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见钟情到一生坚守,80后面塑传人用爱铺筑匠心之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4:04 2

摘要:张书嘉,一位80后女生,却和一门古老的手艺——面塑结下不解之缘。她的面塑作品,无论戏曲人物,还是动物世界,都可谓造型灵动、童趣盎然。柔韧的面团在她的指尖游走,捏搓揉掀、点切刻划之间,摇身一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她的培育之下,年龄最小的4岁孩童,或是95岁

摘要:捏搓揉掀、点切刻划,柔韧的面团在指尖游走,摇身一变竟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张书嘉,一位80后女生,却和一门古老的手艺——面塑结下不解之缘。她的面塑作品,无论戏曲人物,还是动物世界,都可谓造型灵动、童趣盎然。柔韧的面团在她的指尖游走,捏搓揉掀、点切刻划之间,摇身一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她的培育之下,年龄最小的4岁孩童,或是95岁高龄的老人,都对面塑这门手艺有了了解,甚至爱上了它。今天,我们就走进非遗传承人张书嘉的面塑工作室,一起来听她说说,何为匠心。

一眼钟情结下面塑情缘

面塑,俗称“面花”“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塑作艺术。捏搓揉掀、点切刻划,柔韧的面团在指尖游走后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这门指尖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2008年,面塑更是获批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走进张书嘉的面塑工作室,引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形态各异的面塑。其中,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张书嘉制作的《五十六个名族大团结》面塑作品。受访者供图

在这里,小小的面人之上,每一个民族人物的面容都细致入微,苗族姑娘眉眼弯弯,嘴角噙着温柔笑意,仿佛能听见她婉转的山歌;维吾尔族小伙浓眉英气,眼神中透着热情与豪迈。他们身着的民族服饰更是精美绝伦,傣族女子的筒裙上,用极细的面丝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孔雀纹,在光线照耀下仿若灵动欲飞;蒙古族袍服上,以彩色面团精心雕琢的盘扣与镶边,尽显草原儿女的粗犷与精致。

不同民族的人物或载歌载舞,或相互依偎,手中拿着各自民族特色的乐器、物件,整体构图和谐又富有动感,仿佛将一场盛大的民族联欢定格在小小的面塑世界里,传递出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

当被问起自己是如何与面塑结下不解之缘的时候,张书嘉将它概括为这么一句话:“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兴趣。”

张书嘉制作的自己的卡通面塑形象。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一切都要从1990年说起。那一年,张书嘉过10岁生日,父母带她去逛豫园。在一个面塑摊前,张书嘉盯着那位捏面人艺人,足足站着看了三个小时。这位艺人正是中国面塑大师“面人赵”赵阔明的女儿赵凤林。

“当时,看赵老师捏面人就像是在看变魔术。”即便已经过去了三十几年,但回忆起当时那一幕,张书嘉依然感慨万千,“我就觉得老师的这个本领好大,我想把这个本领学过来。”

这一刻,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此发芽。三小时驻足观看,让赵凤林很是感动,破格将张书嘉跨区招入虹口区少年宫面塑班学习。也是从这一天起,赵凤林成为了张书嘉的恩师。

“以前跟着父母到爷爷奶奶家,我都会随身带块面团,大人们聊天,我就在一边捏面人。”张书嘉告诉记者,好像自己怎么捏都不会觉得累、觉得烦。

用爱铺筑匠心传承之路

经过十余载的学艺,张书嘉不仅成为“面人赵”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还是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让老外们也见识了中国面塑手艺的神奇所在。

虽然出国的经历给张书嘉带来了不少见识,但也让她发现,出访团里没有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龄者,有的基本都是和自己爷爷奶奶辈分差不多的的老艺人。

从小就喜爱面塑的张书嘉成为了非遗传承人。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那么,类似像面塑这样传统的非遗文化究竟该如何传承呢?其实,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张书嘉明白,当年的自己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才会热爱,才会坚持。

所以,想要将这些手艺传承并发扬,关键就需要让更多孩子喜欢上面塑。2009年,张书嘉面塑手艺工作室落户天山社区文化中心,也正式开启了她传道授业解惑的全新之路,同时,也成为了最早一批非遗进社区的试点。

慢慢开始,不少中小学校也发现了张书嘉教授面塑的意义所在,并开始邀请她为学生们开设非遗兴趣班和拓展课。张书嘉还为此特地制作了系统化的课程教案,以初、中、高不同等级的授课内容来进行划分,为的就是让面塑在校园内、在学生群体中展开持续化的发展。

如今,仅长宁一个区,张书嘉和她的团队们就已经让超过一万人次的孩子们接触到了面塑这门传统技艺,更使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在长宁生根发芽。张书嘉也欣喜地发现,在这些孩子里面看到许多当年自己的影子了。

