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 | 对话陈湘波:用水墨这把古老的钥匙,开启通向未来文明的“虫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4:56 3

摘要:第15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的总开幕式于2025年5月13日在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举行。联合国、巴黎市政府的高级官员和所有参展艺术家等重要嘉宾都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各大官方媒体进行报道。

展览

Clin d'oeil du festival

第15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

策展人

Carla Arigoni

Yanni CHEN

主办单位

巴黎一区文化委员会

支持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巴黎中心政府

地址

王尔德艺术中心

Wilde Art Center

4-6 Rue François Miron Paris 75004

展览日期

11h-19h,2025年5月15日至5月25日

开幕式

18h,2025年5月15日

第15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的总开幕式于2025年5月13日在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举行。联合国、巴黎市政府的高级官员和所有参展艺术家等重要嘉宾都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各大官方媒体进行报道。

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语境中,陈湘波是一位兼具传统根性与当代眼光的艺术家。他以深厚的工笔修养与诗意的文化意识,通过水墨语言探寻时间的质感与文明的回响。作为创作者、教育者与公益推动者,他的艺术实践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全球语境中不断拓展东方艺术的当代表达。

陈湘波 Chen Xiangbo 《爱莲说之一》

50cm×50cm纸本设色

在2025年第十五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期间,陈湘波老师应邀参展,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象与视觉语言,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时间”“文明”与“记忆”的东方式冥想体验。以下是联合策展人陈艳妮与艺术家陈湘波展开的深度对话,让我们一起聆听陈湘波讲述对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之道,以及他在艺术创作、策展与教育之间的多重思考。

陈湘波《时间的痕迹》

288cmx88cmx4纸本设色2025年

陈艳妮:在您的创作中,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并行共生,构建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您如何理解这种融合所承载的意义?传统文化在您的艺术实践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陈湘波:我的艺术实践始终在寻找一条连接传统与当代的精神脐带。在这次展出的《时间的痕迹》的创作中,工业文明遗留的电线和电线杆与古老星象图谱形成时空叠影,这既是对文明演进的视觉追问,更是对水墨艺术当代性的深度探索。

传统文化于我而言,是流淌在宣纸纤维中的文化基因密码。传统水墨的“气韵生动”不是束缚创作的镣铐,而是滋养创新的母体。我在作品中保留了星象图谱的符号系统,暗合现代电网的几何结构,又打破了线性时间观。传统笔墨的皴擦点染技法,在表现工业文明遗留的电线和电线杆时获得了新的生命,焦墨的苍劲与宿墨的氤氲共同构建出工业文明的肌理图谱。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文化记忆的重组再生。当观者发现北斗七星的排列与电线和电线杆形成视觉同构,传统星象学中的概念获得了现代性转译——我们既在仰望星空,也在凝视人类文明投射在大地上的印记。水墨媒介特有的时间性特质,让宣纸上的墨痕成为记录文明变迁的活体档案,每一道渗化的墨迹都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艺术实践构建着跨文化理解的视觉桥梁。巴黎观众在面对工业废墟与星象神话的并置时,既能感受到东方美学对“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也能理解人类文明发展中共通的阵痛与觉醒。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化作激活当代艺术语言的催化剂,让水墨艺术在当代性表达中完成文化身份的确认与超越。

最终,这种融合指向艺术创作的终极使命,是在解构与重建中寻找文明对话的可能。当传统星图的永恒性遭遇工业文明的短暂性,水墨艺术便成为承载这种哲学思辨的绝佳载体,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都能在墨色氤氲间,触摸到人类文明共通的精神脉搏。

陈湘波 Chen Xiangbo 《玄之二》

182cm×98cm纸本设色2021年

陈艳妮:您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作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国际交流中应承担的角色与可能性?

