自身健康状况较为关注,尤其是从体制内退休,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迫切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善身体状况、减轻病痛折磨。不法分子便抓住这一心理诉求,以“特效药”“养生神器”之类的噱头作诱饵来实施诈骗。他们宣称这些产品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有着神奇的疗效,甚至夸下海口称能够药到病除,根治病症。即便这类产品价格高昂,老人们往往也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购买,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掉入诈骗圈套。
“在当今这个信息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老年人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速度相对较为迟缓,大多数老年人习惯于依赖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来获取信息,对于网络谣言、AI换脸、虚拟货币等新型诈骗手段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例如,还有一些保健品推销活动打着高科技旗号进行宣传,他们的内容里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以及看似科学合理的解释,老年人很难辨别其中的真假,不法分子便巧妙地利用这种信息差对他们实施诈骗。”某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民警分析。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目前已超1.2亿,其中超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当子女因工作疏于陪伴,社区支持体系尚未完善时,保健品推销员的“关怀”便成了老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张如伟就坦言:“骗子叫‘干妈’‘干爹’,叫得比亲儿子还殷勤,我们找到被骗老人后,能看出他们的内心是不愿意相信真相的。”
“多陪父母吃饭,比劝他们别买保健品更有用。”谢李科说。
犯罪心理学研究显示,老年人对风险的判断力随年龄衰退,更易受“限时折扣”“专家背书”等话术影响。“成本30元的阿胶卖到4980元,标注‘抗癌功效’却无任何药物成分,这类乱象背后也是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失序。”某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国将保健品归类为食品管理,导致其功能宣称长期处于模糊地带。保健品无需像药品一样经过严格疗效验证,虚假宣传成本极低。例如,某团伙将普通淀粉丸包装成“干细胞疗法”产品,以万元高价售卖,仅因监管漏洞未被及时查处。“更严峻的是,当前监管资源严重向审批倾斜,过程性监管形同虚设。将保健品纳入药品管理体系,建立‘备案+抽查’制度,或许才能遏制这一现象。”
来源:廉政瞭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