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被诸多艺人带火的撕拉片,以单张数百元的价格和“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截至目前,小红书话题#撕拉片#达到4.6亿浏览量,抖音相关话题超过7亿次播放。
撕拉片能否成为一种持久的文化现象,还是仅仅一时的潮流?
近期,被诸多艺人带火的撕拉片,以单张数百元的价格和“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截至目前,小红书话题#撕拉片#达到4.6亿浏览量,抖音相关话题超过7亿次播放。
由于主要生产商宝丽来与富士相继停产,现存的撕拉片相纸均为过期库存,这种稀缺性使其价格一路飙升。目前,一盒(10张)相纸的售价已从停产前的约70元涨至2000-3000元。据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二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撕拉片相关商品交易量同比激增470%,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58%的交易额。
顺应这股风潮,复古照相馆也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网红照相馆纷纷推出撕拉片拍摄服务,单张价格在300-600元之间。例如,上海的照相馆根据相纸的不同,价格区间在230元至560元之间。这些承载着复古情怀的摄影空间,正逐渐从文艺青年的小众爱好转变为大众追捧的文化消费新宠。它们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摄影体验,更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的方式。
独属撕拉片的“魔法”
/
“咔嚓”一声快门后,亲手从相机里抽出一张带引条的相纸,然后屏住呼吸,手指捏住边缘缓缓撕开。快门只有一瞬,表情、动作、神态都要拿捏得刚刚好,才有完美的撕拉片效果。每一次“撕拉”,都有一种开盲盒的未知刺激。
在撕拉片复古成像方式意外翻红的当下,除了直接提供拍摄服务,撕拉片的周边产品也迎来了市场机会。例如,滤镜产品的热销,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软件,轻松将数码照片修出仿撕拉片的效果。此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撕拉片相机的租赁服务,让消费者可以在家中体验撕拉片的拍摄乐趣。
撕拉片(Peel-apart film),全称为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由宝丽来公司(Polaroid)发明。其核心技术诞生于1947年,当时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在纽约的美国光学学会会议上首次公开展示了即时摄影技术。同年,宝丽来推出了第一台即时成像相机Model 95。这种技术最初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出现,直到1963年,宝丽来公司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民用彩色即时成像胶片(Type 48 Color),也就是俗称的“撕拉片”。
从鞠婧祎、欧阳娜娜到张凌赫、肖战,众多明星纷纷涉足撕拉片的拍摄与分享。他们大多采用相似的拍摄模板:仅保留上半身的大头照,搭配复古的CCD滤镜,营造出独特的复古氛围,并将其命名为“人生照片”。
在明星效应的推动下,撕拉片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每隔数日便能引发小规模讨论,每隔数周则会掀起较大范围的关注热潮。然而,这批早已停产的相纸大多已过期,显影失败、色彩失真等问题都是潜在风险。但不论成功与否,撕拉片的即时反馈都为使用者带来了情绪拉满的体验。
00后摄影爱好者Andy第一次接触撕拉片是在一家复古相机店。拍摄期间,他站在1米外的固定位置,靠移动身体对焦,镁光灯“砰”地炸开四次,相纸在两三分钟内完成显影。当相纸从相机中缓缓拉出,一张带有颗粒感和复古色调的照片呈现在眼前时,他感慨道:“摄影是捕捉瞬间的艺术,而撕拉片则是让瞬间变得永恒的魔法。”
与数码相机的快速成像不同,撕拉片需要等待显影,成像效果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过程如同开盲盒,增加了用户的期待感。撕拉片流行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复古情怀和独特体验的追求。此外,撕拉片的成像效果具有颗粒感和过曝效果,能捕捉到更多细节与层次,对肤色、光影和细微表情的还原特别自然。对于年轻人来说,撕拉片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种记录瞬间真实的方式。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重新感受到摄影的仪式感。
撕拉片的经济价值
/
从长期来看,撕拉片的市场前景取决于其稀缺性与情感价值的持续性。一方面,随着库存的进一步消耗,其稀缺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平替品的出现和市场饱和度的提升,可能会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尽管撕拉片市场热度高涨,但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首先,过期相纸的成像质量不稳定,废片率高达30%,这可能导致消费者体验不佳,进而影响市场口碑。其次,随着平替品的加速产出,撕拉片的市场空间可能会被挤压。此外,二手市场中囤货炒作盛行,部分商家以“绝版收藏”为噱头,将相纸价格炒至高位,这种投机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泡沫。消费者协会专家王田田建议道:“消费者在购买撕拉片及相关产品时,应充分了解产品信息,理性对待其稀缺性和收藏价值,避免盲目跟风和高价购买,以保护自身权益。”
未来,撕拉片的发展可能会聚焦于材料升级、用户体验优化与文化价值挖掘。例如,结合AR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撕拉片有望实现与移动设备的互动,拓展其在社交媒体传播与个性化纪念品领域的应用空间。只有这样,撕拉片才能在复古情怀与现代消费之间找到新的增长点,持续吸引消费者。
编辑-蔡雨彤
来源:家居设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