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的洛阳城,当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游人摩肩接踵,纷纷在花前驻足流连,争相与花儿打卡拍照。侯小改也像许多爱花人一样,在这个春天追逐着一场场的花事,不同的是别人赏花只看花,她却看花又看叶,连茎和根都要看,说是赏花,倒更像是“相面”。
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节盛大开场,侯小改也开启了“忙碌”模式。她要趁花开时节探索牡丹的秘密,让牡丹品种更丰富、色彩更鲜艳。
侯小改: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农学院(牡丹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三八红旗手
4月的洛阳城,当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游人摩肩接踵,纷纷在花前驻足流连,争相与花儿打卡拍照。侯小改也像许多爱花人一样,在这个春天追逐着一场场的花事,不同的是别人赏花只看花,她却看花又看叶,连茎和根都要看,说是赏花,倒更像是“相面”。
矮化牡丹走俏市场
2006年,侯小改与牡丹正式结缘,那年她博士毕业,决定专做牡丹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地处洛阳,牡丹是洛阳的名片,也是洛阳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功臣。牡丹不仅是观赏植物,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油用价值,可以说全身是宝。”
每年牡丹花开,是侯小改团队最忙的时候,“根本顾不上赏花,一堆事等着去做”。侯小改要带团队采集大量试验材料,对牡丹花期、花色、花型、花香等样本进行性状调查;还要挑选优质牡丹的父本母本做杂交育种,培育花期更长、花香独特、抗逆性强的牡丹新品种;花开授粉、收种、播种,待种子出苗后再移至花田,最后才能静待花开。而一株牡丹从出苗到开花至少需要四五年,其间还要进行各种花间管理,花开后再从优质后代中选出单株,观察性状的稳定性,再嫁接繁殖,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成功培育一个牡丹新品种起码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侯小改矢志不移、热爱在线,牡丹新品种不断在她和团队手中诞生,“今年我们又申报了三个牡丹良种,主要针对花期、花色、花香做了改良,或许明年牡丹节,新品种就能与游客见面了。”
矮化牡丹是侯小改团队一直研究的课题之一。牡丹植株高大,不便携带,如果将牡丹变矮变小,就可以成为居室花卉,从而走进千家万户,为牡丹种植开辟新的产业链。
这个过程同样漫长。首先要筛选品种,寻找哪些牡丹适合微型盆栽。牡丹根系发达,喜欢疏松的土壤环境,种在盆里管理不好就会影响生长质量。另外还要研发适合牡丹生长的基质,做好水肥配比,调控生长节奏,使株型更加紧凑和矮化。“总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矮化牡丹产业化,一系列配套措施必须跟上。”经过多年摸索,牡丹矮化盆栽技术日趋成熟,这种“迷你版”牡丹微型盆栽正在市场走俏。
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牡丹喜光却不耐晒,夏季高温会对牡丹造成伤害,导致牡丹枯萎或来年开花又小又少。长期栽在盆里,养分供应不足,同样也会影响牡丹生长。“所以我们还需攻关,解决盆栽牡丹的‘苦夏’问题。”
牡丹花大、色艳、形美,素有“国色天香”之称,作为牡丹研究专家,侯小改希望做大做强牡丹产业。之前江浙一带曾引进洛阳牡丹,无奈南方高温潮湿,牡丹水土不服,不及在中原长得旺盛,因此培育抗高温高湿的牡丹也被侯小改列入攻关目标。
侯小改带研究生做牡丹培育
让牡丹油走进厨房
