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北疆 温暖同行| 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专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2:37 2

摘要: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5名残疾人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6个单位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表彰了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5名残疾人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6个单位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人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做好残疾人工作,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让残疾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同时,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环境,坚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此次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或是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用顽强毅力创造了非凡业绩;或是舍己为人、广施善举,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人间大爱,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奉献了爱心、智慧和力量。他们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彰显了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也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和单位机构加入到助残队伍中,共同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自强模范

王晓谦:从逆境中重生

王晓谦,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一位用不屈与大爱书写人生华章的勇者。1989 年 4 月,他怀着满腔热血踏入军营,十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坚韧的品格。1999 年,转业至呼和浩特市交警支队的他,却在执勤时遭遇车祸,胸椎骨折、脊髓损伤性截瘫的残酷现实,让年仅 28 岁的他被迫与轮椅相伴,人生陷入至暗时刻。

王晓谦并未被命运的重击打倒。2004 年,他以超越自我的勇气投身射箭训练。长期的轮椅训练致使臀部压疮,钻心的疼痛如影随形,训练过程中还压断了 3 台轮椅。但他凭借顽强毅力,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三、四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连续三次斩获坐姿射箭冠军;2007 年,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中,他带领团队获得坐姿射箭团体第八名。因其卓越表现,2008 年,王晓谦成为北京残奥会火炬手,手中的火炬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前行之路,更点燃了无数残疾人心中的希望之光。

战胜自我后,王晓谦将目光投向了同样身处困境的残疾人群体。2010 年,呼和浩特市首批残疾人汽车驾驶员培训班开班,面对学员们凑学费的艰难处境,他积极奔走,为 300 多名残疾学员争取到每人 1000 元的学费补助,助力他们顺利取得 C5 驾照,这项暖心政策沿用至今。2011 年,他组建呼和浩特市轮椅・汽车俱乐部与残疾人爱心车队,多次组织重度残疾朋友走出家门,拥抱社会。

2015 年,受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启发,王晓谦决心在内蒙古创办同类机构。筹备过程中,他强忍长时间坐轮椅引发的尿血等并发症,四处奔波。2016 年 8 月,内蒙古首家脊髓损伤者 “希望之家” 终于落成。此后,他牵头开展全区自助互助 “生活重建” 培训项目,截至 2024 年,已举办 5 期培训班,培训 150 名脊髓损伤者,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康复。 2023 年,“大爱北疆、助康圆梦” 脊髓损伤截瘫残疾人暖康护理包项目落地,475 名重度残疾人从中受益。

2024 年,王晓谦再次迈出坚实一步,创办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创业康养基地,专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基地充分考量残疾人身体特点,合理设岗,已助力 100 人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标杆。

多年来,王晓谦荣获呼和浩特市自强模范、内蒙古自治区自强模范等诸多荣誉,入选全国最美奋斗者提名。作为内蒙古肢残人协会主席,他始终践行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的信念。轮椅束缚了他的行动,却无法禁锢他助人的热忱。他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从逆境中崛起,在奉献中升华,不仅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更化作引领残疾人群体逐梦前行的璀璨明灯。

全国自强模范

张智杰:虽身体残疾,但绝不做残废!

张智杰的人生,是一部跌宕起伏却始终闪耀着希望光芒的奋斗史诗。因家庭困境,14 岁的他被迫辍学,踏上学艺之路。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勤奋,21 岁时已在深圳经营起一家颇具名气的饭店,然而,2008 年一场车祸让他高位截瘫,美满家庭破碎。面对命运的重击,他立下誓言:“我虽残疾,但绝不做残废!” 自此,开启了一段改写人生、照亮他人的非凡征程。

车祸后的张智杰,凭借顽强信念投入康复训练。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终于在 2011 年实现依靠轮椅生活自理。为谋生计,他借助 QQ 销售电子产品。但楼道台阶却将他困在家中,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促使他一头扎进电子及机械制造知识领域。经过不懈钻研,他成功自制升降平台,突破了身体的禁锢,重获 “行走” 的自由。

走出家门后,张智杰积极拥抱社会,开办老年棋牌室、组织爱心联谊会、摆地摊,同时在残联支持下进入成人大学深造并荣获奖学金。2016 年,他创办数码店,特意招收 7 名残疾员工和 4 名技工师傅组建团队,承揽小型工程,数码店获评 “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店”。创业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残疾人上下楼的艰难,2017 年毅然注册成立内蒙古创奇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研发残疾人楼道无障碍升降平台。历经无数次实验论证,第四代产品成功问世,不仅获得市场认可,更通过国际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并取得国家专利证书。

随着产品需求增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张智杰广纳技术人才,签订代加工合同,创建车间,为残疾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他研发的升降平台在 “中国创翼” 大赛中获奖,成为创业创新成果展的展示产品。公司先后被评为 “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他本人也当选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多年来,张智杰累计为 300 多名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还注资成立残疾人医养就业一体化服务中心,惠及 300 多名老弱病残人群。从逆境中奋起,到成为行业标杆,再到助残先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精神,其创业历程被国家发改委收录。未来,他将继续在创业和助残道路上奋勇前行,为残疾人事业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全国自强模范

