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民机工业生态大会实录与“民机工业生态”思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4:55 2

摘要:5月14-15日,在沈阳,参加由中国航空学会、中航工业沈飞主办,辽宁省航空产业发展促进会、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协办,中航沈飞民机、上海广尧公司承办的“2025民用飞机工业生态大会”。来自100余家单位的400余位行业同仁与会。大会内容丰富,聚焦准确,交流质量上乘

5月14-15日,在沈阳,参加由中国航空学会、中航工业沈飞主办,辽宁省航空产业发展促进会、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协办,中航沈飞民机、上海广尧公司承办的“2025民用飞机工业生态大会”。来自100余家单位的400余位行业同仁与会。大会内容丰富,聚焦准确,交流质量上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好活动。由大会之名,还引发出我对“民机工业生态”的联想思考。

大会实录,交流之获满满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耿汝光出任大会主席(下图),他和沈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吴廷宝(下图中),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纪瑞东,分别致辞(下图下)。尊敬的老领导、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出席大会。

开幕式和主旨报告后,转入两个平行举行的交流活动,一为民机工业生态主论坛,二为民机先进制造技术研讨会。参加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集中学习的绝好机会,我在两个活动之间,穿插听取了部分报告,收获满满。大会还组织参观考察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和中航沈飞民机公司A220工厂。

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大会主旨演讲和部分交流报告及其主要内容如下:

◆ 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副主任、C919大型客机适航审查组组长揭裕文《运输类飞机特定风险分析》,指出民用飞机的安全审查核心在于"特定风险分析",涵盖鸟撞、转子爆破、雷电等可能影响多系统的内外部风险事件。通过TC、PC等适航审定,确保安全性达到国际标准,其中关键条款要求灾难性失效概率≤10⁻⁹,并严禁单点失效导致事故。面对未来,火山灰、无人机空域冲突及电动飞机电池安全等新挑战凸显,特别是低空经济需平衡安全与发展。民用航空安全必须坚持"三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通过系统性风险分析、冗余设计和严格验证,持续提升安全水平,为行业发展筑牢底线。

◆ 美印民航合作项目执行董事Sandeep BAHL《全球航空制造领域的经验如何助力中国航空制造》,报告说,印度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航空市场之一,预计到2030年客运量将达7.1亿人次,但本土制造业仅占全球份额的1.5%-2%。全球民机工业面临原材料短缺、技能人才不足、供应链分散等结构性挑战。通过介绍巴西、日本、阿联酋和摩洛哥等案例,总结出五大关键赋能因素:长期产业愿景、需求保障机制、集群化布局、外资技术引进激励和初期政府补贴支持。提出可借鉴美印航空合作计划(ACP)模式,通过公私合营、国际标准对接及可持续技术研发,助力中国商飞等企业突破技术依赖,融入全球价值链。

◆ 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玉东《全球协同,共筑民机产业未来新生态》,强调当前民机产业供应链全球化特征显著,中国民机产业须坚持“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当前,产业面临供应链重构挑战,数字化和绿色化成为新趋势。沈飞民机通过数字化转型,搭建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建立分级分类供应商体系,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抗风险能力,并整合资源构建全生态产业集群。沈飞民机将实施四大协同战略,推动数字孪生、全球适航标准协同等技术应用,提升产业链弹性。中国民用飞机产业将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协同,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强化本土配套能力,为全球航空产业生态贡献中国方案。

◆ 沈阳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共享沈阳航空产业发展机遇》,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产业集团成立的背景、使命定位和已经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对于这个集团在沈阳航空事业中的影响与作用,充满期待,预祝取得成功!

◆ 中国商飞复合材料总师李东升《中国商用飞机发展探索与回顾》,李总代C909总设计师陈勇发言,回顾了以C909、C919为代表的中国涡扇客机的发展道路与初步经验,介绍了C909的最新业绩和以C909为基本平台、开发多款衍生型的新成就。

◆ 空客(天津)飞机交付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Christoph SCHREMPP《空客在中国》,指出当前中国航空业已强势复苏,2024年国内/国际旅客分别增长4%和2.3%,五一假期日均旅客达220万人次。中国民航局计划到2035年将机场数量从现有的270个增至400个,空客预测未来20年中国需新增9,500架飞机(年增5.2%)。目前空客在中国市场份额达55%,累计交付2,200架,待交付500架。在本土化布局上,空客天津总装厂成立17年来已交付近830架飞机(占全球产量1/3),涵盖A320和A350机型。中国现有2,300名员工、200家供应商,年采购额12亿美元。北京设有多功能中心,成都生命周期中心实现90%飞机回收率,苏州研发氢能等前沿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空客承诺2050年前实现减排63%、节能20%,所有天津交付飞机使用5%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通过AUS系统提升生产效率,计划将月产能从6架提升至12架,并将本地采购增加50%。