陈湘波:中国传统艺术在我看来是一座需要不断重建的“跨文化桥梁”,其角色已从单维度的文化展示,进化为多元文明对话的“翻译者”与“共鸣箱”。《时间的痕迹》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的展出,正是这种“需要不断重建的‘跨文化桥梁’”的是好实践。

当巴黎观众面对作品中的工业电线杆与星象图谱时,他们首先接触的是一种“去符号化”的视觉语法。传统水墨的笔墨体系在此转化为跨文化解码器:焦墨勾勒的电线和电线杆肌理,既保留了“屋漏痕”的书写性,又暗合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质感追求;星象轨迹的处理,既呼应东方星象图谱的智慧,又与西方星座神话形成平行叙事。这种转化证明,传统艺术不应是文化输出的预制件,而应成为可被重新编码的“文化DNA”,可以在跨语境传播中自我复制与变异。

在全球化语境中,传统艺术需要建立与当代生存经验的直接关联。《时间的痕迹》将电线与电线杆这一工业文明遗迹纳入水墨体系,实质是构建了东西方共享的“现代性乡愁”。当法国观众在斑驳的电线杆上联想到塞纳河左岸的铸铁路灯,传统水墨的当代性便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记录人类共同生存体验的“视觉年轮”。这种创作策略揭示:传统艺术的国际角色不在于固守东方意象,而在于发现不同文明中的“同构性创伤”与“共振性记忆”。

我选择星象作为创作母题之一,正是看中其作为人类最古老“元语言”的普世性,水墨媒介的渗化特质也恰好消解了文化边界的刚性。这种创作实践表明,中国传统艺术要成为国际交流的有效载体,需主动寻找不同文明中的“元叙事”交集,让笔墨成为绘制人类文明的共通媒介。

在巴黎的展陈设计中,策展人通过展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香氛氤氲与光影交织中,营造出东方韵味的冥想场域,为全球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与心灵的体验,这种欣赏和体验过程暗合中国哲学“天人感应”的观念,同时创造出属于数字时代的“沉浸体验”。这种尝试证明,传统艺术的国际角色不应停留在“被欣赏”的层面,而应成为激活观众文化记忆的“催化剂”,让不同背景的观者在互动中完成文化身份的暂时性重构。

我深信中国传统艺术的未来角色,将是既保持水墨媒介的文化特异性,又具备与其他文明基因重组的开放性。并通过《时间的痕迹》在2025年第15届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展出,让传统艺术完成了从文化符号到文明对话者的本质跃迁。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实践,或许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诗意的注解。

陈湘波 Chen Xiangbo 《工业时代的记忆》组画

1000cm×200cm纸本水墨2021年

陈艳妮:您发起的“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已支持多个艺术相关的公益项目。从您的经验来看,艺术在社会公共领域中能发挥哪些独特价值?

陈湘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上谈论艺术的公共价值,恰似在宣纸上晕染墨色——既要把握水墨流动的偶然性,更要理解纸张承托的必然性。我通过“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的实践,我逐渐意识到艺术在社会公共领域扮演着“文化毛细血管”的角色:它渗透于社会肌理的褶皱深处,以非功利的方式重构着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我曾参与在深圳开展的“艺术介入特殊教育”项目中,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已看到的、想到的事物幻化为笔下的图像。这种绘画不是简单的艺术治疗,而是构建了“创伤转译”的视觉通道,艺术也成为容纳集体记忆的容器,让社会创伤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缓释。公益基金支持的“艺术介入特殊教育”项目更印证:自闭症儿童在绘画时展现的专注力,恰恰证明了艺术作为“非语言沟通媒介”的独特价值。

《时间的痕迹》的创作灵感正源自公益基金在深圳组织的“工业遗址写生计划”。当法国观众通过作品中隐藏的深圳工业遗迹的历史图像时,艺术成为了超越语言的文化基因图谱。这种创作实践证明:艺术公益不应止步于表层的文化展示,而应成为构建全球公民意识的“文化酵母”,让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创作中完成身份认同的柔性重构。

我想艺术公益的真谛不在于创造多少件作品,而在于激活多少双发现美的眼睛。当水墨的氤氲渗入社区的砖缝,当星象的光辉照亮工业废墟,艺术正在完成其最深刻的公共使命:它不是悬浮于社会之上的精神奢侈品,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种子,在公共领域中生长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根系。这种扎根,或许正是对艺术社会价值的最好诠释。

陈湘波 Chen Xiangbo 《静寂时节-1》

81cm×55cm纸本水墨2020年

陈艳妮:您不仅活跃于创作,也长期从事策展与艺术教育工作。这些不同身份是否彼此影响?是否为您的艺术视野或创作方式带来新的启发?

