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技术遇见公益,重构“乡土逻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3:09 2

摘要:2025年5月15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China Global Philanthropy Institute ,CGPI) “EMP腾讯学人思享会”首期活动在北京校区举行。本期思享会邀请学院EMP五期、ELP2017,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源慧投资管

深爱榜融媒体讯(曹小芸报道)2025年5月15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China Global Philanthropy Institute ,CGPI) “EMP腾讯学人思享会”首期活动在北京校区举行。本期思享会邀请学院EMP五期、ELP2017,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源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帆发表领航演讲。在对话环节,张帆校友与EMP十七期、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EMP二十期、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傅敏两位“腾讯学人”就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健康和乡村人才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介绍了各自机构和公益项目在“技术赋能,资源破圈”方面的实践经验。EMP十八期、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技术公益负责人张艺竞分享了公益组织如何寻找和运用技术公益工具包提高管理效能,创新项目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领航员”张帆的乡村教育生态

张帆在领航演讲中回顾自己三段职业转型历程,提出“有生命力的现代公益组织”建设理念,展示了他对公益与商业融合的深度探索。

十年来,张帆运用在学院EMP、ELP项目习得的方法论,带领基金会完成战略升级,从传统的乡村助学向构建乡村教育公益生态转型。通过技术赋能优化项目管理,大幅提升线上筹款。并以“创益投资”的模式,整合企业、投资人与基金会的资源,孵化聚焦乡村教育的公益组织,为现代乡村教育公益持续造血赋能。他以24年乡村教育实践为例,提出:乡村公益需经历“自发行动→专业化→社会化”三阶段。

张帆强调,公益组织需扎根乡土文化,培育本地志愿者体系,“公益不是输血,而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他带领基金会通过技术赋能项目管理、线上筹款优化及“创益投资”模式,在湖南县域孵化本土公益组织,激活乡贤与志愿者资源,构建“自下而上”的乡村教育生态,2024年筹款超千万元,并推动7个乡镇成立公益专项基金,探索出“本地资源+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模式。其提出的“乡村孩子三力模型”(会学习、爱生活、亲社会)和“现代公益组织生命力”理念,为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我比原来更拼命赚钱。因为我知道,我不光要为我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我还要为团队的发展负责任。”2021年是张帆第三次创业的开始,他表示在经历诸多艰难环境的打磨后,会更加理性的看待并思考。“我相信社会的进步不是凭我的一己之力就能做到,但我会尽我所能,在资源和体系中做积极的探索,目前第三部门还很弱小和初级,公益组织人才体系打造至关重要,把事情做对比做大更重要,希望未来有机会通过公益学院这个平台的积累和共享,实现现代公益教育的美好愿望。”

技术赋能乡村

学院高级顾问曾晶主持圆桌对话时指出,乡村振兴需打破“公益-商业-政府”的边界。会上,“腾奖伙伴计划”宣布启动,未来将为县域公益组织提供技术对接、资源匹配及能力建设支持。

围绕医疗公益的本土化转型路径,李晓林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幸福微笑”唇腭裂救助项目为例,通过分享唇腭裂儿童救助项目的迭代历程,剖析医疗公益的本土化路径。这一历时23年的项目,从依赖国际医疗队到培养本土专家,从集中救治到数字化覆盖,“国际+国内+定点医院”的多模式协作方式已逐步发展成熟,累计为7300余名患儿提供免费修复手术。贵州上线的“在线申报系统”联动政府、医院与公益组织,实现患儿精准匹配救治资源,累计帮扶上千名儿童。“技术赋能与政策协同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李晓林表示,“技术让偏远地区家庭‘少跑腿’,AI语音评估工具未来将助力术后康复,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本地人才。”傅敏同学分享了其所在机构——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从受益人到授益人”的公益理念,该理念源自于基金会数年来在乡村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傅敏列举了“嘉种计划·滑县乡村志愿服务公社”的案例,该公社成员均是嘉种计划公益项目的受益人,通过基金会的倡导和相关支持,“让受益者成为助力者”,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志愿者组织,推广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帮助更广大的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公益项目必须与本地需求深度适配,”她强调,“还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唤醒他们的公益热情,让他们成为‘授益人’,持续播撒‘嘉种’,助力乡村振兴。”

基金会还关注乡村教育,通过链接优质合作伙伴,将教育资源下沉至县域,弥补城乡教育鸿沟。通过“政府+企业+基金会”的三方协作,将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引入略阳,这一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的号召,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略阳县的实践证明,数字化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点燃乡村教育希望的火种。



李晓林(左)和傅敏(右)在发言中

让公益插上AI的翅膀

当前,全球AI大模型技术已深度融入各产业领域,AI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张艺竞同学在分享中系统介绍了腾讯基金会在技术公益领域的创新实践,深入解析人工智能通识框架、AI+公益典型案例,并与现场听众共同探讨技术工具与公益路径的融合之道。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已累计资助约200个数字化公益项目,其中近三成已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项目中,AI能力转化为公益项目的“实际生产力”,有效解决项目痛点,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本次活动现场还特别介绍了“AI公益实践工具包”,该工具包深度融合腾讯混元大模型能力,针对公益机构办公写作的效率提升、垂直公益领域的项目应用场景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助力公益机构以低成本接入AI技术,真正实现“让公益插上AI的翅膀”。张艺竞表示。

作为中国首个研究生级公益管理项目,EMP汇聚国内外公益慈善领域顶尖专家,提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构建终身学习,长效协作的资源网络。2022年起,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捐赠800万元发起“腾讯学人计划”,旨在帮助来自公益行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更具领导力的变革引擎。

三年来,已有60位深耕一线的优秀公益慈善组织管理者获得资助。“腾讯学人”带着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与需求入学,在EMP课堂寻找解决方案,也期待与更多的公益同行、同道分享知识,寻求合作共创。

“EMP腾讯学人思享会”将陆续邀请学院资深老校友领航分享实战心法,拆解标杆案例,邀请EMP同学/校友携项目与组织痛点,与校友导师、腾讯专家一对一打磨解决方案,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度智享与长效赋能。

来源:小唐看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