◆ 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Chris RUDD《航空业向更环保的复合材料迈进》,报告指出,复合材料及其在轻量化结构中的应用是低碳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为在更大力度上摆脱嵌入式二氧化碳排放和石油衍生品,须全面审视航空复合材料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重点剖析那些可通过加强创新或优化行业最佳实践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加速替代石油衍生原材料。通过一个具体实施的项目组合案例,展示了多种植物基材料替代方案在航空产品中实现碳减排的潜在效益,以及在保持产品性能与生命周期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广泛使用的可能性。

◆ 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专务/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彬《面向过程管控的大型特种飞机供应商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分析了作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之一的AG600水陆两栖飞机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在研制过程中,项目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按“四共原则”加强合作的做法。采取了多项供应商协同管控举措,包括构建完备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强化计划信息贯通、建立供应商协同门户、统筹规划供应商分层管理、细化过程管控、健全质量管控机制、推进交付进度等。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供应商交付质量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交付进度加快,成本降低。未来,公司将巩固成果,继续强化供应链安全稳定,并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以实现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交付。

◆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智能机器人技术在航空制造中的应用与展望》,阐述了超级智能体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超级智能体通过将人工智能嵌入物理载体,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和功能扩展,使人类仅需思维指挥即可完成智能体的构建与部署,彻底解放重复性劳动。其技术架构包含集成感知/计算/控制的智能芯片、人机共融机器人和智能化产线设备三大核心组件,形成智能工站、柔性产线、物流系统和具身工厂四大应用模块,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在航空制造应用中,已开发轮式双臂机器人和飞机燃油自动加注系统等解决方案,旨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现代工业体系新范式,最终实现制造全流程自主决策,使人类角色转变为创新设计者和系统优化者。

◆ 汇专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航空航天行业拓展部总监樊利辉《汇专超声绿色机床在航空航天领域难加工材料的创新应用》,分享了汇专超声绿色技术及最新研发产品,为新型材料的加工提供高效、高质、环保的全新解决方案。尤其是汇专自主研发的超声绿色数控机床及高性能工具,对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硬脆材料、难加工金属材料及各类材料的孔类加工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其超声钻系列产品,可有效解决航空航天部件装配制孔难题。

◆ 达索系统公司航空航天行业技术总监王晓红《数智创新,加速民机研制转型升级》,介绍了在AI赋能后所研发系统软件的新功能、新突破。作为与中国航空有着深厚渊源的国际公司,作为CATIA软件的全球提供者,达索系统公司愿与中国民机工业继续深度合作,并表达了诚意与若干承诺。

大会报告共21份,持续一天半,信息与观点新,无敷衍之作,听众注意力集中,堪称高质量论坛。报告者从全球民机产业格局与模式变化、重大技术发展趋势等不同侧面,介绍了相关情况,展示和表达了民机工业既竞争又合作的愿景与可能性。针对共性需要,还组织了“民机自动化和智能化装配及零件制造技术展望”专家嘉宾讨论(下图)。

中国民航较2019年同期复苏情况,引自Saddeep报告

我国民用无人运输机发展及沈阳高商载无人货机,引自王宇董事长报告

以沈飞民机一线科技人员为主,和国内外同行共同切磋交流民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研讨会”在另一间大厅同步举行,主题为“民机先进制造技术赋能民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近200人齐聚一堂,气氛热烈。主要演讲有:

◆ 中国商飞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工艺工程部部长李超《分析AI与大数据如何提升飞机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及质量控制》

◆ 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Chris RUDD《复合材料加工——一场技术与工程科学之旅(涵盖RTM、VARTM、纺织技术、热塑性复合材料、生物医学设备及最近的绿色复合材料)》

◆ 空客中国供应商发展经理刘湘宁《卓越航空》

◆ 西北工业大学王战玺教授《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研究》

◆ 中国商飞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部一级总监欧阳旭坡《民机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最佳实践的经验与心得分享》

◆ 宁波诺丁汉大学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助理教授Richard ADJEI《基于先进飞机设计、制造和装配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 中国商飞高级专家王建华《国外飞机OEM制造中习惯采用的协调工艺装配技术》

◆ 中国商飞高级专家林建鸿《航空领域复材应用的历史与发展回顾》

◆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智能制造过程中如何确保机器人高精度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 西北工业大学崔敏超教授《基于冷喷涂的航空再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等。

单看这里所列的报告题目,便知内容紧密契合民机工程实际,是一个有干货、有针对性的研讨会。议题围绕民机制造中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和提高工艺管理水平、解决协调工艺与部件互换等问题而展开。作为听众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对于报告内容反响强烈,与演讲者的提问互动不绝,确为一个难得的交流活动。

除互通有无、共话未来、各有所获以外,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值当今逆全球化潮流涌动,此次活动难得地颇具国际气息,席间见到十数位国外友人,并有六位国际人士做了报告。感到耳目一新,殊为可贵。

