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沙城南的老巷里,住着一位醉心古泉的武先生。他的收藏之路,始于十多年前在老家的一次偶然发现。当时武先生常去乡间走访,收集散落的老物件。一日在邻村农户家做客,见主人用一枚古铜钱包着腌菜坛子,铜钱上的 "中" 字印记引起了他的注意。农户说这是祖上传下的 "老铜板
在长沙城南的老巷里,住着一位醉心古泉的武先生。他的收藏之路,始于十多年前在老家的一次偶然发现。当时武先生常去乡间走访,收集散落的老物件。一日在邻村农户家做客,见主人用一枚古铜钱包着腌菜坛子,铜钱上的 "中" 字印记引起了他的注意。农户说这是祖上传下的 "老铜板",不知年代也不懂价值,只当是寻常旧物。武先生接过细看,发现币面铸有 "壹两" 字样,与常见的制钱面值不同,再结合币中央的 "中" 字(代表户部中央铸造),直觉这是枚罕见的试铸币。经过一番诚恳沟通,从农户手中收藏了这枚 "腌菜坛守护者", 或许正是留存的试铸样币,在岁月流转中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归乡。
这枚丙午户部中心 "中" 大清铜币壹两试铸币,堪称清末币制改革的微缩标本。其正面布局严谨:珠圈内 "大清铜币" 四字魏碑体端庄大气,中心阴文 "中" 字代表户部直辖铸造,上方环刻 "丙午" 纪年,两侧分列 "户部" 二字,下方 "壹两" 面值赫然在目,不同于常见的 "当制钱若干文",直接标明重量,彰显了清末尝试接轨银本位的改革意图。背面蟠龙图案更是精妙:五爪游龙昂首挺胸,鳞片以錾刻技法逐片雕琢,龙须随气流飘动,龙爪握珠处立体感极强,外圈英文 "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与中文面值相映,见证了东西方货币文化的碰撞。作为试铸币,其工艺水准远超流通币。采用英国伯明翰造币厂进口的雕模机器压制,币面平整度如镜面,边齿规整度达毫米级精度,文字笔画间毫无粘连,龙身纹路细如发丝却清晰可辨。历经百年沧桑,币面形成自然的 包浆,如同给钱币披上一层岁月的铠甲,包浆厚薄均匀,在凹处形成深色积淀,凸处则因摩挲呈现温润光泽,经专业鉴定,确认为未流通的原光试铸样币,保存状态堪称 "极美品"。
这枚钱币的诞生,紧扣晚清剧烈的货币变革。1906 年(丙午年),清廷面对各省乱铸铜币、银钱比价混乱的局面,决定推行 "两制" 货币改革,计划以库平一两为单位统一币值。户部造币总厂(天津造币厂)率先试铸了一批中心 "中" 字系列样币,包括银币和铜币,其中铜币 "壹两" 面值即为试验品之一。然而,由于传统制钱体系根深蒂固,"壹两" 面值与民间习惯的制钱换算复杂,且各省造币厂抵制中央收权,这场改革最终夭折,试铸币大多被销毁,仅有极少数流入民间,成为见证历史的 "活化石"。从收藏价值看,该币是研究清末币制改革的关键实物,填补了 "两制" 铜币的史料空白,存世量据统计不超过十枚,堪称中国铜元中的 "大熊猫"。其投资价值更在于不可复制性:随着古币收藏从 "玩版别" 向 "重史料" 升级,这类承载重大历史事件的试铸币成为顶级藏家的追逐对象,近年同类试铸币在拍卖会上屡创百万级高价,而此枚品相上乘的 "壹两" 铜币,更是具备长期增值的核心要素 —— 稀缺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谈及出手缘由,武先生坦言:"收藏就像接力跑,有些珍品需要更专业的呵护。" 近年来他专注于近代机制币体系研究,藏品结构有所调整,更希望这枚承载家族记忆与历史重量的试铸币,能进入顶尖藏家手中,让更多人领略晚清币制改革的风云变幻。此外,随着年龄增长,他也希望通过合理流通,为下一代藏家提供研究资金,形成收藏文化的良性循环。本次推文的优势正在于 :其一,故事真实可考,结合武先生的家族背景与收藏经历,赋予钱币人文温度;其二,专业解读深入,邀请钱币学家对币面特征、历史背景进行权威考证,附高清显微图,确保可信度;武先生特别强调:"希望找到真正懂它的人 —— 这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让历史信物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来源:钱币鉴宝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