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1亿,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触网”的主要入口。相关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知识获取、社交表达。
中国网5月21日讯(记者 张艳玲)“说多了他就烦”“不敢管太多怕他看不到好的内容”……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很多家有儿女的父母们都有这样的困惑。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1亿,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触网”的主要入口。相关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知识获取、社交表达。
孩子沉迷短视频怎么办?如何将短视频变成提升孩子认知的正向工具?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
短视频并非“原罪”
5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的《青少年短视频健康使用家长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回应了上述问题并给出破解路径。在《指南》发布仪式上,与会嘉宾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与会嘉宾认为,短视频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家长如何科学引导,让孩子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引导其正确使用短视频,增长知识,提升认知。
短视频本质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对待和运用。优质内容可成为知识传播、视野拓展的渠道,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合理使用能辅助学习、激发兴趣。若短视频内容低俗、成瘾性强,使用者缺乏自控力、过度沉迷,则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指出,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兼具放松身心、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等多重功能,且具有正、反两方面特性。短视频为青少年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助其通过社交和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与特长;优质科普类短视频可补充学校教育未覆盖领域,帮助青少年接触前沿知识和小众学科,拓宽视野。另外,青少年长期被动接受网络信息,不利于形成深度和主动思考习惯;缺乏家长科学引导时,可能受不良价值观侵袭;部分失控的青少年沉迷网络,可能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
《指南》指出,家庭教育网络素养实践要坚持三大原则:注重规则和引导相结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
关键在于科学引导
家长如何科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短视频?《指南》给出操作性强的路径: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强化隐私保护意识、家长以身作则执行规则。
《指南》指出,不要单方面命令孩子,家长和孩子可共同制定短视频使用规则,明确可看条件(如写完作业后)、内容类型(科普、手工教学、艺术欣赏类等)、时长(建议30分钟),结合家庭实际设定“适度使用”边界。教会孩子判断视频质量(查来源、找证据、防套路),鼓励他们参与视频制作,通过理解创作环节增强对信息的辨别力。提醒孩子拍摄时关闭手机定位、避免暴露校区大门、校服logo等敏感信息,防止隐私泄露。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面对不断演进的网络内容形态,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亟须同步提升;但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引导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何玲指出,短视频时代信息无法屏蔽,孩子需学会筛选信息,同时警惕“信息茧房”。她强调,父母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对孩子影响深远。针对孩子刷短视频问题,需做到“三慎”:慎初,制定明确规则,规范使用边界;慎微,强化日常管理,关注使用细节与时长;慎独,培养孩子独处时自觉坚守规则的意识。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助力青少年成长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国平指出,短视频本身并非“原罪”,其正向作用需短视频内容制作、家长引导与平台监督协同发力。他强调,若家长未能通过高质量陪伴为孩子提供优质选择,孩子可能更易沉迷短视频。
与会家长代表认为,在网络、短视频及AI时代,科技本身无对错,孩子独立使用手机不可避免,教育需“疏”而非“堵”。家长与其焦虑或强硬管控,不如以高质量陪伴传递家庭温暖,减少孩子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同时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明确时长、场景并设定“无手机时间”,以开放心态引导孩子将短视频用于查找资料、表达观点,使其成为正向工具。此外,家长需避免过度代劳,重视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因包办时间管理、限制手机使用等行为易剥夺孩子自主意识,反而增加未来沉迷风险,而自主能力的培养才是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有效“防火墙”。
“温柔而坚定”落实,家长需以身作则
《指南》还强调了良好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并提出家庭进行短视频健康使用教育的核心共识,特别提出,规则制定后要“温柔而坚定”落实,家长需以身作则,避免自身沉迷刷视频却限制孩子使用。家长与其充当“监工”不如成为“队友”,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讨论视频内容,帮助他们正确辨别短视频质量。尤其是,与其一味责备孩子沉迷短视频或未遵守使用规定,不如关注孩子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指出,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护航模型”,家长应关注孩子在自尊、自我认同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进而与孩子建立稳定而积极的情感连接。
《指南》还提出,家长也可借助技术手段辅助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比如,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在未成年人模式中进行个性化设置等。
“帮助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灵活调整引导方式。”方增泉强调,家长应成为孩子现实与数字生活中的支持者。相比一味管控,理解、支持与陪伴往往更能产生积极影响。
编审:蔡晓娟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