向Christoph(上)和Sandeep(下)先生赠送中国飞机邮集和C929飞机模型

与参加“研讨会”的中国专家王建华、林建鸿合影

与参加“研讨会”的Richard先生合影

与在“生态论坛”和“技术研讨会”上两做报告的Chris先生(左)已是第二次相会,上次是2025年1月15日在株洲(右为中国复材专家益小苏教授)

在“生态论坛”和“技术研讨会”上两做报告的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甘中学院长

联想思考,生态之路长长

由“民机工业生态大会”之名,引发我的联想思考,即什么是民机工业生态?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民机工业生态,以及怎样建设这样一个生态。

何为“生态”?“生态”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理解。就其本义,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构建起的系统。有时也专指环境的健康状况及其稳定性。阳光充沛,雨露丰盈,土肥野沃,清风浩然,遂使林茂树高,生机蓬勃,这就是好的自然生态。

而从社会与经济角度看,“生态”强调系统性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如果把“民机工业“比作树,初始的“民机工业生态”便是阳光、雨露、土壤和清风的合成,有了好生态,假以时日,拥有旺盛活力的“小树”会长成参天大树。而具有社会经济属性的“民机工业”,真实需要的是,国家意志的阳光、政策/市场的雨露、创新土壤之育和开放文化之风。

当一个国家的民机工业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的时候,它的自身表现也将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的有机组成,而能动地反作用于全社会、大体系。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民机工业生态”描述为,围绕民用飞机设计、制造、运营、服务等环节所形成的复杂产业体系和相关利益共同体,以及为确保其健康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能力和体制机制的总和。

我们甚至可以依照自身和环境这两个方面,将“民机工业生态”描述为相互关联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两个部分。“内”“外”共建,以“内”为主,以“外”助“内”,协同发力推进,方成生态大观。这时,由于“民机工业”的国际性、全球化特点,“外部生态”也更多地被视为国际环境了。

在当前历史阶段,我国民机工业内部生态建设,高度聚焦于,合理的产业链构建、集群式发展和区域协同布局,以及供应链韧性和适宜水平的自主保障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家禀赋、创新能力和基础工业与基础科技能够给予的支持。国家意志和政府政策对于民机工业分别产生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作用。如21世纪初以来,大型民机发展上升为坚定的国家意志,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与支撑条件,开启了生态建设新篇章。再比如,2019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关于民机机载设备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12月,为落实协议,中航民机机载系统工程中心产业基地建设在沪开工,计划2030年竣工,2040年达产,此举将对国家大飞机发展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产生重大影响。民机工业内部生态的发展还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紧密协作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开展。

当下的“外部生态”则主要指在一定的准则约束下,具备必要深度、广度和稳定性的国际合作和全球协同。大型民机工业是全球化的产物。一个项目,一款大型产品,不可能在一国一地区内封闭式发展,一国一地区也很难在纷乱的国际局势中独善其身。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外部生态,是促成双赢或多赢、促进民机工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形势极具挑战性,我国民机工业应从不利中寻找机会,变不可能为可能,挖掘新市场,抓住新商机,努力营造和改善外部环境。

按照上述认识,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民机工业生态在总体上,还处在发育与建设过程中。国内基础仍需加强,自身的“筋骨”不壮,自主能力不足;外部的竞争严峻,环境不够友好,尤其受意识形态和地域政治的冲击,面临一定风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民机工业生态,前路长长!但同时,由于国家意志统领下的20余年坚韧奋斗,已经有了良性发展的初步基础,生态建设前景看好。

以中国商飞、沈飞民机等为主体力量的中国民机工业,已构建起涵盖上游的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中游的飞机总装、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运营、维护、拆解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通过“主供+备份”模式,显著降低了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根据国情,培育了浙江西子航空等国内备份供应商,并已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如贵州航空产业城、上海虹桥产业园等。这些集群通过区域协同和专业化分工,大大改善了中国民机工业生态,也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是民机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民机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技术与管理综合水平。沈飞民机通过与空客的合作,特别是承担A220机身70%份额的制造任务,为世界民机工业做出独特贡献,也积累了大量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经验。同时,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本身也是民机产业生态的组成部分,如这次在沈阳成功举办的“2025年民用飞机工业生态大会”就吸引了国内外政府机构、飞机主机厂、零部件制造商等,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民机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世界民机产业正朝着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次“民用飞机工业生态大会“的主题为“创新赋能,突破绿色蓝天,全球协同,构建民机产业国际竞争新格局”,表明国际航空界,正在新旗帜下,克服困难,加强团结,既强化国家竞争力,又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最新努力。相信,这种努力必将见效,全球民机工业生态会趋于新一轮稳定和改善,从而为文明进步和全人类带来不尽的福祉。

来源:航空之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