去年,张书嘉的面塑课还作为上海首批市民夜校的课程,正式面向大众开课,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与面塑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些夜校面塑课程在上海的“百亿楼”金虹桥、长宁文化中心都有开课,也让面塑手艺从进社区、进学校,扩容到了进商圈。在她的培育之下,年龄最小的4岁孩童,或是95岁高龄的老人,都对面塑这门手艺有了了解,甚至爱上了它。

工作室内摆放着各种张书嘉和学员们制作的面塑作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除了自己教学之外,张书嘉还有一支很得力的教学团队,成员都是她的“种子学生”。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种子学生”中不乏一些全职妈妈,她们此前也曾是一些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因为喜欢面塑,她们走进了张书嘉的工作室,在学习了面塑手艺后,如今,又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反哺”,延续起了自己育人的职能。

张书嘉坦言:或许,自己的能量有限,但如果有更多的“种子”一起做这项传承普及工作,能量就会变大。现在,“种子学生”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和中学课堂开设了面塑手工课。

大胆跨界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在张书嘉心中,面塑早已成为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始终觉得,每当自己和面团打交道的时候,在指缝间一捏一放,都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喜悦,用双手来将这些情况呈现出来。

“从事这样一个工作也有十三四年了,现在,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张书嘉坦言:我觉得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一些自己值得去做的事情,我想也许面塑就是我需要去做一辈子的事情,并且要把它做好。

如今,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非遗、学习面塑技艺之后,张书嘉在面塑推广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尝试。她和团队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和题材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多具有新意且贴近生活的面塑作品——既有大胆跨界、由静变动的非遗定格动画作品,又有饰品、冰箱贴等具有功能性的面塑产品。

张书嘉正在尝试将面塑与定格动画进行融合。受访者供图

为了创作定格动画,张书嘉团队以生活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为灵感,精心打造了《非遗里的年夜饭》系列定格动画。制作前期,团队围绕年夜饭的主题,花费大量时间构思脚本,将包饺子、炸春卷、摆宴席等春节习俗融入其中。

其中,光是设计动画里的面塑饺子,就经过了多次试验——既要捏出褶皱饱满、形态逼真的饺子皮,又要用不同颜色的面团塑造出虾仁、韭菜等馅料效果,甚至连饺子在蒸笼中蒸腾的热气,都通过半透明面塑薄片卷曲造型来呈现。

为还原年夜饭热闹的氛围,动画里设计了数十个面塑人物忙碌穿梭的场景。每个面塑人物仅有巴掌大小,却要通过细微的动作变化,展现出炒菜、摆盘、举杯等动作。每次调整仅0.5毫米的位置,拍摄一帧画面后再进行下一次微调。

张书嘉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当《非遗里的年夜饭》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网友们纷纷留言:“第一次发现面塑还能这样玩,隔着屏幕都闻到了年夜饭的香味!”“非遗和动画结合太绝了,传统技艺瞬间变得鲜活有趣”。

张书嘉直言,通过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定格动画,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情感与记忆,让古老的面塑技艺在新时代的数字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张书嘉希望能让面塑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现在,每一次当自己再度来到城隍庙,来到当年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时,张书嘉总是能想起自己当年驻足在此的场景。城隍庙的人流依旧熙熙攘攘,九曲桥依旧曲曲折折。

“我想,这个时代是需要非遗的。而我,更愿意成为非遗面塑的一个教育者,一个传播人。”张书嘉道出了心中多年未曾改变的心愿:“希望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看到、了解并热爱面塑。”

【匠人心语】

让匠心精神“潮”起来

记者:作为“面人赵”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在您看来,如何理解匠人匠心?

张书嘉:在我看来,匠人匠心就是在日复一日与面团的对话中,将耐心、专注与热爱揉进每一道捏塑的纹路里。它是我站在面塑摊前三小时不移步的执着,是十余年学艺路上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哪怕外界喧嚣,也能静下心来,只为让面团在指尖绽放出最生动的模样。这不仅是对技艺的坚守,更是一种将传统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容不得半点敷衍,要把每一个作品都当作毕生心血的结晶 。

记者:想要传承和发扬这种匠心精神,最关键的是什么?

张书嘉: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让匠心精神“活”起来、“潮”起来。一方面,要在传承中注入时代元素,就像我们制作非遗定格动画、设计面塑饰品,让年轻人看到传统手艺也能紧跟潮流。另一方面,得搭建更多的传承桥梁,通过走进校园、社区开课,培养孩子们对面塑的兴趣,让匠心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且,传承需要形成合力,我希望更多人能加入,用匠心精神照亮面塑传承的每一步。

头图为张书嘉正在制作面塑。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