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当郴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最后一组展柜灯光熄灭时,第十三届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21亿元成交额、24万人次观展、35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与。
5月20日,当郴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最后一组展柜灯光熄灭时,第十三届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21亿元成交额、24万人次观展、35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与。
这些数字的背后,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矿物宝石市场的成熟与活力,更折射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从专业收藏到大众消费,从单一展销到全产业链融合,矿博会正推动着传统矿物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从专业收藏到大众消费
走进6万平方米的郴州国际会展中心,在“掌上矿晶,青春嗨购”迷你展区,巴掌大的水晶、盲盒化石、DIY宝石手链成为年轻人的新宠。“00后”摊主小滕带来的三叶虫、珊瑚化石被抢购一空。
郴州一家文创企业创始人吴敏介绍,去年公司开发的矿晶盲盒卖出五六万件,而本届展会上,超过20家博物馆、地质场馆与其签订采购合同,推动矿物IP从专业展会走向大众文旅场景。
郴州本土展商的创新尤为亮眼。非遗银匠将传统錾刻工艺与水晶结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感的饰品;文创团队把矿晶元素融入钥匙扣、书签等日常用品,让地质奇观化作随身携带的小确幸。一位年轻游客兴奋地展示刚入手的萤石书签:“既能当书签,晚上还能发光,太酷了!”
“打造消费新场景,摘颗星星送给你”的主题,在本届矿博会上演变为一场实实在在的消费革命。直播间里,“掌上矿晶”盲盒以分钟计售罄;精品拍卖区,无底价竞拍让普通市民体验到举牌竞价的乐趣;展馆快递点,1万余件包裹带着矿物文创奔赴全国。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矿物收藏的高冷壁垒,让“高冷”的矿晶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单一展销到多维体验
本届矿博会突破了传统展销模式,构建了一套沉浸式、互动性、多维度的体验体系。特别设置的沉浸式地质长廊、“石头会发光”实验室、矿物艺术设计展等特色展区,让观众不仅能看到矿物,更能“触摸地球脉动、感受科学魔力”。
在“分享晶彩,走进矿博”科普展区,孩子们用萤石拼贴夜光星图的场景尤为动人。AR技术的应用更让这一体验升级——手机扫描即可解锁宝石亿万年的形成历程,冰冷的矿石瞬间化作浪漫的星辰教具。这种科普赋能的创新模式,成功将矿晶的科学价值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矿博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再只是展示商品,而是在讲述地球46亿年的壮丽史诗。”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使得展会现场收发快递达1万余件,许多观众在体验后立即下单购买相关产品,形成了“体验-认知-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地方展会到全球平台
6888万元!5月18日,来自美国阿肯斯通矿物公司总裁罗伯特先生,花重金将一块郴州巨型冰洲石和一块新疆顶级钼铅矿收入囊中。罗伯特先生多次莅临郴州,累计成交上亿订单。
新疆顶级钼铅矿,罗伯特先生购买的其中一块。
这不仅是本届矿博会的“标王”,更是中国矿晶市场国际化的一个缩影。透过这笔交易,可以窥见矿博会如何以“晶”为媒,撬动全球资源、激活消费新场景。
巴基斯坦展商扎拉用手机翻译软件与中国买家“秒签”合同;印度商人Shariff的展位前,移动支付的“叮咚”声此起彼伏。本届矿博会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境外展商与530家国内展商同台竞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矿物回归展上,80余件流失海外的珍稀标本重回故土,辉锑矿的金属光泽映照着文化传承的深意。这不仅是地质遗产的回归,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带一路·侨助矿博”展区。一幅长70米的拼布绣《丝路情》,以56色丝线绣出驼队与帆船,与一旁阿富汗青金石、巴西紫水晶交相辉映——矿物宝石成了文明对话的“无声使者”。
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铋碲产业发展论坛,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共商产业升级大计,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借此签约10个招商项目,金额达33.4亿元。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贾跃明表示,矿博会已从中南一隅跃升为全球矿业风向标,它不仅以亿元级交易额撬动产业腾飞,更以“矿晶+文旅”模式激活绿色经济。
从传统产业到“新质生产力”
2015年矿博会永久落户郴州,成为传统矿晶产业破茧成蝶的关键转折点。彼时,郴州矿晶产业仍以粗放式开采、简单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首届矿博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带着全球前沿的矿晶开发理念、加工技术与商业模式涌入郴州,让本地企业看到了产业升级的方向。政府也以此为契机,搭建起“展城融合”的平台,引导产业从单一资源开发向多元化发展迈进。
随后的几届矿博会,持续发挥“展会效应”向“长效动能”转化的作用。越来越多国际资本、先进技术通过矿博会落户郴州,推动本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数字化开采设备、高精度加工仪器,逐步实现从手工加工到智能制造的跨越。
同时,依托矿博会的影响力,郴州积极培育矿晶文化创意、矿物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打造出一批集矿物标本展示、科普教育、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专业人才,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
随着矿博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逐步从“台前”走向“幕后”,市场主体活力被充分激发。本地矿晶企业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创新研发团队,攻克了多项矿物提纯、宝石加工的技术难题,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众多产品贴上“中国智造”的标签。
如今,郴州矿晶产业已形成集开采、加工、设计、销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大幅增长,成功跻身全球矿晶产业前列。从最初的“跟跑者”到如今的“领跑者”,矿博会不仅是郴州矿晶产业转型的见证者,更是推动其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动力,让“中国矿晶之都”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当第十三届矿博会落下帷幕时,陨石主题馆的“星辰碎片”仍在发光,矿物拍卖会的落槌声仍在回响,直播间的“矿晶盲盒”仍在热销。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冷石头”变身“热经济”,这场“星辰之约”将续写新的“晶”彩故事。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