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5日至16日,黔东南州气象局联合凯里市第一中学开展了一场气象科普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以“薪火传承·气象万千·侗苗雅韵研学行”为主题,该校高一、高二年级2800余名师生走进黔东南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跨学科融合,激发青少年探索气象科学的热情,为
5月15日至16日,黔东南州气象局联合凯里市第一中学开展了一场气象科普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以“薪火传承·气象万千·侗苗雅韵研学行”为主题,该校高一、高二年级2800余名师生走进黔东南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跨学科融合,激发青少年探索气象科学的热情,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注入青春力量。
黔东南州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集“观、学、做、悟”于一体的实践平台。从凯里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仪器到人工增雨作业装备,从气象数据采集到气象服务模拟,学生们在气象科普老师的引导下,系统了解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
活动中,学生们分组参观了气象观测站、气象台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展示区,通过专家讲解、视频演示和互动体验,深入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流程、强对流天气形成原理以及人工增雨技术应用。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气象不仅是预测阴晴冷暖,更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千里眼’。”凯里一中高二(4)班田靖同学在模拟增雨操作后激动地表示。
在凯里国家气象观测站,百叶箱、雨量筒、风速传感器等设备成为学生们的“新课本”。气象科普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数据应用。“风速传感器每秒能捕捉多少次风力变化?”“气温、湿度传感器为何要放在百叶箱内?”面对学生们的提问,气象科普老师逐一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展示区,学生们近距离参观人工增雨火箭装备,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模拟火箭发射操作。“催化剂如何影响云层降水?”“增雨作业如何缓解干旱?”学生们边操作边思考,科技与天气的“对话”令他们惊叹不已。此外,《强对流天气特性》《带你了解人工增雨》等科普短视频的展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们对极端天气防御的认知。
凯里一中教师罗康峰说:“跨学科实践让学生跳出课本,真正理解气象与地理、物理、信息技术的融合。人工增雨演示不仅展示了科技的神奇,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服务于民生的价值。”
“通过实地探究,学生不仅能提升科学思维,还能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活动策划负责人表示。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科普实践,更是一次教育创新的尝试,知识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科学精神在互动中生根发芽,同时点燃了无数青春梦想。接下来,黔东南州气象局将联合更多学校开发系列化、主题化的研学课程,并计划增设“气象小主播”“气象科普知识竞赛”等特色项目,持续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通讯员 杨昌达
编辑 戴正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来源:梦想织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