陈湘波:我想自已不同身份的叠合状态,就恰似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既保持着各自身份的独特肌理,又在交融中催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化学反应。

当我以策展人身份创作“工业记忆与宇宙想象”主题展时,发现电线、电线杆与星象的并置关系,远比作为个体艺术家时的想象更为复杂。这种认知直接投射到《时间的痕迹》创作中:原本预设的工业废墟符号,在策展语境下演变为连接不同文明的“视觉锚点”。策展经验教会我如何构建作品的“对话场域”——在巴黎展陈设计中。在展场所处的相对封闭空间里,首先通过映入眼帘的是作品宏大尺寸带来的震撼,作品占据空间周边位置,环境布置围绕作品展开,我们通过香薰、灯光一起的香氛氤氲与光影交织中,就能构建出东方韵味的冥想空间,开启了一场关于时间、文明与记忆的深度冥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用荧光墨水描绘进行创作的创意,意外成为我突破传统水墨媒介的契机。当00后学生将AR技术引入自已创作中,我意识到代际差异中的认知盲区恰是艺术创新的沃土。也促使我在《时间的痕迹》的展示现场,通过香薰、灯光一起构建出东方韵味的冥想空间,在这里,一方面,为观者提供了摆脱外界喧嚣、专注欣赏作品与内心思索的空间,感受画家通过笔墨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实现与作品深度对话;另一方面,东方韵味的营造与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相得益彰,东方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等哲学思想,在这个空间得到充分体现。观者身处其中,仿若穿越时空,置身充满诗意与智慧的东方世界,在欣赏作品之际,还能进行一场心灵的冥想与洗礼。沉浸式的的体验,正是在教学相长与学生沟通后的直接产物。

现在,我认为自已这这三种身份如同水墨中的“三矾九染”:策展是勾勒轮廓的矾水,固定创作的文化坐标;教育是层层积染的墨色,赋予作品社会厚度;创作则是破墨而出的生机,让前两者的积累获得艺术生命。这种身份的辩证运动,最终在《时间的痕迹》中凝结为独特的艺术语法——当工业文明与星象神话在宣纸上达成和解,策展人的空间智慧、教育者的社会洞察、创作者的审美直觉,共同完成了这场跨越身份界限的艺术对话。

陈湘波 Chen Xiangbo 《寂》组画

178cm×98cm×3纸本设色2022年

陈艳妮:作为在深圳多年的艺术家,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也有诸多实践。您如何看待这个区域对艺术生态和文化创新的推动?

陈湘波:这个问题让我的思绪飘回深圳的某个深夜——工作室的玻璃幕墙外,腾讯大厦的灯光与北斗七星的轨迹在夜空中形成奇妙的重叠。这种时空交叠的视觉经验,恰是大湾区赋予艺术生态的独特馈赠: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创新的“引力场”,让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科技与人文在此形成量子纠缠般的创新效应。

大湾区的城市群如同文化创新的“超导回路”,将不同城市的能量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电流。香港的国际化、澳门的多元文化、广州的岭南底蕴、深圳的科技基因,在《时间的痕迹》创作中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法:工业电线和电线杆的几何结构暗合港珠澳大桥的力学美感,传统星象图谱与深圳卫星导航系统的数据流形成视觉共振。这种跨城能量转换,在每年举办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当香港建筑师用竹构重现岭南宗祠,当深圳艺术家用3D打印重构客家围屋,大湾区正在成为传统再造的“创新工坊”。

在深圳,我曾将《荷·晚晖》中的的图像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装置。这种创作实践揭示:大湾区的科技生态为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维基”。在深圳,艺术家可以与华为腾讯等AI工程师、大疆无人机团队展开跨界对话,共同在大湾区科技土壤孕育的艺术新物种。

我愈发感受到大湾区文化创新的深层逻辑:它不是简单叠加地理单元的文化产能,而是构建起一个让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对话、让代码与笔墨共振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大湾区文化创新的“基因图谱”里,每个城市都是文化创新的“创新极”,每条边界都是文化交融的“转换界面”,每个创作者都是文明对话的“节点”。这种创新生态,或许正是大湾区对人类文明进程最独特的贡献。

陈湘波 Chen Xiangbo《荷·晚晖》

41cm×53cm绢本设色

陈艳妮:此次巴黎多元文化艺术节,您带来了哪些作品?它们在构思与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灵感或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陈湘波:我想我此次参展的不仅是一幅作品,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当工业时代的钢铁脉络遇见千年星象的浪漫图谱,当深圳的电线杆在塞纳河畔与埃菲尔铁塔的倒影重叠,这幅作品承载着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

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关山月美术馆筹建期间,我参与工地现场的拆迁,当晚上我来到准备拆迁的现场,我用手电筒的光束划过生锈的电闸箱,废弃的电线和电线杆以及斑驳的金属表面竟浮现出类似敦煌星图的自然锈迹。这种偶然的视觉重合,让我意识到工业文明与传统星象图谱共享着某种“时空折叠”的逻辑——电线与电线杆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图腾”,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星象柱”?

