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叶堡镇石节子美术馆:黄土褶皱里的文明之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5:32 3

摘要: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叶堡镇,有一个仅有13户人家的小村落——石节子村。这里,海拔1300多米,依山势分布在八层台地,因村边花岗石,一台一节,故而得名。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喧嚣的展厅,却以13户人家的院落为画布,以黄土崖壁为宣纸,将生活的肌理化作永恒的艺术。

在甘肃天水秦安县叶堡镇,有一个仅有13户人家的小村落——石节子村。这里,海拔1300多米,依山势分布在八层台地,因村边花岗石,一台一节,故而得名。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喧嚣的展厅,却以13户人家的院落为画布,以黄土崖壁为宣纸,将生活的肌理化作永恒的艺术。

石节子的艺术,是黄土与汗水的交融。土崖上,村民靳彩琴与中央美院博士生合作的浮雕《是你的也是我的》,将“金马跃出则村兴”的古老传说凝固成永恒。九载风雨,金马昂首,见证着村庄因艺术而起的蜕变,而这一切,始于“逆行者”艺术家靳勒。

作为石节子村走出的首位大学生,成为省城大学教授的靳勒,始终探索艺术与乡村的联结。当他提出“用艺术改变村庄”,却遭遇村民一致反对。为打破认知壁垒,他带领村民从北京、上海的都市美术馆,走到曼彻斯特、卡塞尔的国际展览现场。在德国一家美术馆,一场大雨中,村民望着窗外的回答“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让靳勒顿悟:艺术必须扎根生活,解决村民生存需求。

回国后,靳勒用坚持与热爱打动村民,大家齐心协力修路、架灯,为艺术进村夯实基础。2009年,石节子美术馆落成,13户院落变身13个分馆,山水田园、日常劳作皆成展品。村庄迅速走红,却面临“流量”无法转化为“收入”的困境。靳勒再次带领村民探索,发展民宿、饮食,售卖土特产与文创产品,实现艺术与生活深度融合。如今,村民农忙耕作,闲时创作,农产品与手工艺品销路畅通,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经荒芜的石节子村,在艺术甘霖的滋养下,完成了从沉寂到觉醒的蜕变。村民从“沉默的旁观者”变身“主动的创作者”:李保元在花椒展上朗诵诗歌,靳林珍用花椒枝编织拐杖、葫芦雕刻传递祝福;曾经的垃圾堆变成雕塑群,土墙涂鸦与文创产品点亮生活。

艺术不仅重塑了村容村貌,更带来经济收益,让秦安花椒品牌飘香全国。太阳能路灯下,游客与村民的笑容交织,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石节子对艺术乡建范式的大胆突破。它打破“文化下乡”的单向灌输,构建起“文化共生”新模式:艺术家与村民平等对话,共同创作《大地之眼》;花椒香囊、陶罐摆件等文创产品,实现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良性循环;艺术成为代际沟通的桥梁,老人传承手艺,青年玩转直播,传统院落变身艺术民宿。

2024年,石节子村入选“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成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标杆。这份荣誉背后,是17年的坚守与接力。靳勒虽已离世,他播下的火种仍在燃烧:新一代乡建人打造“共享小院”,将艺术与旅游结合;高校师生驻村创作,用废弃材料雕琢大地艺术;村民自发组织诗会,孩子们用方言朗诵写给大山的诗。

在这里,艺术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的必需品;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文明的实验室。当靳勒将“美术馆”的牌子嵌入黄土崖壁时,他宣告着乡土文明的复兴之路——不在于复制城市的繁华,而在于重新发现土地与人的价值。当我们拆掉“美术馆”的围墙,打破“艺术家”的标签,会发现真正的乡村美学,藏在村民握过锄头的手里,飘在花椒树的香气里,长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里。

愿每一个村庄,都能像石节子一样,在时代的风雨中守住根脉,在艺术的滋养中长出新芽。因为乡村的未来,从来不在别处,就在那片充满希望的泥土里,在每个热爱土地的人手中。

来源:天水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