油用牡丹种植也是侯小改近年的攻关方向。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型木本油料作物,牡丹籽可以榨油,是一种高端食用油,油中所含的a-亚麻酸是人体所需的必要物质。但油用牡丹种植一直不成规模,原因是牡丹籽产量低且不稳定。
牡丹是异花授粉,自交结实率低,同时牡丹花还有单瓣、半重瓣、重瓣之分,重瓣度高的品种,雄蕊瓣化程度也高,因此无法授粉,也无法结籽。但作为油用牡丹材料的凤丹和紫斑则不同,这两种牡丹的花朵都是单瓣,花瓣少,雌雄蕊正常,花粉量大,花蕊呈“开放式”,方便授粉,固能结籽。不过大自然造物有时很“拧巴”,牡丹虽美,却没有蜜腺,对蜜蜂吸引力较小,自然授粉不充分,牡丹籽产量也不高。
一个偶然发现让侯小改找到了突破口。她发现大面积种植的油用牡丹在城郊与丘陵山地结籽量明显不同,丘陵山地往往更高。这是为什么呢?一次,侯小改到山区采集试验材料,发现山区油用牡丹试验田旁边种有大量油菜花之类的蜜源植物——蜜源植物能给蜜蜂提供花蜜、蜜露及花粉。养蜂人在此安营扎寨,引来大量的蜜蜂在田里采花酿蜜。
蜜源植物有大量的花蜜,是蜜蜂的最爱,而对于没有蜜腺的牡丹花,蜜蜂则不感兴趣。不过蜜源植物与油用牡丹“比邻而居”,蜜蜂有时顺便也会到邻居家“串个门”,无意间就帮牡丹授了粉,因而提升了牡丹的结籽量。
原来小蜜蜂居然是提高油用牡丹产量的关键!循着这个有趣的发现,侯小改率团队对油用牡丹蜜蜂授粉开展了大量技术研究。经过长达8 年的试验,证明补充蜜蜂授粉可助力凤丹产量显著提高。“一亩油用牡丹配上一箱蜜蜂,成本仅增加50元,牡丹籽量亩产却能提高到500斤!”
目前油用牡丹产业化尚在起步阶段,但牡丹籽产量的提高无疑会推进产业化发展。也许不久的将来,牡丹油就会进入我们的厨房。
与花为伴人不老
说起牡丹,侯小改滔滔不绝,仿佛不是在说花,而是在说自己的孩子。
花卉大多有香气,而每种花卉的香气又不一样。侯小改说,花儿之所以香,是因为含有多种挥发性芳香类物质,化合物不同和比例不等让花香产生了各种差异。那么,牡丹花香是怎样的?它是由哪些芳香类物质组成的?带着这些问题,侯小改率团队对300多个牡丹品种花香成分进行了研究,用科技手段为牡丹花香画出了“基因图谱”。“弄清这些花香成分,就可以针对性地开发香精、香料、花茶、纯露等牡丹系列产品,拉长牡丹产业链。”
洛阳红花型饱满,色泽艳丽,是洛阳牡丹主要品种之一,过年时家里摆上一盆洛阳红,红火喜庆。但洛阳红有个短板:花香过于浓郁,浓得甚至会呛鼻子。想让它既能远观又能近瞧,必须调控它的花香,让香味变得清淡。侯小改率团队对洛阳红花香成分检测分析,发现“呛鼻子”是因为有一种苯环类物质在“作怪”。团队通过探索调控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减少了苯环类物质含量,从而改善了洛阳红的味道。“现在洛阳红好看又好闻。”
花期是牡丹重要的观赏性状,也是牡丹价值的重要因素,唐诗言“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招人喜欢,花期却不长,盛花期也就一周左右。为延长牡丹花期,侯小改率团队通过对牡丹花期性状的遗传及分子调控机制解析,培育牡丹早开或晚开品种,让牡丹次第开放。“今年我们的新品种中有一个就是早开牡丹,这种花3月下旬就可以开了。”
侯小改与牡丹已经打了快20年交道,天天与花为伴,让她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态,“天天看花人不老”。她说自己从事的是一份美丽的事业,而美丽是没有尽头的,“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远源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培育牡丹新品种”。而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大大缩短了传统育种时间,新品种推出步伐不断加快,牡丹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让洛阳牡丹开遍大江南北,这是侯小改的梦想,但因热爱,追梦之路并不遥远也非漫长。
来源: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