画面中央那些扭曲的电线杆,原型是关山月美术馆建设前拆迁时遗物。在创作过程中,我将工业废料转化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这种创作伦理,与巴黎蓬皮杜中心“工业美学”的收藏理念不谋而合。

我认为《时间的痕迹》早已超越了单幅作品的范畴。它是深圳速度与巴黎浪漫的相遇,是电磁信号与水墨氤氲的缠绵,更是人类对星空永恒凝视的当代注解。当巴黎观众在这幅作品前驻足,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工业时代完成的“精神还乡”——我们终将以水墨为舟,在钢铁森林中重寻属于全人类的星空。

陈湘波 Chen Xiangbo 《工业时代的记忆》

陈艳妮:您的艺术创作在坚守水墨媒介的同时,也不断融入当代视觉语言与当代语境表达。在不同系列的探索中,您的创作重心或表达方式会随之发生哪些变化?

陈湘波:我望着展厅中《时间的痕迹》在灯光下泛起的氤氲墨色,突然意识到这幅作品恰似我创作生涯的隐喻——它既是对传统水墨媒介的坚守,也是一场持续四十年的“当代性突围”。我仿佛看见不同系列的作品在时光长河中次第浮现,每一幅都标记着艺术语言的进化轨迹。

在《时间的痕迹》我将视角推向更宏大的文明维度:工业电线与电线杆既是能源传输的载体,也是当代社会的“新图腾”,与星象图谱的并置,暗含着从农耕文明到数字时代的生存隐喻。

通过对《时间的痕迹》创作与思考,我愈发理解这种创作流变的本质:它不是风格变迁的表象,而是一场持续四十年的“艺术考古”——从宣纸纤维中打捞工业文明,并重构星象神话,最终在水墨氤氲间完成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当代注解。当巴黎观众在这幅作品前驻足,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中国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完成的“精神还乡”。这种创作重心的永恒流动,或许正是艺术生命力的终极密码。

陈湘波 Chen Xiangbo 《工业时代·网》组画

69.5cm×69.5cm纸本设色

陈艳妮:目前您是否有正在筹备的新计划或新的艺术探索方向?在未来的创作中,有没有特别希望尝试的主题或表现媒介?

陈湘波:望着展厅中《时间的痕迹》,我正在酝酿的二个创作维度。这些未竟的探索如同宣纸上的留白,既是对《时间的痕迹》的延伸,更是一场向未知领域进发的“艺术考古”。

记得我在深圳国家基因库的采风经历,让我萌生将生物科技融入水墨的构想。未来计划与华大基因合作,提取深圳特有物种(如黑脸琵鹭)的基因序列,将其转化为动态水墨装置。当观众可触发传感器,基因数据将驱动机械臂挥毫,在宣纸上实时生成“生物星图”。这种创作不是简单的科技嫁接,而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诠释——当水墨遇见DNA,传统笔墨的随机性与生命编码的确定性将形成震撼对话。

同进我将探索与腾讯等科技企业合作的“水墨元宇宙”项目,努力构建跨维度的创作实验。观众可通过脑机接口设备,用意念操控虚拟水墨的流动方向,这些数字笔触将实时转化为NFT作品,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大湾区生态修复。这种创作突破了物理媒介的局限,让水墨艺术成为连接意识与物质世界的“虫洞”。

我认为:艺术创作的终极疆域,不在媒介的边界,而在对生命本质的叩问。无论是生物基因的解码、工业废墟的重生,还是宇宙辐射的转译,这些探索本质上都在完成同一件事——用水墨这把古老的钥匙,开启通向未来文明的“虫洞”。艺术终将证明:它不仅是时代的镜像,更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永不熄灭的“精神星图”。

(来源:PHILART Agence)

艺术家简介

陈湘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艺术中心(中方)主任、一级美术师(技术二级)。2022年、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主视觉形象“瑞虎”、“兔圆圆”总设计,2024年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logo、吉祥物总设计。2023年第二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目前担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第七届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慈善会(深圳市关爱基金)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发起人,深圳市六届、七届人大代表。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