胡柏毓:永不褪色的青春

胡柏毓,1997 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现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大代表、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理事长。

作为一名因公致残的退役军人,他以军人的坚毅品格和对残疾人事业的赤子之心,在自强创业与扶残助残的道路上书写了青春担当,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大爱。

2016 年,胡柏毓在边防执勤时因公受伤,被评定为八级伤残,不得不告别军旅。康复期间,残疾人就业难、融入社会难的现状深深触动了他。2020 年,他变卖车辆、抵押房产,克服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困难,创办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 —— 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开启了扶残助残的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他带领团队往返残联、社区与企业之间,累计走访调研残疾人 500 余人次,拜访企业 200 多家。为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他带着腰伤奔走,甚至需要依靠轮椅、拐杖出行,却始终以真诚态度讲解残疾人用工政策,用实际案例证明残疾人的工作能力。经过摸索,他创新推出 "按需岗位培训 + 专车送人进企 + 专人专班管理 + 纠纷主动调解" 的全流程服务模式:通过 "理论 + 实训" 开展岗前培训 476 场,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配备 7 辆通勤车和安全专员接送上下班,建设职工餐厅和宿舍解决食宿问题;建立纠纷调解机制,聘请法律顾问处理劳动纠纷 30 余起,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此外,他主导开发残疾人智慧就业大数据平台和 "青山助残 APP",实现就业信息动态监管与精细化管理,并在多地设立分部,扶持无言洗车行、暖心为老餐厅等 4 个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截至目前,中心已与 19 家企业达成合作,帮助 4000 余名持证残疾人实现就业。

为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胡柏毓投资 1000 多万元打造近 3.3 万平方米的 "青山基地群",内设烫画室、心理辅导室、培训室等功能区,提供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一体化服务。他组建残疾人合唱团和轮椅舞蹈队,策划组织全国助残日联欢会、残疾人旅游、户外烧烤等活动 105 场,3000 余人次参与,让残疾人在集体活动中重拾自信、融入社会。基地不仅成为残疾人就业的 "加油站",更成为他们心灵寄托的 "温暖家园"。

尽管自身行动不便,胡柏毓始终践行公益初心,以榜样力量带动更多人投身助残事业。2021 年以来,他累计捐赠 10 吨消毒液、14 万只口罩,为乌海市第一中学捐赠价值 10 万元的爱心图书,向内蒙古残疾人康养基地捐赠 5 万元电脑。2022 年积石山县地震,他第一时间发动 691 名残疾员工捐款,筹得善款 2.6 万余元。他的事迹感染了无数人,先后荣获 "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呼和浩特市最美退役军人 ""包头市道德模范" 等荣誉,央视《国防军事早报》专题报道其事迹,视频浏览量超 70 万次。

从边防战士到助残创业者,胡柏毓用行动诠释着 "退役不褪色" 的军人本色。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在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的同时,更用爱与担当为这个特殊群体搭建起融入社会的桥梁。他是残疾人的 "引路人",更是新时代自强模范的生动写照,用青春热血在助残道路上书写着永不褪色的奉献篇章。

全国自强模范

额尔登巴特尔:身残志坚,必做幸福小康牧民

额尔登巴特尔,1972 年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那仁宝拉格嘎查。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他肢体残疾四级,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他却凭借不屈意志,从困境中崛起,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手工艺产业带头人,谱写了自立自强、文化传承与带动共富的动人篇章。

年幼时,残疾与赤贫让额尔登巴特尔深陷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但他立下 “身残志不残,必做幸福小康牧民” 的誓言。面对无资金、无体力、无经验的 “三难” 局面,他以蒙古族骨雕技艺为突破口,2009 年创办民族手工作坊,从马具制作起步。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初期收入微薄,连房租水电都难以支付,但他从未放弃。2012 年,他成立 “塔奔额尔登手工艺品工作室”,创新开发骨雕工艺品。在政府精准帮扶下,2017 年入驻产业孵化基地,享受政策扶持,实现年收入从不足 2100 元跃升至 5 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在骨雕技艺上,额尔登巴特尔深耕十六载,秉持 “以形塑形” 理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他的作品《龙凤呈祥・九宝祈安》以骨为载体,展现民族团结与生态和谐之美,获自治区版权认证;16 件原创作品获省级版权登记,多件作品在自治区级工艺奖项中脱颖而出。作为阿巴嘎旗首位旗级骨雕非遗传承人,他积极推动蒙古族骨雕技艺发展,2022 年该技艺列入旗级非遗名录,2023 年他荣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此外,他还牵头举办手工艺大赛、残疾人歌咏比赛,传播草原文化。

