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面特征:此枚铜币正面中央为国民党党徽图案,党徽由十二角星构成,象征国民政府的权威。党徽上方环绕“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字样,字体端庄工整,采用楷书书写,笔画有力。外缘饰以精细的回形纹,这种纹饰在民国铜币中较为常见,寓意吉祥与永恒。党徽线条简洁流畅,边缘清晰,体现
正面特征:此枚铜币正面中央为国民党党徽图案,党徽由十二角星构成,象征国民政府的权威。党徽上方环绕“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字样,字体端庄工整,采用楷书书写,笔画有力。外缘饰以精细的回形纹,这种纹饰在民国铜币中较为常见,寓意吉祥与永恒。党徽线条简洁流畅,边缘清晰,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冲压工艺。
背面特征:背面主图为古布币造型,这种设计源于中国古代货币形态,象征货币的流通与交易功能。布币两侧分别镌刻“壹分”面值,字体较小但清晰可辨。外缘同样环绕回形纹,与正面形成呼应。古布币图案线条流畅,形态古朴,展现出民国时期货币设计的文化底蕴。
历史背景与成交价
:该币铸造于1936年,正值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关键时期。为缓解辅币短缺问题,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了此币。由于抗战爆发导致铸币厂内迁,实际流通量有限,存世稀少。2024年某拍卖会上,一枚评级为MS65的铜币以186万元成交,其历史价值与稀缺性备受藏家青睐。
正面特征:铜币正面珠圈内镌刻“大清铜币”四字,字体端庄大气,彰显皇家风范。珠圈上方为满文“大清铜币”,下方为“当制钱二十文”字样,左右两侧分别铸有干支纪年“己酉”。整体布局严谨,钱文深峻,包浆自然,呈现出清代铜币的典型特征。
背面特征:背面中央为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图案,龙身矫健,鳞片细密,龙眼炯炯有神,四周环绕云海纹饰,尽显皇家威严。珠圈外上缘铸有“宣统年造”字样,下方为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体现了清末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
历史背景与成交价
:此币铸造于宣统年间,正值清末币制改革时期。为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大量铸造铜币以替代传统制钱。由于存世量稀少,尤其是中心“奉”字版更为罕见,成为收藏界追捧的珍品。2024年某拍卖会上,一枚PCGS评级为MS63BN的铜币以198万元成交,创下同类品种价格新高。
正面特征:铜币正面珠圈内镌刻“大清铜币”四字,中央铸有“滇川”二字,表明其铸造地为云南与四川地区。珠圈上方为满文“大清铜币”,下方为“当制钱十文”字样,左右两侧分别铸有“丙午”纪年及“户部”字样。整体设计简洁明了,字体工整。
背面特征: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龙身蜿蜒有力,鳞片清晰可见,四周环绕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及“TEN CASH”字样。珠圈外上缘铸有“光绪年造”字样,与正面形成时间上的呼应。
历史背景与成交价
:此币铸造于光绪年间,是清政府推行“铜元新政”的产物。为统一币制,清政府要求各省铸造新式铜元,并标注省份简称。由于云南与四川地区地处边疆,铸币工艺独特,存世量稀少,成为收藏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某拍卖会上,一枚保存完好的铜币以152万元成交,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与收藏价值。
正面特征:铜币正面珠圈内镌刻“大清铜币”四字,中央铸有“苏”字,表明其铸造地为江苏地区。珠圈上方为满文“大清铜币”,下方为“当制钱二十文”字样,左右两侧分别铸有“丙午”纪年及“户部”字样。整体设计精致,字体端庄。
背面特征: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龙身矫健,鳞片细密,四周环绕英文“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及“TWENTY CASH”字样。珠圈外上缘铸有“光绪年造”字样,与正面形成时间上的呼应。此币采用黄铜材质铸造,色泽温润,包浆自然。
历史背景与成交价
:此币铸造于光绪年间,是清政府为整顿币制而推行的新式铜元之一。江苏地区作为江南经济重镇,其铸币工艺精湛,存世量稀少,尤其是黄铜材质更为罕见。2024年某拍卖会上,一枚PCGS评级为MS65的铜币以215万元成交,成为当时拍卖场上的焦点。
正面特征:铜币正面镌刻袁世凯免冠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处理到位。上方环绕“中华民国共和纪念”字样,字体端庄大气。左右两侧分别为五色旗与铁血十八星旗交叉图案,象征民国初年的政治变革。
背面特征:背面中央镌刻“十文”面值,下方为嘉禾图案,寓意丰收与繁荣。上方环绕英文“REPUBLIC OF CHINA”及“TEN CASH”字样,体现了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整体设计简洁明了,寓意深远。
历史背景与成交价:此币铸造于民国初年,为纪念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而铸造。由于发行量极少,且多用于纪念馈赠,存世量极为稀少,成为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珍品。2024年某拍卖会上,一枚保存完好的铜币以238万元成交,创下民国铜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
来源:蔡老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