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斑驳的文物遇见青春的眼眸,当凝固的历史碰撞跃动的灵感……5月17日至19日,由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联合指导,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古韵长安·风雅中国”首届博物馆美育文化节举行。
当斑驳的文物遇见青春的眼眸,当凝固的历史碰撞跃动的灵感……5月17日至19日,由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联合指导,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古韵长安·风雅中国”首届博物馆美育文化节举行。这场绽放异彩的美育盛宴,作为该校校园文化与文博艺术的首次深度对话,以“让文物说话,让美育入心”为脉络,勾勒出高校师生与历史文明的双向奔赴。
据悉,本次文化节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在守护历史根脉、传播文明薪火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推进高校美育与博物馆美育融合发展。来自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内外高校及公共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美育发展,畅谈文化传承。
发挥丰富的文博资源优势
凝聚推动文博发展的力量
开幕式上,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杨益新代表该校致欢迎辞时表示,“要充分发挥陕西丰富的文博资源优势,促进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融合,以新技术助力博物馆创新发展,凝聚起推动文博发展的‘西工大’青年力量。”
同时,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卫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西北工业大学美育工作取得的成就,高度赞扬该校开展博物馆美育的创新路径,并对博物馆融入高校美育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希望。
活动中,西北工业大学与相关七家博物馆联合共建“博物馆美育基地”签约仪式举行,该校向首批受聘的博物馆美育基地特聘专家颁发聘书,进一步推动校馆共建协同育人机制。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余隋怀教授作为特聘专家代表发言时,表达了以馆校融合助力高校育人工作的信心与愿景。
专家展开精彩分享
探索融合创新路径
在开幕式后,“博物致知·以美润心”博物馆与高校美育创新融合研讨会召开。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刘惠从协同构建美育基地,共筑研学育人平台;深化馆校美育协作,共促学术研究创新;联动开展创意实践,共拓文化传播路径三方面分享了该校博物馆美育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思考。同时,杨益新在讲话中表示,“希望进一步探索学校学科优势及科技创新成果助推博物馆发展的突破口,探索数字赋能‘AI+博物馆美育’等新形态。通过共建基地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的浸润中坚定和深化学生‘为国铸剑’的使命担当。”
研讨会上,杜卫教授作主旨发言,深度剖析了博物馆资源进校园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与此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部主任任雪莉、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许志敏、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程圩等专家分别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高校课程融合、展览叙事与教学设计等角度进行了交流分享。研讨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嘉宾围绕“博物馆+美育”的融合创新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观点多元、思想交锋频频。
此外,文化节专题讲座同步展开。何宏以《文景之光 教育传承——汉阳陵馆校融合探索实践》为题,分享了博物院在社会教育工作上的新思考、新方向;余隋怀教授以《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为题,结合具体器物案例讲解传统设计的智慧与当代价值。两场讲座内容生动、案例翔实,引发现场师生热烈讨论与深度思考。
“穿越千年 对话历史”文化体验市集同步展开。据悉,作为本次文化节的重要实践板块,五大主题工作坊深受学生欢迎,现场参与热情高涨,互动氛围浓厚。在“时空衣冠厅”汉服礼仪体验区,学生们身着曲裾深衣,沉浸于汉代礼仪之美;在“印拓承古韵”瓦当拓印工作坊,亲手拓印“汉代印记”;“传承千年·绘就古韵”壁画工作坊中,色彩与笔触再现盛世风貌;“秦汉封泥的前世今生”工作坊引导学生体验“古代保密技术”;“方寸红纸·锦绣乾坤”剪纸艺术工作坊则让青年在指尖艺术中传承民俗记忆。通过体验市集以非遗技艺为媒,推动传统艺术与青年表达的相向而进,让中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讲得出”。
将课堂搬入博物馆
解锁文物前世今生
不仅如此,该校艺术教育中心还将课堂搬入博物馆,与陕西考古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一场研学活动:该中心通过组织师生一行走进展厅,实地观摩出土文物,了解文物修复、考古发掘与文明追溯的全过程。
“学校将以此次文化节为新起点,继续深化校馆合作,以博物馆为美育载体,搭建文教融合新平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助力师生在美育浸润中坚定文化自信。”西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通过此次活动定能共同书写出新时代博物馆美育工作的创新篇章,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明贡献力量。”(王李科)
供图:西北工业大学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