脱贫后的额尔登巴特尔始终牢记 “一人富不算富,携手乡亲奔小康”。他无偿授艺 80 余名学徒,定向培养 5 名职高学生,带动残疾人、贫困家庭就业。通过 “工作室 + 牧民” 模式,吸纳周边群众参与手工艺生产,让大家年人均增收超万元,推动民族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他的工作室不仅是创作空间,更是民族团结的实践平台,作品融入多民族文化符号,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2024 年,他获评 “全区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额尔登巴特尔用残疾之躯践行 “脱贫靠奋斗、文化靠坚守、幸福靠创造” 的精神,是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范。他实现个人命运逆袭,通过非遗产业化带动牧民共富,以艺术创作促进民族团结,彰显了残疾人群体投身乡村振兴、守护中华文脉的担当,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着更多人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

全国自强模范

洪波:浴暗而生的追光

洪波,一位在人生至暗时刻觉醒,以非凡勇气和担当为心智障碍群体点亮希望的追光者。2020 年,50 岁的他因糖尿病综合症致盲,历经 8 个月治疗,虽仅一只眼睛复明,却在这段艰难时光中,深刻体会到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不易,自此萌生为残疾人群体奉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通过网络调研与生活观察,洪波了解到我国约 8591.4 万名残疾人中,1449.9 万智力残疾人的就业比例不足 5%,心智障碍者更是残疾人就业的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境,他主动联系智力残疾孩子家长白晔深入调研,结合自身企业优势,毅然决定开设安置心智障碍者就业的饺子馆。2023 年初,洪波开启筹备之路,历经一年的奔波与努力,同年 12 月 22 日,小波耀红汤饺馆正式开业。

饺子馆开业后,洪波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与爱心投入运营。短短一年间,他将事业版图扩展至 8 家饺子馆,累计培训 79 名心智障碍者,为全国 326 个心智障碍孩子家庭提供咨询辅导,助力 34 名心智障碍者踏上 “边康复边工作” 的崭新人生旅程。这些曾经被认为难以融入社会的心智障碍者,在洪波的耐心指导下,凭借真诚与专注,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在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在与客人的日常交流中,逐渐建立自信,提升社交能力,不仅为家庭带来温暖与希望,也让社会看到这一特殊群体的无限潜力。

洪波深知,爱心驱动的助残事业需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撑。在产品层面,他严格把控质量,与正大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从食材源头到制作流程,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运营上,着力将小波耀红汤饺馆打造成标准化样板,制定可复制的运营规范,为扩大助残规模奠定基础;人员管理方面,持续开放学员报名通道,分批次开展专业系统培训,帮助更多心智障碍者掌握就业技能。

此外,洪波将实践经验凝结成《看见 —— 全球心智障碍破局和洞察之路》一书,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并将书籍赠予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和中国智力亲友协会,期望为助残事业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如今,小波耀红汤饺馆已步入正轨,成为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的桥梁。洪波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价值,他将继续深耕助残就业领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残疾人尤其是心智障碍者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在工作中收获尊严与幸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银花:大漠巾帼志,助残绽芳华

银花,蒙古族,无党派人士,1971 年 ,现任阿拉善盟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作为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阿拉善盟政协十届常委,她深耕残疾人工作六年有余,以赤诚之心与实干担当,为大漠驼乡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被赞誉为 “大漠驼乡残疾人事业的铿锵玫瑰”。

自 2019 年初任阿拉善盟残联理事长,银花便将特殊贫困群体福祉置于首位。她与同事踏遍阿拉善各嘎查村,深入摸排残疾人身体及家庭状况,为有特长者 “量身定制” 帮扶方案,重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她带领班子成员调研研判,科学制定 “十四五” 发展规划,创新推行 “1+N” 助残工作法,强化专门协会职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助残服务体系。在她的带领下,阿拉善盟残联斩获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项目绩效评价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成为行业标杆。

面对财力紧张难题,银花积极探索公益助残新路径,打造 “大爱北疆 爱・无碍” 公益助残品牌,建立困难残疾人帮扶数据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她主动对接上海市残联、北京市爱尔基金会等,促成助听器、智能辅具等超 400 万元物资捐赠;推动 “大爱北疆 慈善草原行” 等公益项目落地,累计引入物资价值超 600 万元;发动盟内爱心企业参与 “云朵计划”,筹集善款 102.78 万元。此外,她紧盯残疾人具体需求,协调发放辅助器具、解决手工艺品滞销难题、助力 3 名残疾人大学生入编就业,累计帮助 500 余人次实现就业。她还精心策划 “残疾人温馨家园” 等活动,让残疾人全方位感受贴心服务。

银花始终冲锋在前,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在文化体育领域,她推动 “沙漠印象” 轮椅挑战者大会连续三届在阿拉善盟举办,填补全区沙漠轮椅体育竞技空白,打造国内知名残疾人体育品牌。

因工作实绩突出,银花先后荣获 “沙漠印象” 轮椅挑战者大会先进个人、“阿拉善盟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 等称号。她表示:“我热爱残疾人事业,将继续秉持初心,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银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大漠驼乡书写着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成为照亮残疾人群体前行道路的璀璨星光。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